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獨立核算管理對採購的好與壞

不迷信權威,不偏聽專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第一標準。

第一部分 小白---進入供應鏈管理大門

第十節 獨立核算管理對採購的好與壞

自力更生的管理理念

現在企業流了一些新的理念,每當員工要求升職加薪,老闆會考慮,你到底給公司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換句話說,你創造出的價值要遠大於你的成本,才有晉級的可能性。

之前有個簡單道理,直接勞動的回報遠低於風險投資,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直接打工的回報是偏低的,好處在於低風險。所以自力更生的獨立核算出來後,要把自己的崗位當作事業來做,只有創造出利潤,才有更多回報。

這個模式出發點是培養企業的高質量人才,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模式都可以完全的生搬硬套過來。組織劃分成小的單元,實現獨立核算,量化授權,又具備大企業的規模,又有靈活的快速反應能力。如今這個模式,在一些公司也開始試行起來。

那麼這個方式,和一般採購業務有什麼聯繫呢?採購一般都是基本薪酬和福利獎金等,採購又如何創造量化的利潤和提成呢?

一般來說,對於採購管理供應商,價格都有一層浮財,就是可以直接談價格的餘地。後面再深入,就會觸及到利潤模塊,優先是成本控制和降低,才能進一步促進合作。對於公司貨值和附加值都低的產品,實現獨立核算卻存在一些矛盾。

目前公司P就在試行獨立核算,以後你所在部門的出差成本,年終獎金,都看你部門自己創造出的利潤。對於銷售部門,顯而易見的是銷售額和毛利潤,很好直觀的顯示。但是對於行政和採購模塊,就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了。

行政的獨立費用如何劃分,利潤點如何量化,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內部控制部門,最核心的作用是打通前後關節,實現流程的最優化,減小內部的管理成本。流程不明確,信息流阻塞,導致溝通成本會非常高昂。

關於採購模塊,現在原材料或者集成成品採購回來,核算成本,然後添加利潤點,作為採購部門的營收,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部門都是有業務的業務人員,利潤分攤最大化。而這樣帶來了一些問題。

公司P銷售的快消類產品,貨值很低,附加值也不高,這個時候,在沒有一定數量級的規模下,採購來的價格在市場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甚至有些根本不具有競爭力,包括工廠自產的產品,人工成本,管理費用都屬於偏高類型,這個時候採購增加利潤點,銷售更加難以賣出去,長期下去,會形成惡性循環的潛在風險。

如果採購不加利潤點,銷售追求低價售賣,得來的毛利潤無法分擔人員,績效和其他成本,也會阻礙公司的發展。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那麼有哪些好處和壞處呢?且不說好壞,只討論一下長處和短處吧。

如果採購不使用獨立核算,那麼工資結構就是一成不變的,對於和供應商不良的合作,收受回扣和禮物的概率會增大,反正工資結構不會變化,那麼不如按部就班的採購,對於某一些採購,這個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

如果不使用獨立核算,採購也不拿固定工資,降本作為績效獎勵,開發優質的供應商也作為績效獎勵,那麼也是另一種解決思路。最終還是回到獎勵多少,如何定量確定激勵,是管理人員需要深思熟慮的。

如果使用獨立核算,那麼你每做一次合理的降價,這個利潤點就可以空出來,為自己的業務增加利潤,也是為了自己的績效做基礎。但是,如何激勵和激勵多少又成了一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很多時候一味的降價,只是瞞天過海,以次充好。某一次工廠負責人說,某些零件的採購的確每年省了幾十萬的成本,但是產品質量越來越差,返修率、報廢率越來越高,最後導致阻礙生產,人員擱置成本,也許節省的金額遠遠不能彌補回來,這就是單方面降價的缺陷。

如此這般,企業到底該不該使用獨立核算的制度?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定論,一個企業整體的經營文化,目標定位,都會影響到一個經營決策是否可以運轉良好,是否會水土不服。最關鍵的不是在於獨立核算部門核算成本和利潤,而是如何提高信息流的傳遞,推到以前固定模式的「部門牆」,促進信息流通,達成共識。

這將意味著,企業的組織結構必須清晰明了,財務計算的合理性,內部信息的流轉,如何從各自為政到整體利益,這一點十分的關鍵,提防潛在的惡性循環,這本身遠遠比是否使用獨立核算要值得考慮。

但是不論如何,作為供應鏈人,優秀供應商的開發,合理的降本運動,都是要持續堅持下去的,而是否是獨立核算,並不能代替供應鏈的價值。

據說最好的團隊控制在7個人,以此類推,公司也未必是越大越好,關鍵是要跑得動,還要健康的跑著,最好還能跑得快。獨立核算給員工給多的意義,還存在於個體的主人公意識,如何經營自己的領域,把局部做到最完美還不行,整體的最優解也許無解。供應鏈的意義,就是捨棄局部的最優解,尋求整體的最優解。

歡迎分享給一起前行的朋友,探索學習之旅,共享歡喜憂愁。為一份信念,點一盞亮燈;為一個遠方,譜幾點詩篇。

推薦閱讀:

1.09-頭疼的強勢供應商
1.07-採購態度的紅與黑
華為的最佳採購實踐 | 案例
1.03-最簡單解釋牛鞭效應及預防措施
1.04-通過賣電子書看採購管理

TAG:供應鏈管理 | 採購管理 | 採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