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時間塊,擺脫時間緊迫感的強效概念 |附案例解析

一個現實的案例

我們先來看一道營銷題:

兩個公司甲和乙銷售同一種產品,而且質量都很硬,唯一不同的是乙產品的知名度更高。現在雙方都想要做廣告推廣,甲的營銷預算是1000萬,而乙的預算只有10萬。問:乙通過什麼方式才能打敗預算是自己100倍的甲?

解:乙通過提高自己的資金周轉率就能打敗甲。投入和回報的關係滿足複利公式:

總收益=本金*(1+回報率)n(此處n是次方)

假設兩家公司的投入預算後的回報率都是20%,兩家公司預算都是一次性投入,甲資金量大,一年後才能回收本利,周轉次數是1,也就是今年投入一次,回收本利後才能投放到第二年,那麼甲公司總收益是1000*1.2=1200萬;乙公司資金量小,投放廣告後,很快就能收回本利,然後接著就能繼續投放。只要乙公司周轉次數在27次以上,也就是大概半個月周轉一次,總收益就能超過甲公司,總收益是10*1.227=1374萬。(此處27是次方)

這道題並不是杜撰的,是真實的故事,賣化妝品的麗人麗妝用10萬元的廣告預算打敗競爭對手的3000萬,採用的策略就是提高資金周轉率,麗人麗妝在淘寶買化妝品,淘寶資金周轉是1-2天一次,遠大於這道題的13(365/27=13.5)天一次。

咱們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這個案例,如果把只有10萬預算的乙看成幾乎沒影響力的普通人A,把擁有3000萬資本預算的甲看成已成氣候的大牛B。那麼A彌補和B的成長差異,採用的策略同提高資金周轉率類似,而替代資金周轉率的是「時間塊」。

什麼是時間塊?

時間緊迫感,想必每個掙扎著成長的人都經歷過,也許現在你還在經歷。緊迫感畢竟是好事,某種程度上是人進步的動力。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面對這個事實:

當你看到自己和牛人的差異,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你會有好幾種感覺,好的和壞的。其中一個感覺是「自己變得無能和渺小」。每個想要改變現狀的人都會面對差異導致的身心不適,這個不適本質上就是時間緊迫感,因為彌補差異需要時間的積累。當然也有很多人看到差異,卻是格外的高興,因為他找到了可以學習的對象。

即使你沒有和別人比較的心態,在面對差異時,你也會不由自主地和昨天的自己比較,審視自己今天是否有些許進步,如果沒有甚至感覺更糟,這種時間緊迫感同樣會找上你的門。

時間緊迫感,如影隨形。我一直在找某種方式,試圖擺脫時間緊迫感的壓力,試圖讓自己身心放鬆,專心去做任何事。但很長時間,都拿它沒有辦法,直到有天晨跑,有個詞浮現在大腦:時間塊。那時,身心突然放鬆了一下,我想我找到方法了。之後開始實踐,的確是個好方法,現在分享給大家。

我們在描述某種物質時,使用的屬性是:體積、密度和質量。已知任意兩個屬性值,都可以計算第三個屬性值。這種描述物質屬性的方式,可以用來解釋時間塊。

描述時間塊的三個屬性:充實度、時間效用和時間跨度。

如果用公式做類比,是這樣的:

質量=體積*密度

充實度=時間跨度*時間效用

同樣體質的物質,密度越大,給人的感覺越厚實;同樣的時間跨度,時間效用越高,這段時間自我感覺就越充實。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某天過得很充實,那麼這一整天甚至第二天早上你都不會體驗到時間緊迫感。因為充實度和時間緊迫感是對立的兩面,你不可能同時快樂且悲傷。

充實度,之前對於我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總讓人沒法行動。此時,充實度可以用兩個屬性量化,抽象落了地,成了具體可把控的概念。於是,對付時間緊迫感有了實用的方法,甚至無需對付,時間緊迫感會自然消失。

如何利用時間塊?

先總之一下:

首先有個前提,即你有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或者技能。然後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你每天分配固定的時間跨度,之後就去執行,就像給自己定了生物鐘,到點開始,到點結束。持之以恆,不亂節湊,過程中不斷優化,最後讓複利發揮作用。

再細說一下:

時間跨度相當於物質的體積,你可以設置為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等,因人而異,因你的任務大小難度而異。

例如我目前在學習編程,每天的學習時間是固定時間段的三個小時,在這個時間跨度開始之前,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把其他的雜事全部搞完,甚至直接關掉手機。

然後進入這三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如果這三個小時里,學習任務沒有完成,比如模仿某個web頁面的作品沒有完成,不想其他,立即結束,進入下一個時間塊的學習。當然,我切換速度沒有這麼快,中間會吃個飯或者稍作休息。

為什麼任務沒完成一定要結束?

這就是時間效用的問題。

拿我的另一個用來寫作的時間塊說明問題。之前寫作四五個小時甚至半天我都搞不出一篇文章,現在給自己每天的寫作時間是兩個小時。先不管在兩個小時內能否完成寫作,我們先看看這種策略的好處以及不採用這個策略的壞處:

因為每天的寫作時間是掐點的,在固定兩個小時內,如果完不成,說明你的效率有待提高,於是你不得不想辦法在固定的時間跨度里提高效率、搞定任務,你不會拖沓、拖延甚至像我以前搞個半天。

甚者,如果寫了半天都沒有搞定,結果一天總體下來,時間跨度很大,時間利用率很低,兩面受敵,兩個屬性的乘積得出的充實度就更低,於是時間緊迫感又要拜訪你了!

如何優化時間塊?

假設你每天有兩個時間塊,拿我的時間塊舉例子(我每天有四個時間塊),其中兩個時間塊:三個小時的編程和兩個小時的寫作。

我會在每個時間塊結束之後,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記下這個時間塊里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事項,然後先把這些問題擱置,進入下一個時間塊。

當這一天結束的時候,我會抽出大概一個小時的時間(理論上也算一個時間塊)想想有沒有辦法處理時間塊中遇到的問題,想想如何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反正,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時間塊的充實度。

還是拿我的一個時間塊舉例,這個時間塊是有關微信編輯排版工作的,之前沒有時間塊的概念,工作任務往往花費三四個小時,導致其他任務或者想做的事情沒法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給自己設定時間跨度就是兩個小時,告訴自己工作必須在兩個小時內完成。

於是我做了下面這些事:

我把自己的工作任務分了很多細節,然後在網上一通扒拉,試圖找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流程,包括如何批量修改word文檔、如何快速複製編輯模板、如何分類可以同時進行的細節等等。

結果:我發現編輯排版任務完全可以控制在一個半小時,比原來縮短了一倍。

時間塊、多線程和複利效應

之前讀李笑來的文章,裡面有提到其多線程操作系統,我一直不知道李老師是如何做到的。現在我仍然不知道,但我知道了通過時間塊的概念也可以做到多線程學習模式。一天有幾個時間快,就意味著有幾個線程。

時間塊的概念特別適用於職場的朋友,因為每天自由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天只需要找出一個時間塊,比如分配一個小時(其實大多數人的每天自由支配的時間都比想像地多,我的其中兩個時間塊是朝九之前和晚五之後完成的,一共是五個小時),然後就可以在每天這一個小時里下功夫,通過優化,提高時間效用。

持之以恆,不亂節奏的狀態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持續了一周甚至三五天,是不可能發揮複利效應的,因為n值太小了;如果亂了節奏也不好,節奏亂了,充實度低下,時間緊迫感高企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結果更有可能掉到這個坑裡:因為感覺時間很緊迫,於是什麼都想搞,結果什麼都沒搞好,時間更緊迫了。

讓自己變成自動化的操作系統,才能充分發揮複利效應。

最後推薦給大家一個記錄時間的軟體(記錄時間並不意味著要管理時間)。這款軟體是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中推薦的,叫atimelogger,可以利用這款軟體記錄時間塊里遇到的問題或者需要改進的事項,方便自己拿出固定的時間優化時間塊。當然,你也可以直接用本子記錄。

如果有人監督你在時間塊里完成任務,也是個非常不錯的方法,比如打卡。當然最好的方式是自我管理,不需要別人監督,當你需要監督的時候,意味著你需要優化時間塊了。如果某個時間塊里充實度很高,就剩下自娛自嗨了,痛苦的堅持才需要監督。

如果你想要痛苦的堅持,也可以和我聯繫,我拉你進打卡群,我會監督你!

畢竟,刻意練習還是必經的過程!


推薦閱讀:

如何養成GTD的七個習慣之④——每天看清單
一款個人時間管理神器像利劍橫空出世
Outlook Calendar :共享日曆,管理好他人的時間
前言:讓你徹底告別「缺時間」的困擾
《別告訴我你沒時間》連載009:你的時間每天都去了哪裡

TAG:時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