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書

今天看到龍狄小姐寫的一篇名為「看書,寄書,不愛看小說」的文章,裡面寫的都很認同,已下為部分引用: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傲慢和偏見,每個人都各有各的虛榮和勢利之處。而我最smug之處(我承認這是我不好),大概就是無論面對多成功多富有各種面子上看多精英病病入膏肓的人,如果他們沒有讀書習慣或者品位,他們的孩子沒有真正的讀書習慣(不帶著功利的目的看書),條件再好,去過多少地方,不看書都是減分的。家裡沒幾本書,只有coffee table 書籍裝點一下,我大概會在心裡對他們少一分尊重,多幾分反感,如果這些人要來指點我的人生和給我建議,我大概會很難聽進去。是的,我依然覺得,一個不讀書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去過多少地方也無法彌補這種欠缺,去過多少城市都是買買買拍拍拍,而不逛逛書店,在我簡直無法想像。對我的這種偏見,就像很難培養一個三十歲以後沒有讀書習慣的人讀書一樣,我也無能為力也不想去改變。

不知道我以後會不會有小孩,但我一直堅信,那些有能力有條件的父母,教育中給小孩最大的饋贈不是豐厚的物質條件和寵溺,不是凡事都可以一手遮天一直幫到底的關係和財力,而是培養小孩讀書的習慣,買書的習慣。(李如一以前回答知乎一個問題,問題大概問為什麼國內沒什麼有美感的東西,他說,是因為心之腐敗。我想心之腐敗一個原因就是人們不愛看書了,人心浮躁也跟不看書有關,要說看書有什麼功利的用途呢,治浮躁和治人心醜陋算一個吧。)」

我也覺得是這樣子,沒有錯。每次經過一個新地方,如果剛好路過書店,不管當下是否有別的行程,有朋友要招呼也好,我都會建議到裡面看看。可能確實沒有要買的東西,但總覺得進去看看,非常有必要,而且常常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有時也覺得一個城市給人的印象,就是它有怎樣的書店。到別人的家裡,我也會下意識的看看它們家的書架有什麼書,有時候我發現他們家竟然沒有書架的時候,難免會有點失落,或者說印象不太好。一個人再富有,家裡裝修的再豪華,如果沒有一兩本書,也非常廉價呢。當然這兩本書不是沒有看,或者用來裝飾的書,而是確實喜歡的書。在我對於家的設想里,放電視機的位置,應該是一個落地的、銜接墻頂的大書架位置。

我突然想起有次在車上,姐夫除了跟我說,他去過國外很多地方自駕外,還提醒我他經常看書,甚至蹲廁的時候都在看書(我很佩服有這個技能的人,什麼蹲廁看報紙看手機看書這種,實在羨慕)。我多少就會有點好感了,雖然我沒去過他家,無法考究他說的話。如果他只是告訴我他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那我會覺得多少有點空洞。當然空間有限,現在很多人都選擇電子書,有些地方紙質書貴得要死(如香港),但是遇到喜歡的書,我還是堅持買紙質版的,就像遇到喜歡的電影要去電影院支持一樣。

但這樣說來又會引起一部分人的不屑,比如「看書有什麼用」這種,我想說很多事情都沒有用,甚至完全用不上,但這個算是一種評判的標準吧,有些人認為有錢了不起,有些人認為在這個數字時代還在聽實體唱片的人了不起,有些人覺得在這個信息時代還寫信是件不思議的事件,所以就看你怎麼想了。

在香港「號外」雜誌連載的文章(寫七零、八零年代香港的人文生活),後來集成冊的「穿Kenzo的女人」這本書里有一段描述同樣適合甘一世紀的現代年輕人生活,特別適用於深圳的年輕人。

以下為引用:

「有時想落就覺得很荒謬,我們這班人,一放假出外永遠都是這兒坐坐,吃些東西;又到那兒坐坐,喝點飲品;然後又去別的地方坐坐,總之就是到處去坐嚇,一天就是這樣過去了。」

書只是個引子吧,至少得有喜歡的東西吧?這讓我想起了香港的那位姐夫,我們偶爾會去HMV逛,他看3C產品(音箱),我看唱片。他時常在家修修補補,把這個拆出來弄一下,那個東西自己組裝一下,我也覺得這個人特別有趣味,這是他所感興趣的吧。如果你認為一日三餐,這裡坐坐,那裡坐坐,賺兩分錢就是生活,那我也無話可說,但這確實是很多人現在的生活。我常跟我媽說,一個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精神生活。有些人喜歡黑膠,有些人喜歡陶瓷、模型、攝影、插畫什麼的, 都可以吧,最可怕的是,你發現你沒有可以喜歡的東西。

還有一種人也很可悲,別人喜歡什麼,它也喜歡什麼,到最後問它為什麼喜歡這東西的時候,它會告訴你,因為很多人都喜歡啊。當然很多人在用的東西,它也會跟著用,到最後如果你沒有跟著用,它會懷疑你是不是有問題?你很想問它為什麼不用這個東西,是有問題的?但是想想還是算了,因為它會告訴你「每個人都在用啊!」。

那真的是:

「怕你濫情到瘋魔。」-《溫馨提示》

推薦閱讀:

閱讀《羊脂球》後帶給人哪些感悟?
書單(2017年推薦)
《謎》——從不確定性看遊戲的嘗試
2016 你沒讀哪些書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五章

TAG: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