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12) 羅馬帝國:血之統治

帝國傳承

與大漢天子們相比,羅馬帝國的元首們雖然也被稱為皇帝,但其內涵有很大的不同。東方的皇帝們聲稱受命於天,意即君權神授,因此皇位自然是由子嗣繼承下去,但羅馬本是歷經數百年的共和國,選舉思想根深蒂固。凱撒自封為終身獨裁官,違反羅馬傳統,便被刺身亡。因此,奧古斯都雖然獲得了終身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元首稱號,但他一直謹慎地不觸及兩個基本問題:(1)元首的權力地位;(2)元首的繼位機制。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羅馬的國號仍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元老院才是名義上的最高權威。奧古斯都本人可以憑藉高超的政治技巧操控元老院來實現權力,但他的繼任者們卻沒有耐心玩這個把戲。奧古斯都的養子和繼位者提比略首先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69年,崛起於行伍的大將韋斯巴薌稱帝,繼而頒布了《韋斯巴薌諭令權法》,實質性地賦予了皇帝相當的權力,包括外交權、官吏推薦權、參與立法權,以及一定的法律豁免權,同時還在援引先例的偽裝下賦予皇帝更加廣泛的自由裁量權:「無論何事,只要他認為符合國家的需要,神的和人的威權、公私事務,他都有權利和權力去做並實施之,如同神君奧古斯都…合法做過的。」《諭令權法》是羅馬首次以類似憲法的形式確認皇帝的權力,但此時皇帝的權威仍在法律之下,元老院才是最高立法機構。

韋斯巴薌之後,其子提圖斯(他曾摧毀了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和圖密善先後繼位,接下來連續出現了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庇護、馬可·奧勒留等五位優秀的君主,史稱「五賢帝時期」(96-180年),這是羅馬帝國最強盛富裕的黃金年代。五帝中的哈德良皇帝(他平定了猶太起義)對羅馬的法律體系進行改革,頒布了《永久剌令》,規定有且只有元首才能對羅馬法進行修改和補充。哈德良聲稱「皇帝的話即是法律」,自此在理論上建立了皇帝的絕對權威,而元老院退化成形式化的虛職。

權力地位的問題得到了相對妥善的解決,但羅馬一直未能建立法定的繼位制度,這個問題對後世諸多皇帝構成致命的威脅。從法理上說,元首是國家的一個特殊職位,但其既非世襲特權,又無選舉方法,似乎人人都可覬覦,因此實踐中的帝位傳承極為混亂。和諧時期的繼任者往往是由前任皇帝指定,有的任用賢能,也有的傳於子嗣,而更多的繼任者是通過暴力奪權。在此過程中,軍隊成為一支極重要的力量。

羅馬帝國前期實行「軍團+禁衛軍」的軍區制。軍團駐守邊疆,長年面對邊境戰事,軍團統帥們在各自的領地內擁有極大的權力,因此屢有軍團統帥自立為帝。然而,對帝位威脅最大的卻是禁衛軍。禁衛軍是羅馬本土的唯一合法武裝,本應是保衛皇帝安全的忠誠力量,卻因為缺乏制約,形成一支幹預帝位傳承的重要勢力。一旦失去軍心,皇帝就有可能被禁衛軍推翻和殺害。因此,為了保持軍中的威權,羅馬皇帝常常親自率軍征戰四方,以至於後來蠻族入侵時期多次發生皇帝戰死沙場的現象,一度成為皇帝的常見死因。在內外交織的壓力下,羅馬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十有八九,堪稱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遠遠超過今日的韓國總統。

相比之下,羅馬五賢帝都是擇賢任命之後的自然死亡,在帝國歷史上堪稱非比尋常。然而,馬可·奧勒留去世(180年)後並未如此,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康茂德暴虐無道,並沉迷於角斗,最終被角鬥士刺殺(好萊塢電影《角鬥士》即改編自此)。

康茂德之死(193年)結束了羅馬的穩定時期,此後內有群雄並起,長年內戰,外有日耳曼人南侵,邊境衝突不斷,羅馬陷入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稱「三世紀危機」。在這段時期內,皇帝一個接一個的登基和被殺,最為動蕩的235年至284年期間有26位皇帝,其中大約只有2個是病死的。整個國家在內憂外患之下瀕臨崩潰,直到284年另一位出身行伍的皇帝戴克里先即位,才再度穩定下來。——或許是歷史的巧合,羅馬的危機與東方帝國的動蕩幾乎同時:康茂德遇刺之前一年,東漢權臣董卓被呂布所殺,開啟了三國亂世;直到戴克里先繼位之前四年,司馬炎滅吳,天下歸晉。

邊境戰事

奧古斯都時期,高盧、埃及和迦太基都已被平定,羅馬在外部的主要威脅是東方的帕提亞和北方的日耳曼人。奧古斯都與帕提亞和解,集中力量對付西北。他完成了對伊比利亞的征服,繼而進軍日耳曼人領地。羅馬軍團逐一擊破日耳曼諸部落,兵鋒直達易北河,但日耳曼部落在危機時刻團結起來,在條頓堡森林伏擊羅馬人,三萬人的羅馬軍團全軍覆沒(公元9年)。此後羅馬被迫退回到萊茵河,並將北部邊界穩定在萊茵河-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之後的幾位皇帝都未進行大的擴張,只有克勞狄烏斯(41~54年在位)征服了不列顛島大部(殘留部分凱爾特人退縮到蘇格蘭並生活至今),使得羅馬帝國基本完成了西端的領土擴張。五賢帝時期,圖拉真再度復興了羅馬的擴張野心。圖拉真首先率軍征服了多瑙河下游的達西亞王國,並在這裡建立羅馬人的聚居地(兩千年後,這裡的人民仍視自己為羅馬後裔,並取國名為羅馬尼亞),然後東征帕提亞,佔領了敘利亞和兩河平原,大軍直抵波斯灣。圖拉真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到達波斯灣的羅馬皇帝。相傳圖拉真在波斯灣邊望海興嘆,自己如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年輕,定當繼續向東征服世界,然而此時他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於是圖拉真率軍返回羅馬 ,病故於途中。

圖拉真東征時期,羅馬帝國的領土達到了歷史巔峰,但國力消耗亦極大。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做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決定,放棄圖拉真征服的東方領土,將帝國的東部完全轉為守勢。此後的羅馬邊境穩定了數十年,到了馬可·奧勒留執政期間,形勢又嚴峻起來。馬可·奧勒留既是著有《沉思錄》的哲學思想家,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但此時羅馬已開始由盛漸衰。先是帕提亞入侵,接著又爆發了瘟疫,人民大量死亡,國力大損,於是日耳曼人又趁機南下。馬可·奧勒留雖然率軍擊敗了日耳曼人,但為了減輕北部邊境的壓力,他允許那些願意為羅馬服役的部落定居在帝國北部邊境。從此以後,這些蠻族逐漸成為羅馬僱傭軍的主要來源,這就埋下了羅馬軍隊蠻族化的隱患。

奧勒留之子康茂德根本無心關注邊境,索性與日耳曼人簽訂和約,倒是使邊境獲得了幾十年的和平。但到了三世紀危機時期,波斯人和日耳曼人都接連進犯,邊境又再硝煙四起。在長年戰爭期間,羅馬帝國不斷吸收蠻族作為僱傭軍加入到羅馬軍隊,帝國北部地區和軍隊的蠻族化已經無可逆轉。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是一個被釋奴隸的兒子,年少參軍,累積軍功而被提拔為皇帝卡路斯的親衛隊隊長。284年,皇帝卡路斯及其子被暗殺,戴克里先手刃兇手為他們報仇,之後便被軍隊擁立為帝。戴克里先之前的二十多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兩年,因此他剛稱帝時並不被世人看好,但是戴克里先率軍先後擊敗了國內的皇位爭奪者和國外的波斯、日耳曼入侵者,結束了亂世時期,然後便著手對羅馬進行全面改革。

戴克里先決定徹底解決奧古斯都遺留的兩個問題。他停止使用「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PQR)的國號,代之以「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羅馬皇帝的稱謂由「元首」改為「多米諾斯」(Dominus et deus,意為主和神),並引入東方宮廷的君主禮儀,對皇帝進行神化。元老院的所有實際權力都被剝奪,完全成為榮譽稱號。羅馬終於完成了從君主立憲制向絕對君主制的轉變,皇權得以確立。

在考慮帝位傳承時,戴克里先認為羅馬帝國疆域過於龐大,邊境戰線漫長,僅憑一位皇帝無力應對如此複雜的挑戰,於是創造了四帝共治制度。戴克里先規定,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每部分都有一位主皇帝(稱為奧古斯都)和一位副皇帝(稱為凱撒),主皇帝的任期為二十年,一旦任期結束或者身故,就由副皇帝繼位,然後再指定新的副皇帝。戴克里先本人就任東方皇帝,而讓他的好友馬克西米安出任西方皇帝,兩人分別以尼科米底和米蘭為都,而把之前的首都羅馬空出。

在稱帝二十年後,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一起遵照他自己制定的規則退位,成為羅馬第一個主動退位的皇帝。然而,他設計的這個過於理想化的制度很快就遭到了破壞,羅馬再次陷入皇位爭奪戰。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這位曾經統治世界最大帝國的老人隱居在克羅埃西亞海邊種捲心菜,同時看著他打造的國家體制分崩離析。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雖然未能持續,但羅馬帝國東西分治的思想卻已植入人心。此後的皇帝們時常採取東西分別執政的形式,直到數十年後,羅馬帝國被正式拆分為東西兩個帝國,再也未能統一。


推薦閱讀:

TAG:世界歷史 | 歐洲歷史 | 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