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不識自身體質,所有的養生行為都是慢性自殺

經過幾年的設計、製作和反覆修改,大熊貓製作的「一九體質分型工具」在2015年正式啟用。

花費幾年時間製作這個工具的初衷是什麼?

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能把這個工具做下來?

要達到什麼效果?

工具所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

大熊貓認為,要給有幸看到、並使用過這個工具的各位朋友做一個簡單的交代。

作為一個從醫近四十年,由西醫轉中醫的醫生,這些年由模糊、迷茫的感受逐漸形成一個清晰的信仰:21世紀將是由「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模式轉型期,而「健康醫學」的模式構建必定將採用中醫思想作為框架,這個模式大體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並比這個模式更為人性化和易操作。

什麼叫疾病醫學模式?目前我國盛行的就是所謂生物醫學模式。用我國著名的心臟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曾談到:「我們的醫學模式是等人得病,直至死亡。比如大部分心肌梗死,尤其是35歲、40歲突發心肌梗死,本來可以預防、可以不發生的」。

這個模式的轉型不是某個個人提出來的,而是WHO提出的。這個模式轉型的呼聲也不是現在才出現,而是幾十年前就有人呼籲的。現摘錄一段一個美國人恩格爾1977年在《科學》雜誌出版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

今天占統洽地位的疾病模型是生物醫學模型,分子生物學是它的基本學科。這種模型認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的生物學(軀體)變數來說明。

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病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餘地。生物醫學模型不僅要求把疾病視為獨立於社會行為的實體, 而且要求根據軀體(生化或神經生理)過程的紊亂來解釋行為的障礙。因此, 生物醫學模型既包括還原論, 即最終從簡單的基本的原理中推導出複雜現象的哲學觀點, 又包括心身二元論, 即把精神的東西同身體的東西分開的學說。在這裡還原論的基本原理是物理主義原理, 即它認為化學和物理學的語言最終足以解釋生物學現象。從還原論觀點看, 表徵和研究生物學系統的唯一概念工具和實驗工具本質上是物理學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 早在醫生們開始受職業教育以前, 他們的態度和信仰系統就受到生物醫學模型的影響。因此這種模型已成為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 它的局限性易受忽視。簡言之,它現在已獲得教條的地位。

在科學中, 當一個模型不能適宜地解釋所有資料時, 就要修改或擯棄這個模型。而教條則要求不一致的資料勉強適應模型或對這些資料乾脆排斥不管。生物醫學教條要求包括「精神病」在內的所有疾病用物理機制的紊亂來理解。

結果只有兩種辦法才能把疾病和行為調和起來:一種是還原論的辦法, 它說疾病的一切行為現象必須用物理化學原理來理解, 另一種是排外主義的辦法, 它說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釋的必須從疾病範疇中排除出去。在醫生和精神病學家中,還原論者和排外主義者鄙視那些敢於向生物醫學模型的終極真理提出疑問和主張建立一個更有用的模型的人為異端。

不過,「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肯定不能由單一的現代醫學轉化而來,原因很簡單,現代醫學是構建在科學的技術上的,而科學只認事實和邏輯,未病之前的狀態、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感情、心理等等都不是科學的範疇,故而沒有任何意義上的科學價值。

我們知道,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心理類型對每個個體的健康有著密切關係,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這些本質上都不是科學問題,因而現代醫學的科學應對急症的疾病效果明顯,但並不能解決預防為主、減少疾病發生和從整體上調控慢性病的健康問題。

現代醫學是以處置急性病而迅速佔據市場進而傳遍世界的。但當今疾病譜已由急性病轉變為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這些慢性病所導致的死亡率以遠遠超過急性傳染病,其費用也早已遠遠超過急性傳染病。但現代醫學的腳步卻沒有跟上這樣的轉變。

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幾乎都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患者,我國高血壓有3.5億人,糖尿病近億人,每年發生猝死50-100萬人,這是WHO提出的健康危機的具體表現。

我國衛生費用支出佔GDP的6%,人們普遍感覺看病貴,一些地區已經出現醫保的虧空。而美國是18%(人均衛生費用支出月9000美元,與我國人均GDP相當),但即便是美國那麼高的投入,依然不能解決全民健康的醫療問題。

當社會和個人支付不起具有無限趨高的醫療費用時,就必然會出現WHO提出的「醫學危機」。

造成健康危機的醫學危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慎行的生物醫學模式,因此時代和社會都在呼喚期待著一種新的醫學模式的出現,即健康醫學。WHO為健康醫學模式的定義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如前所述,建立在實證科學上的現代醫學,在可見的將來不可能完成這種轉變,而這種模式恰恰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本身固有的模式。

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而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早已明確告訴我們:「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精氣內守。」才能頤養千年,春秋度百歲乃去。社會發展進步了兩千多年,WHO才用現代語言表述了內經的思想。但很遺憾的是,比起內經的健康理念,WHO的觀點還缺少了一項「精氣內守」。

中醫認為組成人體的五臟六腑(系統、器官、組織)是統一的,這個形體和他自己的「神」(精神、意識、心理)是統一的—形神一體的。形神一體又與自然、社會(居住環境、四季、白晝、文化、政治、經濟、制度等)是統一的。而WHO的四大基石或中醫強調的五項,只是維持這種統一的一種手段和方法。

而一九體質分型工具就是在這個統一的基礎上作出的維護統一的具體的實施方法。這正是「健康醫學」模式的體現,是維繫人們健康的幫手。是把防治慢性病的關口前移的細則,也是解決「醫學危急」和「健康危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不明確自身體質的前提下,盲目的去跟從一些養生方法,反而會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傷害,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體質,不同體質的健康之路也大不相同。

目前,反映人類健康「醫學危機」的只是一堆冰冷的數值(比如體檢報告上那些紛亂而龐大的數值),這堆數字都是由你我他一個個具體的鮮活的生命堆砌而成。「我命由我不由他」,健康其實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為個人家庭和社會,敬請我們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健康,「好好活著」。


推薦閱讀:

艾灸、拔罐、刮痧等傳統療法是否可以做到標準化服務?

TAG:體質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