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6 《新七十二家房客》

今天在「如何評價蔡明」這個問題下,有位@顧大扁朋友問我如何評價英達的情景喜劇 《新七十二家房客》,故此特意寫了一點感受。

首先,像北京大雜院這樣的的布局好像在上海幾乎是沒有的,當然我們上海有弄堂,但是像劇情中這麼寬廣的院子是極少的。

其次,劇中家庭布置的感覺,還是很上海家庭的,這點讓我很欽佩。

第三,演員。英達很聰明,用的基本是上海演員,王雙慶,吳雙藝,劉昌偉,嚴順開,他們的表演也很上海,都是在上海曲藝和影視圈成名成家的人物。導演在人物設定和選角上,基本是合理的,幾位的表演也是順利完成任務的。張伯倫這樣的小開,錢老師的教書匠,王水根的下崗工人,連造型都是很人物的。一個背頭,一個分頭,一個娃娃頭,三個人三個髮型。尤其要說的是,王水根母親的表演者是著名的吳媚媚老師,那是上海滑稽的泰斗,前些年作古,在劇中對於上海老太太的演繹,完全是本色演出,全國也找不出一個這麼上海的市井味道的老年女性喜劇角色。

第四,敗筆。從我個人偏見來說,我一直不喜歡英壯,可能是外形的關係,太正。估計是為了適應情景喜劇全國性的特點,硬塞了一個角色給他。同樣的問題出在錢老師的女兒趙老師的身上,不知道當年上了中學的圓圓在上海客串該劇又見到趙老師是什麼感想。這種一味求「全」的方式,導致了語言上必須要犧牲上海方言的特色,同時,上述的幾位上海演員的優勢就得不到了發揮,講真,英達挑的上海的演員,在上海曲藝界(我們上海人叫滑稽圈)普通話水平還算好的,但很明顯,一來上海演員的表演本來就動作表情誇張為主,台詞為輔,而英式情景喜劇對於台詞要求確實很高的,因為觀眾永遠會拿人藝打造的《我愛我家》作為標杆,而超越那些人,無論誰,根本是痴人說夢。因此比起前者,《七十二家房客》在語言上吃了大虧,而且在滬語與普通話之間,演員不能很好銜接,語言影響節奏,節奏影響包袱,所以很多笑料出不來。北方觀眾不喜歡夾生的普通話,南方觀眾不愛演員對上海話忘本,導致了豬八戒照鏡子,英達里外不是人。

這裡稍微說下劇本,劇本已經開始泛水,創意開始抄襲《我愛我家》,諸如張伯倫家表哥與表妹相戀,王水根家媳婦失憶,那是多麼似曾相識啊。

回過頭來,其實,我很懷念這部劇,網上也看得到。因為那是已經被人遺忘的上個世紀末,沒有網路,沒有電腦,家家戶戶還是老式的裝修,天井裡的叔叔每天推著自行車上班,比我大一屆的王水根的兒子——浩浩穿著和我一模一樣的藍色初中校服,我們剛剛會時髦,最流行的歌曲是《笨小孩》,女生買著彩色的信紙交筆友,貼著五角的郵票。黃浦江邊最亮的只有東方明珠,力波是上海人最愛的啤酒。一天兩集的tvb電視劇。

1999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推薦閱讀:

你見過那些搞笑的問題?
你見過哪些「把無恥當有趣」的行為?
對於一名作家來說,幽默與深刻是否是相輔相成的?
攝影領域有哪些經典笑話?
如何機智的回答聊天時別人說「哦」?

TAG:情景喜劇 | 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