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選擇「自由行」是對旅行社行業最大的嘲諷和羞辱(五)
從零售終端來看,賣什麼主要是看旅行社門店推什麼產品,客人並不懂,也不了解,一台電腦、一個傳真,一個印表機,一個計算器,一支筆,一個椅子,一個有經驗的銷售,一個公章,一盒名片。也就齊活了。非物質產品,就是這麼簡單。不管你是門店,是電話銷售,是咖啡館,所有的一切歸結於一個有經驗的銷售。OTA給了客人無數選擇,卻沒有告訴客人如何選擇,很多時候還是靠銷售人員,客戶服務人員完成最後的銷售步驟。
而與供應商對接,基本還是人的對接,所以哪怕是操作人員的脾氣,可能都對這個訂單最終給哪個供應商有關。客人一個問題,問門市銷售,銷售可能要問總控OP,總控OP問供應商,供應商問地接產品,產品問採購,採購問資源方。效率低下,環節繁瑣,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而這每個環節都要吃掉利潤。最終為這些低效買單的,也就是所有客戶。為什麼旅行社要派出全陪?某種意義上,就是對地接社的品質監管。這樣的費用,不是大多數客戶能支付的。而這個行業,產品品質還是靠人的信譽來保證的。比如我們相信某個業務員,他做的團還不錯,所以我們的客人交給他操作。個人信譽和企業信譽混為一談。
所以我們行業並沒有品牌,或者說品牌並沒有為質量和產品信譽背書,最後為這些背書的是一個個銷售人員,通過個人信譽,通過降價,來招徠客人。從來沒有人覺得,這樣的力量過於微弱了。我們也慢慢從不要有投訴,到有投訴不要帶回來。而且通過降價,就能立刻收到客人,為什麼還要花費心思去研究客人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如果有,我想我們只能做出,零售價看上去更低的產品吧。
我們永遠覺得客人花費太少,所以享受不到好的服務,但是我們從來覺得,我們效率太低,利潤太高,沒有為客人提供物有所值的產品。今天的客人並不在乎100-200的差價,但是我們提高100-200的利潤,產品和服務並沒有什麼改變。反而還想著再壓低50利潤,多收幾個客人。
推薦閱讀:
※City Walk 上海- 鄔達克之路
※路痴的第一次香港疫苗之路尋訪記
※吳哥遊記——驚喜與震撼一路相隨
※夏季出行旅遊必備常識匯總
※東北邊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