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成長很龜速?|乾貨分享
本周看完了一本書,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 (Heidi Grant Halvorson) 的經典著作《成功、動機和目標》,英文名字叫《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受益良多,迫不及待地分享給大家。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踐行的經驗,我把書裡面,感觸比較大的部分整理了出來,一共是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是制定目標和執行計劃最關鍵的部分,至少從我的實踐中是這樣的。
1. 制定目標的關鍵
2. 習得複雜技能的關鍵
3. 切忌表現型動機!
4. 一定要有反饋
「不論達成何種目標都會帶給你至少片刻的快樂。不過有一種快樂是轉瞬即逝的快感,而另一種快樂是追求某個目標帶給你的從頭到腳恆久的溫暖與幸福感。」
1 制定目標的關鍵
咱們在制定目標時,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目標不具體。很多目標類似這樣的描述:我想要更健康、我想要更快樂或者更成功。不具體的目標有兩個特徵:一個是描述採用形容詞;二是僅僅停留在「希望能夠實現」的層面。這兩個特徵導致無法把目標落到實處。因為沒有具體的目標,就沒有具體可執行的計劃,就像你開車沒有目的地,只能原地踏步或者開到哪算哪。
拿上面的模糊目標改進:
我想要更健康,改成每天八點晨跑半小時等;
我想要更快樂,改成每周幫助3個人完成3件事等
我想要更成功,改成每天積累二千字閱讀素材等;
霍爾沃森博士說道:
通常一個人若想減肥會想出類似於下面的計劃:一、少吃;二、多運動。 這怎麼看都像是個計劃,它甚至有步驟,不是嗎?大多數人認為這就算是有計划了,但他們僅僅是把需要的行動做出了概括,而把所有重要的細節一股腦地忽略了。你何時做運動?在哪運動?怎麼運動?什麼東西要少吃?少吃多少?第一步,應該把「少吃」改為「每天攝入熱量不超過1 500卡路里」;第二步,「多運動」應該變成「每周一、三、五上班前去健身房鍛煉一個小時」。
如果沒有具體目標,「做到最好」所帶來的結果往往離「最好」相差甚遠。這很諷刺,「做到最好」恰恰是最平庸的配方。
如果奮鬥的目標不明確,人們很容易向疲憊、灰心或無聊妥協,但若建立了具體的目標,你便無法欺騙自己了。達標或非達標,沒有中間地帶。你若是還沒達標,若是還想成功,便只能繼續努力。
要求高,只要把究竟多「高」具體化,你就真的能看到高水準的表現。
這種制定目標的策略,我實際踐行了下,為了提高寫作技能,提高輸入數量,我給自己制定的具體計劃是:每天五點早起閱讀三小時,積累二千字的素材。這種策略真是有效,拿朋友的話說「這特么就是給大腦安置了一個超級馬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不得不篩選和準備很多閱讀資源,包括微信公眾號關注的一些大牛推送的內容,同時在得到app訂閱了兩個專欄。整理積累的素材時發現不夠二千字,於是在kindle上買了很多本電子書。有意思的是,之前早起不知道幹啥,只能繼續睡,以致於沒有早起的習慣,現在早起我又找到了一個「意義」,又富裕了一個「動力」。
2 習得複雜技能的關鍵
霍爾沃森博士介紹了兩種思維方式:為什麼式思維和是什麼式思維。我最近在聽台灣計算機工程師鄭伊廷的元學習課,課程中講到新手在學習編程時,最可怕的是問「為什麼」,比如這段代碼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這樣設置?等等為什麼。結果就是新手很難上手。這種為什麼式思維用錯了地方,對於那些複雜的技能(所謂的複雜,是第一次接觸的新技能或新知識,因人而異)。為什麼式只適用於我們熟悉的事物或者領域,比如對老手或者專家來說,他們早就知道自己熟悉的領域「是什麼」,而對於其中很多細節來說,則有很多「為什麼」需要研究。
採用「為什麼式思維「會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因為你只有掌握了前一個」為什麼「,你才能進入下一個「為什麼」,因為對新事物不熟悉,你就會有很多「為什麼」,嚴重打擊信心,最終因為耐心磨得精光,順利放棄。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採取「是什麼式」的思維。穿插下元學習課中,有關「是什麼時思維」的方法論:
當你想要習得新技能,比如軟體開發,學習新語言,比如英語,學習新知識,比如大數據;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找到這新領域中的套路,先模仿小套路,不要問為什麼,只要知道這個套路是什麼,用這個套路可以創作出什麼就行;然後用小套路拼成中套路,最後用中套路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作品。
這種方法一路是「是什麼」,即使你想要問為什麼,出發點是為了記憶套路,而不是想要探個究竟。先把作品搞出來,剛接觸新領域就有成就感,學習的動力就充足,當然就不會放棄。
這種「是什麼式思維」的本質就是把原來「化整為零一步一步來」的方法轉變為「直接從整體作品入手」。煮米從來都是一鍋一鍋地煮,而非一粒一粒地煮。
「是什麼式思維」讓你聰明地避開了很多「為什麼」的坑,這些坑學到最後是自然自動解決的。
博士在強調道: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在做有難度的事情時,用單純而具體的「是什麼」方式思考比深遠而抽象的「為什麼」來得更簡單有效。
當你所做的事情特別複雜時,先放下全景而聚焦於手上的活兒是值得的。
所以用「是什麼」方式看待目標能讓你更專註於具體的必要行動,讓你能更快地達到目標。太注重「為什麼」做一件事則可能會讓人行動比較拖拉。
3 切忌表現型動機!
你動力的來源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表現自己,還是純粹了為了進步?博士如是提問。這兩種動機也各有適用的範圍。對於那些簡單的事情,注重表現是容易的做法。當然表現型選手的可供用來表現的機會並不總是存在的。如果你想要掌握複雜有難度的新知識新技能,表現的動機就不適用了。當表現型選手遇上高難度的事情是,會發生什麼呢?如下:
因為表現型選手的動機是為了表現,所以他會儘力表現一個好的形象,但新手剛接觸新領域是不可能表現出色,甚至及格都難,於是為了好的過往形象,就不會發展新的技能,即使想發展,也會很快放棄,並拿類似這樣的話來掩飾:我只是沒有努力而已。
表現型選手往往被淘汰出局,甚至惡化成下面更嚴重的狀態:
因為表現型選手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形象是建立在和他人比較的基礎上。於是表現型選手一看見別人的好就難受,且極力掩飾自己的不好。在表現型選手的世界裡,都是雞蛋裡挑骨頭的,滿世界都是」不好的人「,他們可以從每個人身上找到缺點,以此證明自己優越於他人。他們不可能從他人身上看到可以學習的優點,看誰都不順眼。因為因為想要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最終成為缺陷最多的人。
而做一個進步型的選手,你不僅可以避免上面的情形,還有更多的好處,博士列了兩個關鍵且重要的好處:
當你聚焦在「進步」而不是「表現」時,你會從兩方面受益。第一,當事情變複雜時——複雜的情形、時間的壓力、重重的障礙或意外的挑戰——你不會垂頭喪氣,你更傾向於相信堅持就是勝利。第二,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表現時,你並不會因此而失去動力,因為雖然成功很難但你仍可以從過程中學習,進步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當一項工作有難度,堅持不懈是取得高成就的關鍵時,追求「進步」的目標具有明顯優勢。
4 一定要有反饋
博士很嚴肅的說了沒有反饋的結果:如果你根本看不清自己的進展狀況,那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目標的。
按照上面「習得複雜技能的關鍵」部分說的學習方法,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作品,那麼接下來做什麼呢?就是把作品分享出去,比如分享到朋友圈、推送到自媒體等,目的是為了獲得他人的反饋。為什麼反饋很重要?完成作品,無論是模仿還是自己用套路拼接的,你已經入門成為「高級新手」了,但成為高級新手並不是你的目標,你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從他人的反饋中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但千萬不要為了炫耀,否則就成為表現型選手了。成就感不是來源於比較,而是來源於不斷地進步。
你遇到的反饋有兩種,一種是正面反饋,另一種是負面反饋。前者當然給人的感覺很好,這種感覺讓人更積極地進取。但如果遇到負面反饋怎麼辦呢?分為兩種,如果負面反饋針對的是人,那不要理睬就是了,因為這類人是表現型選手,見不得別人的好,嫉妒心作祟。如果負面反饋針對的作品,那趕緊抓住這個機會,高級新手也是新手,需要更高級別的人指點。
博士介紹了反饋的重要性:
你的大腦在處理有關目標的信息時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原則——「減少差異」,也就是「你想去哪兒」和「你在哪兒」之間的差異。當你的大腦檢測出目標與現實的差異時,它就會想做些什麼來彌合這個縫隙。但如果沒有反饋——沒有關於進展的信息時,大腦便檢測不出差異,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
像大多數和體重玩命的人一樣,我每次一上秤就感到有點憂慮。過去我對付這種憂慮的方法就是根本不稱體重。尤其在我吃得肆無忌憚的日子裡就更加不敢上秤了。我越對誘惑讓步就越與體重計保持距離。當然,稱體重不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多重就更容易糊弄自己了。
你的作品不是完美的,如同人不是完美的一樣。因為如此,反饋就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草根回憶錄.上篇 - 生機初動:無法看透的起點,準備好了嗎?
※我究竟為何要寫日記
※自律,才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論年度執行計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