利率還會再高嗎?
老拙 | 不要忽視邊際的力量!
老拙(也就是那個」老朴「,總被念成」老嫖「,讓人實在是擔待不起)那篇《如何準確理解劉鶴在達沃斯的演講》一出,就有人詬病:嚴監管,寬貨幣,那豈不是又要放水?不信!
也有人說,去槓桿已經導致市場利率飆升,高利率下,從來就不會有牛市。
貨幣的根本目的,是用來管周期。周期下行的時候,多給點貨幣,讓下行趨緩;周期景氣的時候,緊一點貨幣,讓上行不那麼陡峭。
這就好比人身體不好的時候,適當進點人蔘當歸鹿茸角,扶正固本;身體亢奮的時候,吃點牛黃解毒片,去去內熱。
因此,貨幣會不會寬,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今天的周期。
考察周期最好的方式,是看歷史。歷史雖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一、今天的中國,與1994年的中國極為相似
1993年,中國經濟開始過熱。GDP一季度增長15.3%(調減後),固定資產投資當年增長70%,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5%。朱鎔基臨危受命,直接以行政主導,積極干預的手段,一刀切停止全國基建投資,收緊貨幣,整頓金融秩序。甚至為此處死了」長城機電「的沈太福,殺一儆百。
當時的萬通六君子,就是在海南泡沫破滅後,開始分家的。
經濟和金融大整頓之後,中國的改革開始啟動。目的不是擴增量,而是改體制。
中央地方開始了分稅制,央行開始獨立,商業銀行體系建立,外匯雙軌制打破,社保制度推出,住房開始商品化,國企開始抓大放小。今天我們享受的增長,與當時的體制改革密不可分。
分家後的萬通六君子,個個都活得極為精彩,這與體制改革的成果,密不可分。
因此我們說,1994年,是中國經濟的大變革時代。
上證綜指,在朱總理1994年的霹靂手段中,7月29日觸底330點,隨後雖起起伏伏,但整體一路走高。
下圖是1992-2001年中國季度GDP(當季同比)走勢與上證指數的對比圖。在朱總理整治最嚴厲的1994年,上證指數反倒反彈,並一路走高。但在此期間,GDP增速持續下滑。
這說明什麼?說明當資本市場看到中國的體制改革啟動後,是用錢投了贊成票的。
今天中國行政一刀切的去產能去槓桿,與1994年的積極干預,沒什麼本質不同。
再接下來,體制改革的腳本既定,繼續就好。只要資本市場認可,也一樣會投贊成票。
二、今天的中國,與1994年的中國又頗有不同
最起碼,我們雖抓了人,沒消滅他們。
1994年中國經濟高燒42度,不用死踩剎車的堅決手段,就過不了那一關。高速中急踩剎車,經濟突然失速,數以百萬計的工人下崗,改革能否成功兩可之間。據說朱總理當時看話劇《商鞅》車裂的劇情時,竟潸然淚下,壓力可見一斑。
2016年,中國經濟本就積重難返,底部徘徊,改革的迴旋空間,比當時大了許多,起碼不會大起大落。
去產能去槓桿,不過是個切除手術。這種外科手術式的改革,雖有陣痛,但與94年相比,已經和緩許多。 領導者真有魄力的話,一定會抓緊改革。因為:
三、結構性改革的時間窗口來了
外部改善帶來內部改革機遇。去年底,美國管理學會的PMI是59.7,超高景氣;歐盟區製造業PMI是60.6,超高景氣;日本製造業PMI是54,高景氣。而中國的製造業PMI是51.6,剛好踩在榮枯線上方(中國有PMI歷史以來,最高值是59.2)。外部環境的積極,顯然給了中國內部結構調整以較大空間,起碼我們的進出口可以分擔部分增長責任,平滑周期曲線。
內部潛在增長已經顯現。我們的經濟彈性,似乎比想像中更大,即便在去產能去庫存的大背景下,GDP也略超預期達到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但根據安信證券高善文(《走進新時代》,2017.12)的推測,如果剔除去槓桿因素,GDP增速應該在7.5%。規模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增長9%,達到了2011年的景氣水平。全國售電量同比增長,已經從2016年初的1%,爬升至7.5%的水平。短期景氣數據,雖不能確定長期的走勢,但中國經濟最壞的時代正在過去,已然共識。所以我們說,這叫「拐點隱現」。
M2的同比增長,明顯降低。2017年12月,竟低至8.2%,這在歷史上也一個極低水平。有人說沒有考慮到支付寶,P2P等對M2的稀釋作用,但即便是互聯網金融,最終的錢不也要回到銀行嗎?M2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年1月份,M2怕是只會更低。但8%的M2增長,恰好等於中國的GDP增長加上通貨膨脹,看起來似乎比之前的增速更加合理。這不就是金融去槓桿的成效嗎?根據盛松成的觀察,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2016年二季度已經開始超過M2的增長速度,這說明投入實體經濟的資金增長,已經超過了金融機構負債端的增長速度。高善文採用了同樣的觀察角度,他發現社融plus的增長速度,在2017年二季度開始超越M3的增長速度,說明資金從各類資產市場轉出,以滿足實體部門的融資需求。脫虛向實已經成為趨勢。
中國M2的總量仍大。中國的M2餘額是168萬億,那是GDP(不變價)的兩倍還要拐個彎兒。美國的M2餘額是14萬億美元,只有GDP(不變價)的82%。美國三個月利率是1.4%,中國銀行間市場3個月利率是4.7%。這從一個方面說明,貨幣環境更寬鬆的中國,金融扭曲程度更高,影子銀行業務吸收了太多的貨幣,導致分配上的不均衡。特別我們需要注意,貨幣只具有總量屬性,貨幣自身並不具備結構分配和結構調整的功能。但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如果能把貨幣的結構分配體系理順,中國的貨幣總量仍然是足夠的,甚至是富餘的,能夠支持潛在的經濟增長。但這種貨幣分配體系的理順,不可能藉助金融機構自身來完成,必須藉助外部的力量,甚至以強力手段推行。
四、利率還會再高嗎?
前文已經提到,儘管M2的增速下來了,但中國M2的總量仍然很大。
銀行間市場的(SHIBOR)長期利率的確是起來了,特別是3個月到1年的利率,都達到歷史的較高水平,儘管隔夜和7天利率,表現仍不明顯。但利率是否就此會居高不下呢?除了銀行間利率,能反應真實利率水平的,還有民間融資利率。而最典型的民間利率,是溫州民間融資利率。溫州民間融資綜合利率3個月是17%,1年是14%,1年以上是14.5%(呵呵,民間利率是比較有特色的),都處於歷史的中值水平。這一方面說明資金面並不緊,另一方面也說明投資活動不活躍。
把貨幣存量放一邊,我們必須注意貨幣增量。那就是因外部環境改善而導致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2017年2月,外匯儲備從之前的減少轉為增加,從每月幾十億美元,增加到去年12月的200億美元。我們不要忘記,中國今天如此高的貨幣存量,不就是過去為了對沖外儲增加而被動超發的人民幣造成的嗎?去年2月至今,我們外儲增加了1400億美元,對沖的人民幣發行,大約在9000億左右。按照目前5倍的貨幣乘數,流通中M2會增加4.5萬億。4.5萬億的增量,相對於168萬億的存量,邊際上的影響似乎並不大。但如果這種增量持續擴大,累加效應持續增加,那麼去槓桿造成的負面影響,會被迅速彌補。
你可以把這種被動的貨幣超發,認為是再次放水。但匯率和經濟本身就是一個蹺蹺板,看你更注重哪一頭罷了。老拙的判斷,我們目前更注重內部結構改善,因此不會讓人民幣快速升值。但只要你想控制住匯率,人民幣的被動超發就不可抑制。
這個場景,後來看,是造就2007年的大牛市的主因。但當初發生時,並沒有人太多注意。
五、不要忽視邊際的力量
市場利率還會再高嗎?長期來看,不會,至少有邊際增量在。
這個邊際增量,已經反應在2017年藍籌股上漲上。
2017年2月至今,滬股通買入的茅台凈額,是75億;買入的中國平安凈額,是114億;買入的海康威視凈額,是220億。去年8月前基本是買入額,後來賣出額才有所增加。
這就是邊際的力量。在各板塊結構相對平衡的A股市場上,來了一股新力量,他們在低估值高收益的藍籌股上加了一點新的砝碼,並引領整個市場的的資金,向這裡傾斜。
不要忽視邊際的力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