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03-03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慎獨,語出《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體意思是:「道,是不可背離的,而可背離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慎獨」意為「人獨處時謹慎不苟」。我個人認為,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慎獨」應被延伸解釋為「在缺乏公眾監督時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舉止需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慎獨是一種心境,一種情操,一種自律,一種睿智,也是儒學對個人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開於中庭的梅花,一經綻放便贏得人們爭相讚歎,享盡榮耀;而開於寂寞的牆腳,則無人過問,無人呵護,無人欣賞。
因此,慎獨是一種心境,一種經過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而形成的自我約束的心理境界。慎獨是修身養德之目標,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要求。古之聖賢就是用慎獨來修真養性,冶煉情操,修善品德,聖潔靈魂,使自己不入俗流,保持獨立見解,於紛繁中明辨善惡美醜,從混沌中分析是否曲直,最終達到格物致知,從而贏得世人的敬仰,因此有孔子之「吾日三省吾身」,謀忠、謀信、謀習;顏回之「退而省其私」,謀學、謀德、謀仁;屈原之「眾人皆醉我獨醒」,憂家、憂民、憂國;陶淵明之「東籬採菊,悠見南山」,求靜、求謐、求寧。 慎獨是一種情操,面對權利、金錢、美色的誘惑時,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眾監督的情況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頭腦。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每動一心,每動一念,應明天知,地知;每一舉止,應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不能獨善其身而導致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周佛海曾是中共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書記。隨著地位的上升,他的私慾也開始膨脹,不顧隱蔽戰線黨的紀律,在白色地區拋頭露面,尋花問柳,最終被捕,變節叛變,給我黨造成了較大的損失。薄熙來身為主管一方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置黨紀國法於不顧,獨斷專行,最終輪為階下囚。這種慘痛的事例比比皆是,令人發省。 慎獨,是深谷幽蘭,是夜空星辰,是雲外明月。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月懸天穹,不為雲遮而不明;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因而,有楊震黑夜拒收重金,許衡不吃無主之梨,許由不仕而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沐後彈冠,浴後更衣」。所有這些,無不凝聚人性的光輝。慎獨是一種睿智,需達觀從容,豁達人生,悟透人生,洞悉萬物,於紛雜的事務中學會觀察與剖析,在混沌中感悟出清醒與睿智,得出真知灼見。為此,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力倡共產黨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覺地改造世界觀,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嚴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頭無愧於黨,俯首無愧於民。我們要養成慎始、慎獨、慎微的意識,走好人生每一步。
慎獨是一種清苦乃至苦澀,非淡泊者無以慎獨,非寧靜者無以慎獨。簞食瓢飲不移其志,美女金錢不動其心,慎獨乃是紛繁世界的一面旗幟。 慎獨是一種高潔,不做「鄉愿」之人,不逐世俗之流,不留身後罵名,永葆生命節操;不求偉大,但求崇高;不求輝煌,但求燦爛。夜之螢,雖照不了方圓之地,但也能點亮尺寸之角;堂前鏡,雖折射不了大千世界,但也能照出自己,仍不失為自鑒之具。 慎獨,乃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推薦閱讀:
※陳道明 | 世人多浮沉,我自內心清明
※既能心有猛虎也能細嗅薔薇的人,才是人生的贏家
※行的正才能活的無所畏懼,坐得直才能體會心安理得
※不要自己感動自己,不要自娛自樂,好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