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葉底密碼,你讀懂了嗎?
有經驗的茶客,總能從葉底讀取很多關於茶的信息;而在源頭,制茶、品評,葉底都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今天的文章,榛莽將從形狀、顏色、鮮活度、硬度等幾個方面,介紹白茶的葉底密碼讀取方式。
葉底:採制時間及大致的產地
葉底,指的是干茶沖泡或者蒸煮之後的葉片或者茶芽。在白茶方面,筆者曾經從外形講過如何判斷福鼎白茶與政和白茶(只談區別,不談優劣,有地域攻擊傾向的茶商們請歇會兒),但是講的不夠細緻,下一篇可以再談談。
從干茶到葉底,茶葉舒張開了,但形狀的變化仍有跡可循。以白毫銀針為例,以葉底判斷比干茶來的更加直觀。白毫銀針沖泡透了以後,看茶葉的肥壯或者細瘦程度,福鼎白茶較肥壯,政和白茶偏瘦長;看梗部,福鼎的銀針梗部較短,政和白茶梗部較長,區別非常明顯;看銀針的長度,頭春頭采、頭春次采、二春茶的銀針是不斷增加的,品質也呈遞減之勢。
顏色:花臉、褶皺、走水痕迹、年份
葉底顏色,不僅會透露制茶時的天氣狀況,還能反應制茶師傅的工藝水平,也是足以納入年份辨別體系中的一個維度。
先談一下「花臉」(筆者杜撰的概念)。顧名思義,花臉就是指葉底紅一片、青一片甚至黑一片。造成葉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萎凋之前茶青有明水,二是葉片太薄,日晒時對日晒強度把握不當,三是南風天,無法日晒,空氣濕度太大,萎凋不夠及時,茶葉攤得稍微厚一點,就會悶到。
褶皺。偶爾發現葉片有摺痕是無關緊要的,如果花臉和褶皺同時高密度出現,問題就有了。白茶萎凋,強調道法自然,通風要好,這就要求攤曬的時候厚度不能大,一則不利於透風走水,二則容易壓折葉片,有損品質和品相。
走水。在之前的文章里,筆者提到過走水與脫水的區別,主要還是方向的問題。走水,筆者更傾向於雙向,脫水是單向的。當時還跟幾個朋友意見分歧,爭辯過。白茶製作,強調走水平穩、均衡,最忌過急過猛。在葉底上反應出來,有清晰的走水痕迹,而非在葉片上就「鬱結成疾」了,更不應該有花臉。
鮮活度與硬度:活性與季節
白茶工藝,以低溫為核心要義,不僅保證活性酶的存留,還會對白茶的轉化產生決定性的深遠影響。在福鼎,筆者聽不同人講過,白茶是活茶而非死茶,這在葉底有充分體現。茶葉沖泡之後,仍然鮮活如生,即為活茶,「面色灰暗」則為死茶。喝茶,當然選擇前者。
此外,硬度也是判斷白茶採制季節的重要途徑。市面上很多不良商家以夏茶甚至秋茶假冒春茶,但總會在葉底上漏出破綻。茶葉沖泡之後,不放夾起一片葉子,用手指碾一下,春茶較為柔潤,能碾成「糊」,而夏茶、秋茶較硬,碾的時候放在耳邊,會有咯吱咯吱的聲音,而且不易碾碎。
本文將的諸多判斷方式,僅僅看圖片是不足以完全掌握和辨別的,真要讀懂白茶,關鍵還在於平日里喝茶時,多留意,多對比!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白茶大觀,或者加作者微信交流:18350261942
推薦閱讀:
※白茶說兩周年:炭焙白露茶正式發布!
※白露茶,作為高端白茶的潛質有多大?
※什麼樣的白茶,更容易出葯香?
※選購白茶時的三個忌諱
※白茶說:茶衣,能否作為一個品類單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