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的朋友叫什麼?」竟然是德國三歲兒童體檢的考察項目!友誼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7年12月20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在德國,悠悠三歲去做定期體檢時,除了常規的項目外,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
德國兒醫當時問了她:「你有朋友嗎?」
悠悠答:「有。」
兒醫問:「你最好的朋友叫什麼名字?」
悠悠不假思索地回答:「Gulie。」
兒醫聽了很高興,又問:「那你也是她最好的朋友嗎?」
悠悠:「是的。」
兒醫:「你們喜歡一起玩什麼呢?」
悠悠:「盪鞦韆,滑滑梯,還有娃娃!」
兒醫:「除了Gulie,你還有其他朋友嗎?」
悠悠:「還有Renee和Timo。」
兒醫聽了很開心,說:「你真棒,你不僅有女孩朋友,還有男孩朋友。你很喜歡上幼兒園吧?」
悠悠:「是的。」
短短的幾句對話讓我認識到,「有沒有最好的朋友」竟然是德國三歲兒童體檢的考察項目之一。兒醫通過問問題來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和社交能力發展進度——這與身高體重、聽力視力、語言發展、大動作精細動作的考察同等重要。
今天悠悠媽想和大家談談童年友誼的重要性。
孩子間的友誼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短期的,比如孩子在小區里,在遊樂場上碰到的臨時玩伴,他們可以在一起玩得很開心,但是分開後很快又會忘了彼此。
第二種是長期玩伴,經常見面在一起玩,比如幼兒園同學,鄰居,親戚小孩等等,孩子之間很熟悉,但是不見面也不會特別想念。
第三種是重要的情感關係,也是第二種玩伴關係的升華,孩子之間有情感依賴,具備真正友誼的特徵,也是孩子們口中常念道的「我最好的朋友」。
雖說前兩種玩伴關係對童年很重要,但第三種情感關係在促進兒童社交和情緒發展方面的幫助無可估量,是我們作為父母最需要支持孩子找到的珍貴友誼。
友誼是如何建立的?
友誼形成的第一個先決條件是地理位置上的親近。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竭力為孩子創造與其他同齡孩子持續接觸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長期友誼。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種在遊樂場上結識的短期臨時友誼,如果孩子能經常與那個小夥伴見面玩耍,那麼短期友誼就很有可能發展為長期友誼。同理,幼兒園階段形成的長期友誼,如果沒有定期見面玩耍來維護,也很快會淡化,孩子會找到另一個離自己近的「最好的朋友」。(歡迎閱讀《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處》)
以悠悠為例,她一歲半進幼兒園,一開始她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有接觸,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回家時會談起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一個都不落。那段時間班裡所有和孩子都還處於磨合期。
不過,過了兩三個月後,我就聽老師說,她開始和Gulie成為好朋友,兩人頻繁地一起玩,甚至關上門不允許其他孩子打擾。而在家裡,Gulie的名字被提起的頻率明顯高於其他孩子。我和Gulie的媽媽原本沒有聯繫,但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我們開始聯繫對方,邀請對方來家裡做客,相約周末出遊——家庭間的頻繁交往讓孩子之間的友誼變得更加緊密,從第二種長期玩伴關係升華到了第三種情感關係。
形成友誼的第二個條件是,孩子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哪怕是讀懂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的能力,都有助於互通想法。一個無法領會別人意圖的孩子,很難與他人建立友誼。悠悠和Gulie是他們班當時年齡最大的兩個孩子,也是語言水平最高的兩個孩子,在其他小baby還不會說話的情況下,她們兩個會說話的很自然地玩到了一起。
不過,隨著其他孩子的長大和語言能力的提升,她們的朋友圈也接納了新成員Renee,這段三人友誼一直持續到現在。
此外,友誼的形成還需要孩子有一定的合作分享能力和察覺他人感受的能力。為了維持友誼,孩子們不得不忍受等待(排隊、輪流玩)和學會分享,要在採納好朋友的想法和堅持自己的想法之間做出協商,不能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顯然,情商更高、更懂得用巧妙的非暴力方法來解決衝突和說服別人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友誼,而那些經常發脾氣,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會漸漸被其他孩子孤立。
上周我們去上運動課,教室里有幾個超大健身球,當時悠悠在推球玩,她的幼兒園小夥伴Fritz跑過來搶她的球,悠悠趴在球上抱住不放,Fritz用力拉了幾下球發現沒用。我當時以為兩個孩子要一直僵持下去或者打起來,結果機智的Fritz直接跳著用雙手拍起球來!趴在球上面死死不放的悠悠被球彈起來,她覺得很好玩,Fritz發明了一個悠悠沒有想過的玩法,然後悠悠開心地放開手,和Fritz一起邊跳邊拍球,兩個娃面對面哈哈哈大笑,都為這種新玩法感到有趣,一場爭奪玩具的危機就這麼巧妙化解了。
友誼的力量
友誼(指第三種情感關係)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每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需要友誼的滋養,人類的幸福離不開友誼。
1. 友誼讓孩子感覺更自信和強壯
如果仔細觀察,家長們不難發現,孩子與朋友一起和TA一個人時表現得不太一樣。通常,當有朋友陪伴時,孩子會感覺更自信、更大膽和更有能力。這一點,我從悠悠身上可以明顯觀察到。
悠悠是慢熱型的孩子,雖然她在熟人面前很活潑,但到了陌生人面前馬上就不說話了。不過,好在她有一個外向型的好朋友Renee,只要和Renee在一起,她就會變得比一個人時更外向。
我們在遊樂場玩時,Renee看到別的大人會主動打招呼說hallo,而從不主動與人打招呼的悠悠,也會模仿Renee跟大人說hallo。
有一次,她們倆在鞦韆前面排隊,正在盪鞦韆的是兩個四五歲左右的男孩,我和Renee的媽媽站在遠處聊天。那兩個男孩盪了許久也沒有下來的意思,悠悠和Renee忍不住了,她們看了看彼此,然後鼓起勇氣對著男孩們喊:「現在該我們玩了!你們已經玩了很久了,我們也想玩!」
當時我驚呆了!連我自己也不一定有這樣的勇氣對著陌生人喊,何況是兩個三歲不到的孩子。我看著兩個孩子勾肩搭背的小小背影,聽著她們一人一句地說:「我們要輪流玩,現在該我們玩了!」 ,不禁感嘆友誼賦予孩子的力量。正因為有了友誼的支持,兩個孩子互相打氣,在不需要大人的幫助下自己去面對和抵抗外界的困難。
後來,那兩個男孩迫於壓力,也因為不好意思,主動把鞦韆讓出來了。悠悠和Renee為自己爭取到了鞦韆而快樂無比,她們都嘗到了友誼的甜頭——有朋友在旁邊支持的時候,我們敢於做出平時一個人不敢做的事,朋友讓我們變得更勇敢自信。
最近,我給悠悠報了一個舞蹈班,同時我還說服了Renee的媽媽也為Renee報名該舞蹈班,這樣兩個孩子就可以結伴去上課。事實上,我們目前上的所有早教班都是和朋友一起的。第一次去試聽時,家長不允許進入教室,我和Renee的媽媽在窗外偷偷觀察,兩個孩子一直挨著站著,她們時不時看看彼此,如果一個孩子做了動作,另一個也會跟著做;如果一個孩子站著不動,另一個也站著不動。她們都希望從朋友那裡獲得提示: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而與朋友保持一致讓她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安全。
2. 友誼讓我們有歸屬感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對於孩子來說,家庭能提供歸屬感,但當他們進入集體生活後,也需要來自集體的認同。若孩子在幼兒園有好朋友,TA無疑更願意去幼兒園。這種認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不被集體接納的孩子將經歷巨大的心理創傷,長大後出現抑鬱的風險會增高。
擁有朋友令孩子感到來自集體的認同,而這份歸屬感和安全感也讓孩子能夠更自如地放手去探索。
我們在德國上的運動課,每周有兩次,一次是周三在家附近,參與的孩子都是鄰居和幼兒園朋友;另一次是周五在離家較遠的地方,參與的孩子都是我們不認識的。通常,只有周三沒時間去上課的時候,我才會帶悠悠去上周五的課。
而悠悠把周三的運動課稱為「我們的運動課」,每次去上課她都很期待;周五的運動課則被稱為「他們的運動課」,上了幾次後她就不想去了,因為那裡沒有她的好朋友,她覺得自己不屬於那個集體。
在「我們的運動課」上,她明顯更加大膽,與孩子互動的時間更多,和朋友一起創造出新玩法的行為也更多。
歸屬感還表現在好朋友之間喜歡穿一樣的衣服,帶一樣的發卡等。這段時間悠悠每天都要穿帶史努比圖案的小背心,因為她的朋友剛好也有史努比背心,這樣她們在午睡的時候就可以對彼此說:「看,我的背心上也有史努比!」
3. 友誼給予我們情感依靠
每個人都有傾訴和分享的需求,人類的情緒必須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理解和釋放,這讓我們感覺良好並保持心理健康。無人訴說而積壓的情緒會使我們崩潰,孩子也不例外。
當孩子經歷了一件有趣的事或收到一個好玩的禮物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朋友分享,「我想把這個玩具帶到幼兒園去和Gulie一起玩」。我們回國兩個月期間,悠悠經常提到她的朋友,說想要Gulie和Renee也一起坐飛機來中國看她的外婆——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是令人愉快的。
上音樂課時,如果Renee心情不好,悠悠就會坐在Renee旁邊陪她,自己也不唱歌了,兩個人都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而當Renee心情變好時,悠悠的心情也馬上閃亮起來,兩人立刻又唱又跳。
孩子之間還會有小秘密,雖然有些秘密在我們大人眼裡無關緊要,但是共同的秘密讓孩子們覺得他們有朋友可以信任,可以傾訴,這種互信的親密感讓人感到自己被愛,被世界溫柔對待。
4. 友誼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
社交能力從哪裡來?書裡面傳授了很多社交技巧,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微妙而複雜的,沒有一個技巧可以適用於所有人所有場合。社交能力的真正習得只可能通過無數個實戰經驗的積累,就像學游泳必須下水一樣。孩子在長期友誼中,逐漸學會如何與朋友友好相處,如何分享與合作,如何體諒別人的感受,如何在不傷友情的情況下堅持己見,如何解決衝突,如何道歉...這一切如果沒有友誼的土壤,又怎麼能得到鍛煉?
父母應該怎麼做?
父母首先應做的是,認識到友誼對孩子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並且明白第三種友誼和前兩種玩伴關係的區別。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破冰的技巧(主動和喜歡的小朋友搭話),幫助孩子尋覓一個潛在的好朋友,為孩子營造結交長期友誼的環境(定期見面和約玩)。此外,我們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社交生活,讓孩子有機會觀察父母是如何與人互動的。
與此同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德國人從小這樣培養孩子的友善,將暴力行為抑制在萌芽中!》),示範孩子如何和平解決衝突(情商|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同伴之間的衝突?聰明家長這麼做)都有助於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在嬰兒時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紐帶。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友誼將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在青春期甚至超過父母的影響力。孩子的健康成長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在德國,讓孩子和小夥伴一起長大,一起去面對和經歷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挑戰和新奇體驗,互相支持和陪伴,是德國父母希望並努力為孩子營造的社交環境。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兒童早教中心哪裡好 給孩子選擇早教中心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有這些特點的寶寶都有一個聰明的頭腦
※孩子說謊了!大清國是不是要亡了?
※按照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看看你的孩子會發展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