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涉嫌學術造假? 省重點項目4年難產誰之責
2013年,王增良結識這位宣稱「突破硼同位素提純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的張衛江,並與其所在的天津大學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隨後投資2億多元進行工業化生產。但4年來,該項目一直未能啟動,設備、廠房長期閑置,所有的投資陷入僵局。
5月24日,在《華夏時報》記者的要求和見證下,王增良撥通了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衛江的電話,他的問題是:在邯鄲投資2個多億的硼同位素提取生產項目能否成功。
對方的回答令王胸口發悶:我給你的那點東西(技術)值5000萬,你現在才付1000多萬,繼續付錢就做;至於做不做得成,我只有八成的把握;我說技術肯定是成功的,如果你認為不成功,那就不成功,你告天津大學去。
王增良疑似陷入一場科技騙局。2013年,他結識這位宣稱「突破硼同位素提純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的張衛江,並與其所在的天津大學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隨後投資2億多元進行工業化生產。但4年來,該項目一直未能啟動,設備、廠房長期閑置,所有的投資陷入僵局。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此前一直作為河北省重點項目,並獲得500萬元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支持。學術造假一旦坐實,或涉嫌套取專項資金構成詐騙罪。
重金砸向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
王增良24日上午再次趕到天津大學新校區,他已經記不清這是多少次來到這裡。在過去的4年間,他不知疲倦地往返於邯鄲和天津之間,天津大學孕育著他的富豪夢,而如今只有失望。
4年前,他經人介紹認識了張衛江,後者的身份除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導之外,還是國內硼同位素分離技術的頂尖人才,其對外宣稱,已經攻克了相關技術難關,完成硼同位素提純技術「中試」(即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是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能生產出丰度(專業術語)達到95%以上的B10、丰度達到99.7%以上的B11的兩個高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工業化硼同位素分離技術一直被美、俄等少數國家壟斷,我國還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上述硼同位素產品,廣泛用於核工業及軍工,如穩定性硼同位素B10,國際市場價位為每克5美元以上,目前主要來源於國外採購,且大規模購買並非易事。
王增良看中了其中的商機。而張衛江所做的PPT介紹中,也對此予以明示:已經成功實現了工業化試驗裝置的連續生產。如果以每年25噸的產量計算,需要設備等投資1.5億多元,6個月收回成本,當年可以獲得5.5億元的收入,扣掉成本能獲得4億元的回報。如果按每年50噸的產量計算,在完成2.6億的投資後,4個月收回成本,當年可獲得8億元的投資回報。
科技就是生產力和財富。張衛江的分析和承諾,令王增良非常興奮。王此前一直從事碳素的生產,一直在尋找轉型之路。
在反覆溝通、深度了解後,王增良決定從天津大學購買相關技術,投資生產。2012年7月31日,王增良實際控制的企業卡布爾控股公司(下稱「卡布爾」)與天津大學簽訂《技術轉讓合作意向書》。合同約定,卡布爾負責建成該項目的產業化裝置,天津大學負責提供生產技術,張衛江及其博士徐嬌作為項目技術持有人和聯繫人,負責技術交付、技術指導工作。合同還約定,技術轉讓費為3000萬元,分5期支付。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書面合同上,天津大學加蓋了公章,張衛江也在上面簽了名。2012年9月24日,王增良代卡布爾向天津大學支付技術轉讓費600萬元。支付憑證顯示,收款戶為「天津大學」。
《技術轉讓合作意向書》簽訂後,卡布爾初定在邯鄲成安縣進行項目建設,後改在邯鄲市冀南工業園區建設。
2013年3月12日,項目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作為所在工業園區龍頭項目呈現。據介紹,該項目後被列為河北省重點項目,並獲得河北省財政廳、發改委500萬專項資金支持。記者在這份2013年12月的紅頭文件上看到,專項資金的名目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而在邯鄲冀南工業園區,項目255畝的區域內,已經建起科研樓、廠房、辦公樓等。
因高度信賴該技術,卡布爾及其他股東斥巨資建設該項目。據王增良表示,包括支付技術轉讓費、土地出讓金、辦公樓、科研樓、展廳、生產設備等,他們共花去了2.6億元。
項目無法啟動或遇科技騙局
「建設上得很快,2015年底就基本完工了,從國外購買的設備,也完全按照張衛江等人的要求去做。」王增良說。不過,在此過程中,張衛江提出上一條2.5噸/年產能的設備,暫緩建設合同中約定的25噸/年或50噸/年設施,令王增良內心一驚。
王增良說,年產能2.5噸意味著巨額投資在十年內都無法收回。而其背後的含義更在於,所謂「中試」成功的說法或存在欺騙。「年產2.5噸其實就是中試,上設備是為了繼續做試驗,也說明無法工業化生產。」他說。
花巨資購買技術,再投資2億多元,到最後無法生產!這讓王增良無法接受。在與張衛江溝通過程中,對方卻一直堅稱中試成功,並要求支付報酬。
據介紹,在此期間,王增良一次性向張衛江、徐嬌支付了2000萬元,同時按每月50萬元的標準,向徐嬌連續支付了12個月,作為張、徐二人的技術指導酬勞。「我們為了做成項目,幾乎答應了他們提出的所有要求,但他們卻只收錢不做事。」王增良說。
2016年,一場意外的訴訟將「他們只收錢不做事」的真相引爆,而隨著事態發展,所謂填補國內空白的硼同位素產品分離技術陷入疑似科技騙局的漩渦。
一家曾出資推動天津大學張衛江團隊攻克硼同位素分離技術的企業,在獲知該技術成果高價賣與王增良方面後,通過司法渠道主張利益分成,王增良被法院通知作為第三人出庭,因此而獲知眾多內幕。
在庭審中,王增良看到天津大學提供的證據——硼同位素技術成果產業化技術可行性論證的專家意見書,以及一份天津大學的書面說明:認為該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時間為2014年6月。
「也就是說,在我們簽訂合同,完成支付後,這項技術也是不成功的,根本無法產業化。」王增良指天津大學張衛江團隊可能涉嫌欺騙。
但蹊蹺的是,記者獲得的一份「河北省省級省校科技合作開發資金項目申請表」中,明確表示項目相關技術已完成中試、工業化試驗,為成熟技術,產品的關鍵指標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市場需要。而且,天津大學也在上面加蓋公章,時間為2015年。
同樣一份技術,為何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記者獲得司法案卷顯示,張衛江在庭審過程中坦承:該科研項目曾由天津市科委委託其所在的天津大學科研團隊進行,並完成結項,但在結項過程中,「我們做了一些造假的內容……專家根據內容做出了認定……我們對科委表示歉意」。
眾多跡象顯示,所謂中試成功、技術成熟、能產業化生產疑為謊言。
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另一位研究硼同位素分離技術的教授表示,截至目前,該技術尚難以提取出丰度為99.7%的B11產品(即合同中承諾達成的一項內容),天津大學相關團隊仍在進行試驗。這位教授並對張衛江涉嫌學術造假的行為表示驚訝,並認為誇大成果導致企業巨大損失或已構成犯罪。
24日下午,面對多次前往交涉的王增良,天津大學分管對外合作的項目管理科王主任表示,張衛江因該技術與他人合作產生的糾紛並非只此一例,有的已經進入法律程序。「我坦白地說,你們不要對此技術能產業化再持幻想。」王主任還表示,聽到天津大學教授給企業造成這麼嚴重的損失,他非常痛心,將向領導彙報後給予回復,妥善處理此事。
《華夏時報》記者27日致電張衛江,他堅持「中試」成功、符合產業化的態度,對專家意見書「不成功」的結論,他稱此事要問天津大學,他未參與此事。關於項目陷入僵局的責任,張稱均在王增良:他沒有技術團隊、資金鏈斷裂、迎合政府喜好投資。「他的實際投資只有幾千萬,項目進行不下去,是他的責任,所謂科技騙局完全是誣衊,是推卸、轉移責任。」張衛江說。
推薦閱讀:
※circRNA與蛋白相互作用進展綜述
※科研方法論——技術流派 or 人脈流派?
※circRNA用於biomarker研究的樣本選擇新方向
※用經營青樓的思想來做你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