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486.讀書21~《萬曆十五年》

2017.06.07

來自亞馬遜

終於讀完了《萬曆十五年》,讀的過程正好趕上了《人民的名義》,小高讀《萬曆十五年》更是讓這部書大火。

書讀起來比學術類輕鬆,比《明朝那些事兒》晦澀,而且充滿了作者的主觀臆斷。

以下是一些書摘:

自 序

當然 ,問題還遠不止此 ,比如何以萬曆的立儲問題業已解決而爭執卻綿延不斷 ?

何以島國日本可以侵犯中國而中國卻不能遠征日本 ?

何以當日的西歐已經用火器改進戰術而中國還在修築萬里長城 ?

何以人人都說海瑞是好官而他卻偏偏屢遭排擠 ?

這些具體問題 ,無疑和上述總的癥結密不可分 ,然而卻各有其特殊的原因 。

都是好問題

第一章 萬曆皇帝

公元 1 5 8 7年 ,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 ,論干支則為丁亥 ,屬豬 。

1 5 8 7年 ,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

大時代開始了

這時 ,刑部尚書趨步向前 ,站定 ,然後大聲朗讀各個俘虜觸犯天地 、危害人類的罪行 。讀畢他又宣布 ,這些罪人法無可逭 ,請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斬首示眾 。皇帝答覆說 : 「拿去 ! 」他的天語綸音為近旁的高級武官二人傳達下來 ,二人傳四人 ,而後八人 、十六人 、三十二人相次聯聲傳喝 ,最後大漢將軍三百二十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齊聲高喝 「拿去 」 ,聲震屋瓦 ,旁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 4 ] 。

午門賢富

根據皇家的習俗 ,一種無形的距離就存在於太后和皇帝之間 ,使母子之間的天性交流變得極為不便 。例如前此不久萬曆曾下令修葺裝潢慈聖所居住的宮室 ,竣工之後 ,她的感謝不是用親切的口吻加以表達 ,而是請學士寫成一篇文章 ,讚賞皇帝的純孝 ,在他下跪時逐句誦讀 。

皇上母子間親情變得刻板

黃色的龍袍 ,常常被看作中國皇帝的標準服裝 。其實在本朝 ,這種服裝只在一般性的儀式上服用 。在不舉行儀式的時候 ,皇帝的常服則是青色或黑色的龍袍 ,上綴綠色的滾邊 [ 8 ] 。

明朝換地不總穿黃色

皇帝是全國無上權威的象徵 ,他的許多行動也帶有象徵性 ,每年在先農壇附近舉行 「親耕 」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事例 [ 9 ] 。這幕戲開場時有官員二人牽牛 ,耆老二人扶犁 ,其他被指定的農民則攜帶各種農具 ,包括糞箕 、凈桶 ,作務農之狀 ,又有優伶扮為村男村婦 ,高唱太平歌 。至於皇帝本人當然不會使用一般的農具 。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龍 ,全部漆金 。他左手執鞭 ,右手持犁 ,在兩名耆老的攙扶下在田裡步行三次 ,就完成了親耕的任務 。

擺個樣子

譬如每天的早朝 ,即再精力充沛的政治家 ,也會覺得持之以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以致視為畏途 。

每天早朝為什麼難?

嘉靖登極的前二十年可以算得上盡職 。他喜歡讀書 ,並且親自裁定修改禮儀 。可是到了中年以後 ,他又使臣僚大失所望 。他對舉行各種禮儀逐漸失去興趣 ,轉而專心致志於修壇煉丹 ,企求長生不死 ,同時又遷出紫禁城 ,住在離宮別苑 。尤其不幸的是 ,這個皇帝統治了帝國達四十五年之久 ,時間之長在本朝僅次於萬曆 。

嘉靖執政真是長

萬曆登極之初 ,就以他高貴的儀錶給了臣僚們深刻的印象 。他的聲音發自丹田 ,深沉有力 ,並有餘音裊裊 [ 1 6 ] 。從各種跡象看來 ,他確實是一個早熟的君主 。

沒想到萬曆更長

他既為皇帝 ,在他的世界裡沒有人和他平等 。在兩位皇太后之外 ,他所需要尊敬的人只有兩個 :一個是張居正張先生 ,另一個是 「大伴 」馮保 。

早年的兩位股肱

張居正似乎永遠是智慧的象徵 。他眉目軒朗 ,長須 ,而且注意修飾 ,袍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摺痕分明 。他的心智也完全和儀錶相一致 。

他不開口則已 ,一開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 ,言辭簡短準確 ,使人無可置疑 ,頗合於中國古語所謂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 [ 1 8 ] 。

張居正,儀錶、學問斗俱佳

新皇帝有事派人詢問高拱的意見 ,他竟敢肆無忌憚地對使者說 : 「你自稱奉了聖旨 ,我說這是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孩的話 。你難道能讓我相信他真能管理天下大事嗎 ? 」

看不起皇帝的高拱

萬曆皇帝學習的地方是文華殿 。 1 5 7 2年秋天以後 ,他每天的功課有三項內容 :經書 、書法 、歷史 [ 2 0 ] 。

三門課

至於馮保 ,當萬曆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是他的伴侶 ,提攜捧抱 ,兢兢業業地細心照護 ,所以後來才被稱為 「大伴 」 。到這時候 ,馮保已經擢升為司禮監太監 ,也就是宮內職位最高的宦官 。

馮保「大伴」的來歷

總的來說 ,萬曆即位以後的第一個十年 ,即從 1 5 7 2年到 1 5 8 2年 ,為本朝百事轉蘇 、欣欣向榮的十年 。北方的 「虜患 」已不再發生 ,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 。承平日久 ,國家的府庫隨之而日見充實 。這些超出預計的成就 ,自不能不歸功於內閣大學士張居正 。

萬曆前十年欣欣向榮

在平日 ,皇帝一天要批閱二十至三十件本章 。這些本章都寫在一張長紙上 ,由左向右折為四葉 、八葉 、十二葉不等 ,因而也簡稱為 「折 」 。本章的種類很多 ,式樣 、字體大小 、每葉字數以及行文口氣等都因之而各不相同 。但概括說來則可分為兩種 :其一 ,各衙門以本衙門名義呈送的稱為 「題本 」 。題本由通政司送達宮中 ,其副本則送給給事中辦事處 ,即六科廊房 。題本中的內容大都屬於例行公事 ,很少會引起爭執 。其二 ,京官以個人名義呈送的稱為 「奏本 」 。奏本所呈奏的事項十九在呈奏者的本職之外 ,例如禮部官員議論軍政 ,軍政官員批評禮儀 。因為屬於個人的批評或建議 ,所以事先不必通知自己的上級 ,也不必另備副本 。奏本由呈奏者自己送到會極門 ,由管門太監接受 。由於這樣 ,奏本的內容 ,在皇帝批示並送交六科廊房抄寫公布以前 ,別人是無從知悉的 。在全體臣僚中引起震動的本章 ,往往屬於這一類奏本 [ 3 0 ] 。

奏本是怎麼回事

糾舉張居正的事件按照這一程序開始 。最先由兩名翰林以平靜的語調在奏章中提出 :因為父喪而帶來的悲痛 ,使張居正的思想已不能如以前的綿密 。強迫他奪情留任 ,既有背於人子的天性 ,國家大事也很難期望再能像從前那樣處理得有條不紊 ,所以不如准許他回籍丁憂 ,庶幾公私兩便 。在兩名翰林之後 ,接著有兩個刑部官員以激烈的語氣上書 ,內稱張居正貪戀祿位 ,不肯丁憂 ,置父母之恩於個人名利之下 。

張居正丁憂馮博

如果皇上為其所惑 ,將帶給朝廷以不良的觀感 ,因此懇請皇上

勒令他回籍 ,閉門思過 ,只有如此 ,才能對人心士氣有所挽回 。

張居正用布袍代替錦袍 ,以牛角腰帶代替玉帶 ,穿著這樣的喪服在文淵閣照常辦事 。

直到後來 ,人們才知道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伕扛抬 ,內分卧室及客室 ,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伺候 。隨從的侍衛中 ,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 ,乃是總兵戚繼光所委派 ,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 。

在朝服喪,回家很招搖,還有戚繼光的部隊護送。

隊伍行抵河南新鄭縣 ,張居正見到了被廢鄉居的故友高拱 。兩人相見 ,恍如夢寐 。

路上見到被貶的高拱

這一場鬧劇通過大伴馮保而為太后所知悉 。太后以異常的悲痛責備自己沒有盡到對皇帝的督導教育 ,她脫去簪環 ,準備祭告祖廟 ,廢掉這個失德之君而代之以皇弟潞王 。年輕的皇帝跪下懇請母后開恩 。直至他跪了很久以後 ,太后才答應給他以自新的機會 ,並且吩咐他和張先生商量 ,訂出切實的改過方案

萬曆胡鬧險些被廢

極為罕見的機會居然在 1 5 8 1年來到 。這一年冬天 ,慈聖太后跟前的一個宮女偶然地被皇帝看中 。這個年輕的宮女就是後來所稱的孝靖王娘娘 ,萬曆稱之為恭妃王氏 。她在和萬曆發生關係以後不久就有了身孕 。萬曆起初還不敢讓母后知道這件事 ,所以到 1 5 8 2年陽曆 3月 ,他一日而娶九嬪的時候 ,她還不在其選 。等到後來太后發現了這件事 ,不僅沒有發怒 ,反而因有了抱孫的,封為恭妃 ,八月生子 ,就完全合法 。此子被命名為常洛 ,是萬曆的長子 。

王氏生了朱常洛

1 5 8 2年可謂多事之秋 。朝廷上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接著發生 ,元輔張居正沒有來得及參與這次大慶 ,竟溘然長逝 。

張居正去世

但是熱戀並不等於獨佔皇帝的枕席 。萬曆共有八子十女 ,為八個不同的女人所生 [ 5 1 ] 。鄭氏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 ,並不是具有閉月羞花的美貌 ,而是由於聰明機警 ,意志堅決 ,喜歡讀書 ,因而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 。如果專恃色相 ,則寵愛決不能如此地歷久不衰 。

她看透了他雖然貴為天子 ,富有四海 ,但在實質上卻既柔且弱 ,也沒有人給他同情和保障 。

基於這種了解 ,她就能透徹地認清了作為一個妻子所能夠起到的作用 。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 ,但是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 ,惟獨她毫無顧忌 ,敢於挑逗和嘲笑皇帝 ,同時又傾聽皇帝的訴苦 ,鼓勵皇帝增加信心 。

她對萬曆優柔寡斷的性格感到不快 ,並且敢於用一種撒嬌譏諷的態度對他說 : 「陛下 ,您真是一位老太太 ! 」 [ 5 3 ]

鄭貴妃做皇帝的心靈伴侶。

下詔宣布馮保有十二大罪 ,欺君蠹國 ,本應判處極刑 ,姑念尚有微功 ,從寬發往南京閑住 。這位大伴從此終身被軟禁於南京孝陵 ,死後也葬在孝陵附近 。

這個下場還算好

所以 ,在馮保被擯斥後 ,有一位御史繼續上本參奏張居正十四大罪 ,皇帝用硃批回答說 ,張居正蔽主殃民 ,殊負恩眷 ,但是 「侍朕沖齡 ,有十年輔理之功 ,今已歿 ,姑貸不究 ,以全始終 」 [ 6 7 ] 。

萬曆就改變態度而籍沒了張居正的家 。這一改變的因素可能有二 ,其一為鄭氏的作用 ,其二為慈聖太后的干預 。

要清算張居正了

在上述兩個因素之外 ,高拱遺著的出現 ,在徹底解決張居正問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拱生前 ,曾經暗中和李偉結納 ,希望通過李偉向皇室婉轉陳辭 ,說明加在他身上的罪狀屬於 「莫須有 」 ,全系張 、馮兩人所構陷 。

第一 ,高拱堅持他在隆慶皇帝駕崩以前就已看出了馮保的不端並決意把他擯斥 。

第二 ,即所謂王大臣的案件 。 1 5 7 3年陽曆 2月 2 0日 ,也就是萬曆登極 、高拱被逐以後半年 ,當日清晨有一個人喬裝宦官在宮門前為衛士拘留 。

皇帝聽到這一故事 ,距離發生的時候已有十年 。他雖不能判斷這一切是否全系真實情況 ,但至少也不會毫無根據 。他還模糊地記得 ,十年以前 ,宦官告訴他有壞人闖進宮內 ,而且張先生叮囑皇帝要謹慎地防備這種圖謀不軌的報告 ,還仍在文書檔案之內 。

高拱遺著的風波

對於張居正及其遺屬的處理 ,在 1 5 8 3年夏季以前 ,萬曆已經褫奪了張居正三個兒子的官職 ,撤銷了張居正本人生前所得到的太師頭銜 。

他逐漸明白 ,倒掉張居正 ,真正的受益者並不是他自己 。在倒張的人物中可以

分為兩類 。一類人物強硬而堅決 ,同時又頑固而拘泥 。張居正的案件一經結束 ,他們立即把攻擊的目標轉向皇帝 。

而張馮被劾之後在朝廷上空出來的大批職務 ,他們就當仁不讓 ,安排親友 。

萬曆知道了,張居正到了,得利的是倒張派。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申時行不是皇帝五個蒙師之一 ,但他所擔任的功課最多 ,任課時間也至久 [ 2 ] 。現在身為首輔 ,他仍然擔負著規劃皇帝就讀和經筵的責任 。因之皇帝總是稱他為 「先生 」而不稱為 「卿 」 ,而且很少有哪一個月忘記了對申先生欽賜禮物 。

申時行之被任為首輔 ,似為一串意料之外的機緣所促成 。

1 5 8 2年張居正逝世之後 ,繼任者為張四維 。但是不出一年 ,第二位張閣老的父親也不幸去世 。當時自然不能再來一次 「奪情 」 ,張四維只能離職丁憂 。在此離職期間 ,申時行代理首輔 。但是張四維本人在居喪將要滿期的時候又突然患病 ,而且一病不起 [ 1 9 ] 。以前較申時行資深望重的大學士馬自強和呂調陽也已病死 ,這樣 ,命運就把資格最淺的大學士申時行推到了最前面 。

申時行看起來很意外當上了首輔。

1 5 8 7年 ,申時行官居首輔已四年 。他自稱未老先衰 ,其實精力正旺 。他的父母去世多年 ,所以沒有丁憂的顧慮 。他為人溫和謙讓 ,沒有幾位前任那種趾高氣揚的姿態 。王世貞所作 《內閣首輔傳 》稱他 「蘊藉不立崖異 」 ,就是說他胸中富有積蓄 ,但是不近懸崖 ,不樹異幟 [ 2 0 ] 。這一評價在恭維之中寓有輕視的意味 。而申時行的溫和謙讓 ,卻也始終沒有能使他能在政治風浪之中置身事外 。他以後被捲入爭端 ,進退維谷 ,直到提出解呈十一次之多 ,才能奉准退休 。

為人謙和,一直要求退休

在張居正死後 ,他承認張居正的過錯 ,但並不藉此誇大前任的過失 ,作為自己執政的資本 。其間差異既為同僚所深知 ,也為皇帝所了解 。

現在的首輔申時行 ,被同僚一致譽為 「老成 」 。這種概念與實際年齡無關 。他五十二歲 ,比次輔許國小八歲 ,也比三輔王錫爵小一歲 。他的老成來自長期處理各種人事經驗 ;這種經驗 ,使他深知我們這個帝國有一個特點 :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 ,實施後或成或敗 ,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 ,否則理論上的完美 ,仍不過是空中樓閣 。

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全體文官的互相合作 ,互相信賴 ,以至於精誠團結 ,眾志成城 。如果不是這樣 ,則全國一千一百多個縣 ,其中萬別千差 ,又何能由朝廷訓令 ,使得一千一百多個縣令個個做事符合機宜 ?

所以說來說去 ,施政的要訣 ,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針為主 ,以道德為一切事業的根基 。朝廷最大的任務是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 。此亦即鼓舞士氣 ,發揮精神上的力量 。

執政的關鍵是團結所有文官

文官絕大多數由科舉出身 。

最低級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 ;

生員應三年一度的鄉試 ,合格者稱為舉人 ;

舉人參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 ,合格者稱為進士 。

舉人得授九品官職 ;

進士得授七品官職 。

此外尚有監生 、貢生等名稱 ,也都可以經過一定的途徑得到官職 。

總之 ,科舉制度以各種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 ,考來考去 ,全國的讀書人被網羅而應試的總數當在百萬以上 ,其中文理通達的即可由此而登仕途 [ 2 8 ] 。

科舉的過程

一個人的進學中舉 ,表面上似乎只是個人的聰明和努力的結果 ,實則父祖的節衣縮食 ,寡母的自我犧牲 ,賢妻的茹苦含辛 ,經常是這些成功的背景 。

皇帝賜給臣下的誥命 ,也針對這種感情上的需要 ,恩賜榮典 ,大多包括妻子以及祖宗三代 。

即使獲得誥命的先輩早離人世 ,也無礙於授予 。舊的墓碑可以取去 ,而代之以鐫刻著新的榮譽的墓碑 ;畫師可以根據生者的口述畫出死者的遺容 ,畫上的袍服 ,像主可能一生未曾經眼 。

科舉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事

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用常情來度量 。即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 ,也承認因情理而發生的例外 。譬如說一個人對自己的嫂嫂應當敬愛而又經常保持距離 ,但是當嫂嫂掉進水裡 ,那就不是再保持距離的時候 ,而一定要用手拉她 。這種原則和例外 ,亦即古人所說經和權 。這些關係 ,文官們也無疑地了如指掌 。

叔嫂關係,原則與例外

人事考察條例 ,也就從這裡著眼 。按照規定 ,四品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任滿應當入京朝覲述職 ,由皇帝及有關部門核定他們政績的優劣 。

京官六年一考核 ,名為 「京察 」 ,考察也很難根據實際能力和成績 ,而大抵是視其人事應付能否得宜而有其上下高低 [ 3 7 ] 。京官對這種考核總是戰戰兢兢 ,因為一旦得到一兩個不良的評語 ,則一生事業可能立即付諸東流 。

人事考察制度

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也使他們結成小集團 。出生於一省一縣 ,是為 「鄉誼 」 。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 ,是為 「年誼 」 ;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就像學校里的同班一樣 ,在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 ,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 。婚姻關係 ,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 ,是為 「姻誼 」 。這多種的 「誼 」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 。

同鄉和同年

萬曆的看法是 ,鄒元標和其他諍諫者並非對他盡忠 ,而是出於自私自利 ,即所謂 「訕君賣直 」 [ 3 9 ] 。這些人把正直當作商品 ,甚至不惜用誹謗訕議人君的方法作本錢 ,然後招搖販賣他正直的聲望 。

標榜自己的正直

張居正的十年新政 ,其重點在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 。這一文官制度受各種環境之累 ,做事缺乏條理 。張居正力圖振作 ,要求過於嚴厲 ,以至抗拒橫生 。在他有生之日 ,他猶可利用權勢壓制他的批評者 ,可是一旦身故 ,他的心血事業也隨之付諸流水 。

張居正活著彈壓所有文官,死後一切照舊

張居正擔任首輔的時候 ,他用皇帝的名義責令各府各縣把稅收按照規定全部繳足 ,這一空前巨大的壓力為全部文官所終身不忘 。批評張居正的人說 ,他對京城和各地庫房中積存的大批現銀視而不見 ,而還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斂財 ,必然會逼致地方官敲扑小民 ,甚至鞭撻致死 。

張居正也斂財

張居正本人認真辦事 ,一絲不苟 ,他親自審核政府的賬目 ,查究邊防人馬的數額 ,下令逮捕犯法的官吏 ,甚至設計各種報表的格式 ,規定報告的限期 。

驗個審查,保證下面的辦事效率

在名義上 ,張居正是皇帝的顧問 ,並無決策和任免的權力 。為了貫徹自己的意圖 ,他經常以私人函件的形式 ,授意於他親信的總督巡撫 ,要他們如此如此地呈奏皇帝 ,然後他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票擬批准他自己的建議 。

張居正通過私人力量,影響朝政

張居正既不能撇開文官集團而自起爐灶 ,他的所作所為也就無法避免矛盾 。

舉一個例子說 ,他個人物質生活的奢華惹人議論至多 。數年之前 ,小皇帝萬曆聽說張先生要改建住宅 ,增修一座閣樓以便懸掛御筆 ,於是就親自下令由內庫撥發白銀一千兩以為資助 [ 4 7 ] ,因為在小皇帝的心目中 ,他的老師官俸並不豐厚 。但是張居正去世之後 ,萬曆皇帝才聽說北京張宅的增修費用 ,竟為白銀一萬兩 。

萬曆對張居正斂財一事極其不滿,世界觀發生變化

張居正開罪於文人有如上述二例 。這也表現他雖為首輔 ,卻沒有認清文官集團還有另一種雙重性格 。在他執政的時代 ,在名義上說 ,文官還是人民的公僕 ,實際上則已包羅了本朝的出色人物 ,成為權力的源泉 ,也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 。

文官集團已經從國家的僕人變為國家的主人

申時行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 :即雖稱公僕 ,實系主人 ;有陽則有陰 。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 。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佬 ,他就擔任這樣角色 ,至於別人的評論如 「首鼠兩端 」之類 ,就只能付諸一笑 。

人民的公僕,有兩面性,同時也是主人。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僚作長期的消極怠工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絕後的例子 。其動機是出於一種報復的意念 ,因為他的文官不容許他廢長立幼 ,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長子常洛為太子

另外一個原因 ,則是他在張居正事件以後 ,他明白了別人也和他一樣 ,一身而具有 「陰 」 、 「陽 」的兩重性 。於是 ,他既不強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張 ,也不反對臣僚的意見 ,而是對這一切漠然置之 。

萬曆怠政,除了立太子,還有就是打太極

皇帝決心以頑強的意志和臣僚們作持久的對抗 ,臣僚不讓他立常洵為太子 ,他也不立常洛為太子 ,甚至不讓常洛舉行冠禮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員就讀 。像這樣雙方堅持達十年之久 。

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 ,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打算 。但是他的屈服是帶著仇恨的 。皇長子被封為太子 ,皇三子被封為福王到河南之國 ,從此皇帝的心靈上就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他的臣僚也再沒有機會能使他按照他們的意志執行他的任務了 。皇帝仍然是皇帝 ,但是再也不願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 。像這樣又二十年 。

最後沒辦法,聽從文官立太子,之後就是二十年不上朝的報復

皇帝和他的臣僚熟讀詩書 ,知道經典史籍贊成臣下向無道之君造反 。但這無道必須到達桀 、紂的程度 ,即以極端的殘暴加之於臣僚和百姓 。現在的萬曆皇帝卻並非如此 ,而且除了不理上述性質的文件以外 ,他照常批閱其他奏章 。也就是說 ,他的消極怠工 ,放棄自己的職責 ,是有所選擇的 ,他自己可以理直氣壯地表示 ,他是在奉行道家 「無為而治 」的宗旨 。

皇上不學桀紂,但是跟甘地一樣,非暴力不合作

文官集團有它多年來形成的自動控制程序 。每到屬牛 、龍 、羊 、狗之年 ,北京的會試 、殿試照舊舉行 ;地方官和京官按時的考核也沒有廢止 。派遣和升遷中下級文官 ,用抽籤的方法來決定 。吏部把候補人員的名單全部開列 ,一個官員除了不得出任原籍的地方官或其父子兄弟的上下級以外 ,他將要出任什麼官職 ,決定的因素不是他的道德或才智 ,而是出於與事實無關的一根竹籤 。對於這些例行公事 ,皇帝照例批准 ,大多數情況下則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作硃批 。

文官集團的自動程序

假如我們的帝國真正能夠實行法治 ,而繼承皇位這個問題又由一個具有獨立性的法庭來作出判決 ,那麼皇帝委託律師根據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來作辯護 ,他是很有勝訴的可能的 。

第一 ,常洛並不天生即具有繼承大統的權利 ,他的幾個弟弟也同樣沒有這種權利 。皇帝的兒子在被冊封以前統統沒有名義 ,否則就用不著特別舉行封太子或封王的典禮了 。

第二 ,立長而不立幼 ,只是傳統的習慣 ,而不是強制性的法規 ,這在永樂登極之後更為明顯

第三 ,根據太祖洪武皇帝的規定 ,嫡子有繼承皇位的優先權 ,可見皇子的地位決定於其母親的地位 ,而出生年月乃屬次要 。

第四 ,如果萬曆非立常洵不可 ,他還可以廢去孝端皇后而立鄭氏 ,使常洵成為名正言順的嫡子 。

其實廢長立幼,不是完全不合理的

臣僚們紛紛猜測 ,究竟是皇帝受到了鄭氏的逼迫 ,以致一意孤行 ,還是他想用拖延的辦法 ,等待皇后自然地死去 ?孝端皇后的健康情況據說極有問題 ,如果一旦不諱 ,皇貴妃鄭氏遞補而為皇后 ,就足以使任何人找不到根據加以反對 。但是孝端皇后偏偏不肯合作 ,她帶病延年 ,僅僅比皇帝早死四個月 。而這時由於眾意難違 ,萬曆早已屈服 ,常洛被封為太子已經二十年了 。

皇后爭口氣,就是好好活著

1 5 8 7年以後的內外形勢並不平靜 ,楊應龍在西南叛變 ,哱拜在寧夏造反 ,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 ,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 ,但內外兵事都沒有像建儲一事能在廷臣中引起這麼多的紛紛擾擾 。

萬曆三大征

文官的雙重性格發展得越來越明顯 ,這也是精神與物質的分離 。一方面 ,這些熟讀經史的人以仁義道德相標榜 ,以發揮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為國家服務 ,以自我犧牲自許 ;一方面 ,體制上又存在那麼多的罅隙 ,給這些人以那麼強烈的引誘 。陰與陽的距離越來越遠 ,找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折衷辦法也越來越困難 。

第三個登上皇位的永樂皇帝 ,如所周知 ,是用武力奪取了侄子建文皇帝的江山 。在起兵的時候 ,他就大肆製造了洪武皇帝本來要傳位於他 、建文皇帝只是矯詔嗣位的說法 。功成之後 ,他又大批殺戮了拒絕擁戴他的廷臣和他們的家屬 [ 2 3 ] 。

第六代正統皇帝 ,在和蒙古瓦剌部落作戰的時候被對方俘虜 。廷臣和皇太后商量之後 ,擁立他的異母弟登極 ,是為景泰皇帝 ,俾使瓦剌不能以當今天子被其拘禁而作為談判的要挾 。最後瓦剌由於無利可圖 ,只好把正統皇帝送回北京 。一個國家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皇帝 ,於是正統被稱為太上皇 ,表面上在南宮優遊歲月 ,實則乃系軟禁 。七年之後 ,擁戴太上皇的奪門復辟成功 ,改稱天順 。功成之後 ,擁立景泰的臣僚受到了殘酷的對待 。被戮於西市的 ,就有功勞卓著的兵部尚書于謙 [ 2 4 ] 。

臣子很難做,選不對,就會被後來者清算

身為天子的萬曆 ,在另一種意義上講 ,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 。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 [ 2 5 ] 。

他可以把他不喜歡的官員革職查辦 ,但是很難升遷拔擢他所喜歡的官員 ,以致沒有一個人足以成為他的心腹 。他對大臣們的奏摺作出決斷 ,可以超出法律的規定 ,但是他沒有制定法律的力量 。

官僚之間發生衝突 ,理所當然地由他加以裁奪 ,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衝突的發生 ,而且他裁奪的權威性正在日益微弱 ,因為他被臣下視為燕安怠惰 。

各邊區的軍事問題必須奏報皇帝 ,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統率兵將 ,在平日也沒有整頓軍備的可能 。

皇帝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正德登極未逾兩年 ,他就搬出紫禁城 ,不再受宮廷內部清規峻律的限制 。他新建的住宅名叫 「豹房 」 ,坐落於皇城中空曠之處 ,中有精舍 、獵房及俱樂部 。

最富有冒險性的事迹發生在 1 5 1 7年 。當時韃靼小王子伯顏猛可屢屢犯邊 ,這一年又率領五萬騎兵入寇 ,圍困了本朝一營官兵 。

偏偏是最被批評的正德皇帝,干預挑戰文官,所以被批得體無完膚

自古以來 ,治理黃河就是我們帝國的一大難題 。

首輔申時行所賞識的治河專家是潘季馴 。這位專家提倡 「河道緊縮說 」 。

季馴則以為河道寬則流速小 ,流速愈小則泥沙沉澱的機會愈多 ,經過若干年月之後 ,河床就會愈積愈高 。他主張 ,應該選擇重要的地段把河道收緊 ,同時把附近的清水河流用人工疏鑿引入黃河 ,以增加黃河的流速 ,照這樣的辦法 ,可以不需要經常疏浚而可以 「自浚 」 。 「建堤束水 ,以水攻沙 」 ,就是他歸納上述方針而概括成的八字箴言 。

治理黃河,收窄河道,加快流速,自浚

在河堤合龍和迫使河水改道的工程中 ,潘季馴使用 「柳輥 」作為有力的工具 。這種柳輥通常長一百五十尺 ,圓周二十尺 ,製作的方法是先用植物和泥土像織地毯一樣構成長塊 ,再用大樹和繩索造成中心卷架 ,然後把這塊 「地毯 」卷在架上 ,用大樹枝和大繩索四周捆緊 。

這一用泥土 、樹枝製造的大圓柱體遇水可以膨脹 ,因而不致被急流沖走 。每一柳輥由成百上千的民工拖運到選定的地點 ,當地尚有上裝大石塊的舢板 ,早已準備停當 。柳棍就位 ,舢板鑿沉 。隨著一聲號令 ,大批的民工 ,把他們已經擺在肩上的泥土以最快的速度堆放在這倉猝搶護而成的土堤上 。待到決口堵塞 ,再逐步把堤壩加固 。很多地段日後還加砌花崗石 ,遠望一線白色 ,頗為美觀 。

大壩怎麼合龍

1 5 9 0年 ,本朝的一員副總兵李聯芳在甘肅 、青海交界的地方陷於蒙古軍隊的埋伏 ,力戰身亡 。北京的文官大部分主張應當興兵討伐 。這時候萬曆皇帝已很少在公開的場合之下露面 ,由於這一重大事件 ,他破例舉行早朝 ,朝罷以後繼續和各位大學士討論對付的辦法 。萬曆同意多數廷臣的意見 ,認為應當採取強硬態度 ,然而申時行則持有不同見解 。

如果邊防軍的空額都已補足 ,各邊鎮的倉庫充實 ,以游牧民族耳目之靈通 ,他們是斷乎不敢輕易挑釁的 。如果邊防的情況依然故我而本朝與蒙古人貿然交兵 ,縱使在局部地區取得勝利 ,這聯綿幾千里的邊防線 ,終歸是要被對方衝破的 。說到底 ,即使本朝的軍隊獲捷一百次 ,也不能宣布佔領了大沙漠 ;而對方取得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則可以使本朝徹底垮台 。

然則在緊要關頭 ,皇帝左右全局 、決定和戰的領導力量 ,卻又千萬不能等閑視之 。就在這燥熱的 1 5 9 0年夏天 ,申時行因為有了萬曆皇帝的支持 ,終於避免了一場以國運為賭注的戰爭 [ 7 ] 。

軍備廢弛,申時行避免了一場和蒙古的衝突

就在這 1 5 8 7年即萬曆十五年 ,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正在逐漸開拓疆土 ,吞併附近的部落 。他覺察到養虎將要貽患 ,就派兵征討 ,但是師出不利 。

他認為失敗的原因 ,在其部下開原道參政不照命令行事 ,而堅持其個人改剿為撫的主張 。

申時行認為這完全是一件小事 ,不值得引起內外文官的不睦 ;所以他又以和事佬的身份出面調停 ,建議皇帝視雙方的互相參劾業已彼此對消 ,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 [ 9 ] 。

這位酋長並非別人 ,據當日記錄稱 ,他名叫努爾哈赤 。若干年之後 ,他的廟號則為清太祖 。

申時行也錯過了收拾努爾哈赤最初的機會

申時行在 1 5 8 3年擔任首輔 。開頭的兩年 ,他的前任張居正一案得到解決 。

到了 1 5 8 6年初 ,常洵出生 ,鄭氏被冊為皇貴妃 ,立儲的爭執已經肇始 。

申時行參與的2件大事

天壇圜丘在北京城南部 ,為今上的祖父嘉靖皇帝在 1 5 3 0年所建

天壇是嘉靖建的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1 5 8 7年陽曆 1 1月 1 3日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與世長辭 [ 1 ] 。他是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 ,對他的生平行事應該如何評論 ,人們曾經發生過尖銳的爭執 。

海瑞以舉人出身而進入仕途 ,開始被委任為福建一個縣的儒學教授 ,任期四年 。到 1 5 5 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 ,他已經四十五歲 。

海瑞沒考上進士

政府中的預算並無旅費一項 ,全國一千零四十個驛站 ,名義上由兵部掌管 ,實際上一切費用 ,即過境官員本人及其隨從所需的食物 、馬匹和船轎挑夫 ,全部由該地方負責 。

七品官海瑞的聲名開始為人所知 ,就是因為他能夠嚴厲而巧妙地拒絕了官員濫用這種權力而增加地方上的負擔 。

這一段故事說 ,當日以文官而出任總督的胡宗憲 ,兼負防禦倭寇的職責 ,居官風厲 ,境內的官民無不凜然畏懼 。一次 ,他的兒子道經淳安 ,隨帶大批人員和行李 ,作威作福 ,對驛站的款待百般挑剔 ,並且凌辱驛丞 。縣令海瑞立即命令衙役皂隸拘捕這位公子押解至總督衙門 ,並且沒收了他攜帶的大量現銀 。海瑞在呈報總督的公文內聲稱 ,這個胡公子必系假冒 ,因為總督大人節望清高 ,不可能有這樣的不肖之子 ,也不可能擁有這麼多的金銀財物 [ 5 ] 。

不給胡宗憲的面子,但是也很有策略

淳安縣縣令海瑞對這一通令可是毫不含糊 。當鄢都院的節使尚未到達淳安 ,他已經接到一個稟帖 。稟帖的一開頭規規矩矩地寫著 「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海謹稟 」 ,緊接著就把通令的原文節錄於後 ,再接著就說台下奉命南下 ,浙之前路探聽者皆曰 ,各處皆有酒席 ,每席費銀三四百兩 ,並有金花金緞在席間連續奉獻 ,其他供賬也極為華麗 ,雖溺器亦以銀為之云云 。最後要求欽差大人摒棄奢華的排場和搜刮 ,並且說 ,如果不能拒絕地方官這樣的阿諛恭維 ,將來勢必無法做到公事公辦 ,完成皇上委託的任務 。

據說 ,鄢懋卿接到稟帖以後 ,就沒有敢進入淳安 ,而是繞道他去 [ 7 ] 。

聲譽已經能夠壓制歪風邪氣了,不過人家估計也是懶得理他,有這時間成本,可以去別的地方撈

經過慎重的考慮 ,陽曆 1 1月 ,海瑞向嘉靖遞上了著名的奏疏 。

然而奏疏中最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話 ,還是 「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 ,就是說普天下的官員百姓 ,很久以來就認為你是不正確的了 。

這樣的奏疏確乎是史無前例的 。往常臣下向皇帝作諍諫 ,只是批評一種或幾種政策或措施 ,這種指斥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 ,等於說他這幾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 ,而且連為人夫及人父的責任也沒有盡到 ,其唐突之處 ,真的是古今罕有 。

嘉靖皇帝讀罷奏疏 ,其震怒的情狀自然可想而知 。傳說他當時把奏摺往地上一摔 ,嘴裡喊叫 : 「抓住這個人 ,不要讓他跑了 ! 」

這樣罵皇上,真是少見

1 5 6 7年年初隆慶皇帝登極 ,海瑞被釋出獄 。

海瑞被任命為南直隸巡撫 ,駐紮蘇州 。

八個月之後 ,他遇到參劾而被迫退休 。

而他最後的垮台 ,則是因為他干預了境內的農田所有權所致 。

南直隸境內的豪紳富戶 ,最為小戶百姓所痛心疾首的是徐階一家 。

憤憤不平的海瑞終於在 1 5 7 0年春天被迫辭職回鄉 ,在提出辭職的奏疏中 ,他痛斥 「舉朝之士 ,皆婦人也 」 [ 2 9 ] 。這種一概罵倒的狷介之氣 ,使他在文官集團中失去了普遍的同情 。

罵了所有官員,是不是自卑於自己不是進士出身?

官僚家庭用做官的收入放債買田 ,為構成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 。

改革的辦法是把各種名目的賦役摺合成銀兩 ,以附加稅的形式遍加於全境的土地上 ,不分貧富 ,計畝征銀 。這種新的稅制稱為 「一條鞭法 」 [ 4 5 ] 。地方政府就用這些附加收入以支付各種力役 。

一條鞭法,有利有弊

喪父 ,孀居的母親忍受著極大的困難把他教養成人 。她是他的撫養者 ,也是他的啟蒙者 。在海瑞沒有投師就讀以前 ,她就對他口授經書 。所以 ,歷史學家們認為海瑞的剛毅正直 ,其中就有著他母親的影子 。

有其母必有其子啊

當嘉靖年間他犯顏直諫的時候 ,曾經充滿信心地鼓勵皇帝 ,說朝政的革新 ,不過是 「一振作間而已 」 。而現在 ,在他離開家鄉以前 ,他給朋友的信上卻憂心忡忡地說 : 「漢魏桓謂宮女千數 ,其可損乎 ?廄馬萬匹 ,其可減乎 ? 」 [ 5 8 ]借古喻今 ,明顯地影射當今的萬曆皇帝喜歡女色和馳射 ,而且對皇帝的是否能夠改過毫無信心 。

「一振作間而已」,真是痛快

第六章 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劉顯去世以後 ,他的兒子劉被譽為跨灶之兒 ,繼之而成為萬曆一朝的名將 ,但也迭經革調 , 1 6 1 9年和努爾哈赤作戰 ,在倉猝進兵的情況下力戰而死 [ 4 ] 。

有勇無謀的匹夫

1 5 5 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 ,東南沿海也迭經倭寇的蹂躪 。正當悲觀和惶惑遍佈於濱海各省 ,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蹟 。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 ,到處殺人越貨 ,如入無人之境 ,竟越過杭州北新關 ,經淳安入安徽歙縣 ,迫近蕪湖 ,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 ,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 ,退回至武進 。

幾十人圍攻南京去了

建軍方案的核心部分是確立鐵一般的軍法 。軍法的精神在於 「集體負責 」 ,即所謂 「連坐法 」 ,一隊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證在作戰中勇往直前 ,不得退卻 。一人退卻則一人被斬首 ,全隊退卻則隊長被斬首 ,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被斬首 。

和朱溫的拔隊斬類似,但有本質區別

本朝的軍制規定 ,常備軍由兩百萬 「軍戶 」提供 ,每戶出丁男一人 ,代代相因不變 。

設立軍戶的目的 ,既在於保證兵員的來源 ,又在於保障 「民戶 」不致因戰爭動員而受徵兵的騷擾 。

軍官的任命多數以 「世蔭 」的形式而繼承父業 。任命的程序相當複雜 ,大致是高級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 ,下級軍官則無須降級 [ 2 3 ] 。

洪武皇帝很多設計都特別的烏托邦

蹂躪東南沿海的倭寇不同於普通的海盜 。海盜大多是烏合之眾 ,只要抄掠財物的目的一經達到 ,隨即呼嘯而去 。而倭寇則不然 。他們登陸以後通常要建立根據地 ,有時還圍攻城池 。其中的成員也並非全部來自日本 ,而常常混有不少的中國人 。

他們能極其嫻熟地使用雙刀 ,並且和近旁的夥伴保持密切的聯繫 ,互為呼應 ,協同作戰 。

南直隸和浙江兩省 ,河流湖泊極多 ,官軍潰退時有如狼奔豕突 ,被踐踏或被擠落水致死者也為數累累 。有一次總督胡宗憲也在敗退之中被推落水 ,幾乎淹死 [ 3 8 ] 。

曾國藩也是這樣。

戚繼光著手組織他的新軍 ,兵源不是來自軍戶和衛所 ,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內地招募的志願兵 [ 4 0 ] 。

對於這種支持 ,戚繼光在對士兵所作的訓話中就告誡他們應該知所感激 。他說 : 「你們當兵之日 ,雖颳風下雨 ,袖手高坐 ,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 。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 ?你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 ,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 。又不用你耕種擔作 ,養了一年 ,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 。你不肯殺賊保障他 ,養你何用 ?就是軍法漏網 ,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 」 [ 4 2 ]

不過往你一二陣殺勝,真是實事求是,不用百戰百勝,勝一二陣就謝天謝地了

他所制定的賞罰原則並不完全決定於戰鬥的勝負 。即使大敗 ,有功者仍然要給予獎賞 ;相反 ,即使大勝 ,作戰不力和臨陣脫逃者仍然要受到處罰 [ 4 4 ] 。

賞罰的標準很講理

然則嚴峻的紀律 ,僅是治軍方針的一面 ;另一方面則必須鼓舞士氣 。士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這裡起著重要的作用 。

關鍵是要能打勝仗,才能有自信

在戚繼光以前 ,在軍隊中受到重視的是個人的武藝

戚繼光在訓練這支新軍的時候 ,除了要求士兵嫻熟技術以外 ,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隊中各種武器的協同配合 ,每一個步兵班同時配置長兵器和短兵器 。

從個人武藝,到協同作戰

這種為個人力量所不可抗拒的社會因素 ,使俞大猷的計劃毫無實現的希望 。相形之下 ,戚繼光的方案就比較現實 。他沒有去觸動整個的國家體制 ,而只是腳踏實地 ,做他職責範圍內力所能及的事 。他從 1 5 5 9年開始招募了三千名士兵 。兩年之後 ,兵員增加一倍 , 1 5 6 2年更擴大為一萬人 [ 5 7 ] 。可是他的部隊從來沒有一個後勤司令 ,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軍需處和兵工署 。

不切實際,直接要航空母艦不是更利索?

戚繼光的募兵原則是只收農民 ,而不收城市居民 [ 6 3 ] 。他認為來自市井的人都屬於狡猾無賴之徒 。

不要兵油子

在作戰中 ,總兵戚繼光不惜初期接戰的損失 。經驗告訴他 ,戰鬥無非是擊破敵方的軍事組織 。如果以雷霆萬鈞之力 ,加於對方組織重點之上 ,則其配轉運活的樞紐既被消滅 ,其全局必迅速瓦解 。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在抗倭戰爭中功績最為卓著的戚繼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將領 ,而是最能適應環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 。

他之能夠一帆風順 ,固然是由於本身的卓越才能 ,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這位有力者就是譚綸 。

薊州軍鎮的軍備改革 ,按照這樣的程序順利地進行 。最初 ,戚繼光建議把北方各鎮十萬名士兵交給他訓練三年 [ 8 1 ] ;

由於計划過大 ,在政治上和技術上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 ,因而未能實現 。

但是中樞政府批准了他的另一項建議 ,即把他在浙江所訓練的一部分士兵調至薊州 ,最初員額為三千人 ,以後擴充為二萬人 [ 8 2 ] 。

凡是故意和戚繼光為難的文官 ,後來都被張居正不動聲色地陸續遷調 [ 8 5 ] 。

還要靠朝里支持,張居正和譚綸

薊州軍開始訓練 ,就接受了優厚的財政接濟以購買軍馬 、製造火器及戰車 [ 8 6 ] 。

戚繼光在薊州創造的戰術 ,可以稱之為 「步兵軍官的各兵種協同 」 。

戰車的使用成為這種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戰車的性能以防禦為主 。

一輛戰車裝載 「佛朗機 」輕炮兩門 。

邊境的戰爭既然暫時平息 ,練兵活動也不再像在南方的時候那麼緊張 ,戚繼光於是提議派遣北兵修築長城 。

戰車,長城,可惜都沒有派上用場

戚繼光的長處 ,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 ,而只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 。他深知一個將領只能在社會情況的允許之下才能使軍事科學和軍事技術在現實生活里發揮作用 。他接受這樣的現實 ,以盡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辦好 ,同時也在可能的情況下使自己得到適當的享受 。

向現實低頭,去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第七章 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

李贄是儒家的信徒 。 1 5 8 7年以前 ,他已經按照儒家的倫理原則完成了對家庭應盡的一切義務 。次年 ,他即剃髮為僧 ,時年六十一 。剃髮的原因是他的環境已經允許他拋卻呆板 、拘束的生活 ,得以尋求個性的自由發展 。

嚮往自由,這很難得

在 1 5 8 0年姚安府任滿以後他決定退休 。當時他年方五十三歲 ,正值官運亨通 ,一帆風順 ,這種出乎意外的決定對她也不能不是一種打擊 。

官運亨通的時候選擇退休,太難了

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 ,並且獲得社會聲望 ,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 。然而這條道路漫漫修遠 ,很難只由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 ,自奉儉約 ,積銖累寸 ,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 ,然後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 ,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 。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 。經濟條件初步具備 ,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 。這其中 ,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 ,在多數情形之下也為必不可少 。

這種經過多年的奮鬥而取得的榮譽 ,接受者只是一個人或至多幾個人 ,但其基礎則為全體家庭 。因此 ,榮譽的獲得者必須對家庭負有道義上的全部責任 ,保持休戚與共的集體觀念 。

一個人讀書中舉而後成為官員 ,如果認識到他的成功和幾代祖先息息相關 ,他就不能對他家族中其他成員的福利完全漠視 。

為什麼讀書人有責任負責全族的生死

李贄的難言之隱在於他強烈地抨擊了這些人物以後 ,他還是不得不依賴這些被抨擊者的接濟而生活 。

跪著還要把事情給辦了

究竟是哪些成分構成了仁 ,孔子沒有明確直接的答覆 。 《論語 》一書中 ,仁字凡六十六見 ,但從來沒有兩處的解釋相同 。

各種人的記錄,相互之間都沒有關聯

宋代的大儒朱熹 。他是孔孟以後儒家學派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家 ,死後被尊為賢人 。他對儒家經典的論述具有權威性 ,他的 《四書集注 》 ,是明朝 、清朝兩代士人規定的教科書 ,也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寫得太好了,每個字都解釋了,對不對就不好說

朱熹對過去的歷史和哲學著作熟讀深思 ,進行整理 。他的結論是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盛衰興亡 ,以及宇宙中的各種自然現象 ,都有共通的原則 ,

而且彼此印證 。其學說的基礎 ,乃是宇宙和人間的各種事物都由 「氣 」構成 ,通過 「理 」的不同形式而成為不同的 「物 」 。

孔子的仁 ,孟子的性善論 ,乃至中國社會傳統的組織和習慣 ,都被朱熹視為 「天理 」 。

但是人可能違反天理 ,因為各人秉氣不同 ,有清有濁 。如果濁氣抬頭 ,天理就被 「人慾 」所取代 [ 5 2 ] 。補救的辦法是 「格物 」 ,也就是接觸事物和觀察 、研究事物 。

存天理,滅人慾

1 5 8 7年 ,是為萬曆十五年 ,歲次丁亥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 ,無事可記 ,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

所有的禍根都已經發芽

時行等又雲 : 「冊立東宮 ,系宗社大計 ,望皇上早定 。 」上曰 : 「朕知之 。朕無嫡子 ,長幼自有定序 。鄭妃再三陳請 ,恐外間有疑 ,但長子猶弱 ,欲俟其壯健使出就外才放心 。 」時行等又雲 : 「皇長子年已九齡 ,蒙養豫教正在今日 ,宜令出閣讀書 。 」上曰 : 「人資性不同 ,或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也要生來自然聰明 。安能一一教訓 ? 」時行等對曰 : 「資稟賦於天 ,學問成於人 ,雖有睿哲之資 ,未有不教而能成者 ,須及時豫教 ,乃能成德 。 」上曰 : 「朕已知之 ,先生每回閣去罷 。 」仍命各賜酒飯 。時行等叩頭謝 ,遂出去宮門數千武 。

都這麼大了,還不讓讀書,就為了立幼,連皇儲教育都不要了

中國傳統社會無法局部改造 。過去政府與民間的聯繫著重於尊卑男女長幼 ,純靠科舉制度作主 。

民國肇造後 ,軍閥割據 ,也是當然趨勢 。新的力量還沒有產生 ,過渡期間 ,只能由私人軍事勢力撐持 。這私人軍事勢力 ,限於交通通信等條件的束縛 ,也只能在一兩個省區里有效 。省區外的競爭 ,更釀成混戰局面 。

國民黨專政期間 ,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 ,總算結束了軍閥混戰 ,但是全靠城市經濟維持 。

共產黨的土地革命 ,在農村中創造了一個新的低層機構 。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 ,則是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繫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l i n k s ) ,才能從上至下 ,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 ,脫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

傳統社會科舉鏈接社會的上下層,民國後軍閥私人力量控制一兩個省,國民黨專政局限在大城市,共產黨土地革命,創造了新的底層機構,作者覺得中國需要從上至下脫離官僚政治,依靠經濟規律和法治。

我這幾十年在海外得到的一個重要經驗 ,則是西方文化有一個重要長處 ,即是在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裡面承認人類有經常做錯事的根源 ,其稱為 o r i g i n a l s i n

有這種認錯的精神 ,也就表示人類有向善的趨向 。這中外共通之點 ,我覺得今日很可以做廣義道德觀念的基礎 ,也可以做世界歷史的中心思想 。

歐洲人認錯的精神

公元 1 6 1 9年 ,即萬曆四十七年 ,薩爾滸等處的戰役 ,結束了明帝國在遼東的軍事優勢 。滿民族因之抬頭 ,其後成為明王朝之勁敵 。

薩爾滸,真是慘敗

由於這些固有的弱點 ,不可能把全軍訓練成善戰之師 ;明朝將領深知於此 ,便挑選精兵 ,別成一隊 ,通常稱為家丁 。劉赴遼東 ,隨帶家丁七百三十六人 [ 7 6 ] 。所謂家丁 ,由將領自籌給養 ,調任時同行 ,作戰時服從他個人的命令 [ 7 7 ] 。論者稱 ,這些隊伍是明軍中惟一有戰鬥力的成分 ,其他士卒則徒有其名 。

只能考募兵制

附錄三

戚繼光是一個天才的將軍 ,在這無關緊要的萬曆十五年年底去世 。他使數量巨大但實際不堪一擊的軍隊恢復了元氣 ,獨力編撰了軍事操典 ,創製了新的戰鬥隊形和戰鬥技術 ,享有因抗擊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人而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 。

1 5 8 7年去世的還有著名的海瑞 。他是一個極度嚴正的文職官員 ,敢於在一封公開的奏疏中批評嘉靖皇帝 「虛榮 、殘忍 、自私 、多疑和愚蠢 」 。

第三位叛逆者是想衝破當時社會制度卻無法找到出路的哲學家李贄 。他對神聖的儒家經典發表了大量的驚世駭俗之論 ,因其中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跡象而受到當今中國統治者的喜愛 。

戚繼光、海瑞、李贄,這一年相繼去世,明朝唯一的上升力量也沒有了

洪武皇帝處死了他的王朝僅有的三位宰相 ,並且宣布廢除宰相職位 ,決策權便開始落入大學士的手裡 ——大學士的職責最初只是用典雅的文字擬寫皇帝的諭旨 。

沒了宰相,工作還要有人做

儘管火藥很可能是中國人發明的 ,但它在十六世紀晚期中國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卻微乎其微 。

沒有力量推動軍事化,產業化

個人微信公眾號,請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


推薦閱讀:

想跑贏90%的人,請停止買書
章魚讀書群五月作品 | 大丸兒《斷舍離》
新春假期一起來讀書充電吧!
幸福是熬出來的嗎?
這一類人,我建議您不讀書為妙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