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笨蛋,馬鹿和阿獃有什麼區別?

還記得老王上大學來到成都,學會的第一句四川話就是「瓜娃子」。據說有位外援來中超踢球,不到一個星期,就因為對著裁判罵「煞筆」被紅牌罰下。日語里罵人的髒話不多,不過有一個詞,托手撕神劇的福,全國人民應該都知道,那就是八嘎(ばか)。如果罵得再狠一點,就成了八嘎呀路(馬鹿野郎)。

如果對日本綜藝稍感興趣,肯定對另外一個詞也比較熟—あほ,漢字寫作阿獃。馬鹿和阿獃都是表示笨蛋,那具體有什麼區別呢。用法是不是完全一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咱們要追根溯源,從這兩個詞的詞源上說起。

馬鹿的發音baka,來源於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語,baka在梵語里就是「無知」、「迷惘」的意思。當時這個發音首先是傳到中國,漢語用「莫迦」、「募何」來標記。但這些漢字對當時的日本留學生來說太難寫了。於是,他們就想到用一些常用漢字來代替,他們創造性地使用了以下三組漢字:母娘、馬娘、破家。

這麼胡亂地使用漢字,日本的那些文化人也著實臉紅,這尼瑪也太不講究了。然後有個文化人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他對著眾人說:你們可知道「指鹿為馬」這個成語?說的是秦帝國二世的寵宦趙高指著一匹鹿,硬說那是馬,眾位大臣居然也一起附和說那就是馬。你說還有比這更傻的事嗎!所以baka的漢字應該用「馬鹿」。眾人聽了拍手大讚,真是太有文化了!就用這兩個漢字了。於是馬鹿這兩個字沿用至今。

要是罵人罵狠了,還得加上「野郎」這個詞。野郎這個詞在最初其實是個褒義詞,而且是高顏值的代名詞。話說在銀桑生活的大江戶年代,野郎專門指那種剃了「月代頭」的人。月代讀音是さかやき,是一種超炫酷的髮型,只留兩鬢和後腦勺的頭髮,前額門到頭頂剃得光亮。

這種髮型由於太過於前衛,一時間風靡整個日本。但慢慢的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種頭型只有真的イケメン才能駕馭,而且需要是那種老帥老帥的男神才能駕馭。一般男子剃出這種頭,立刻化身一個大寫的丑。

所以慢慢的這種髮型不受待見了,剃這種頭的「野郎」們,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於是,如果人們八卦起自己討厭的人,都是「那個野郎」怎麼怎麼樣,從此野郎這個詞在日語里再也抬不起頭來了。所以馬鹿後面再加上一個野郎,本來可能成為「那個蠢萌的高顏值男神」的意思,卻最終成了「那個傻逼糙漢子」的意思。這一切都是一款髮型惹的禍啊。

敲逗麻袋。這樣展開下去本文的主題要成了「論髮型的重要性」了。說完了「馬鹿野郎」的詞源,咱們再看阿獃(あほ)。阿獃這兩個漢字,最開始是寫成阿房。阿房跟「傻瓜」有什麼關聯呢?這又得講起咱們天朝上國的歷史了。你們可知道阿房宮的故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噢すみません,背課文背出慣性來了,剎不住車。咱們就說這秦始皇花費心血建造阿房宮,結果勞民傷財,害得大秦朝幾百年基業毀於一旦,臨了還被楚霸王項羽給燒了。你說還有比建阿房宮更傻瓜的事情嗎!所以阿房就是傻瓜的代名詞啊!

於是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阿房在日語里成了傻瓜的意思。但逐漸的,後世很多人並不明白阿房的典故,很難將阿房這兩個漢字跟「傻瓜」的意思聯繫起來。這時有個喜歡出境游的和尚,剛從中國江南遊歷回來,就說了,在天朝江南地區,人們管傻瓜叫做「阿獃」,咱們何不用這兩個漢字呢。從此阿獃也就這麼傳了下來。

這樣就回到了正題。同樣是「傻瓜」的意思,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么?還真有區別。馬鹿這個詞更多的是關東地區在使用,而阿獃這個詞呢則是關西地區在使用。剛接觸日語的同學可能以為,全日本都是在說「標準日本語」,這個是個想當然的想法。日本的方言也是林林總總,大體來說,分為關東腔和關西腔。咱們現在學習的日語是以關東話為標準制定的,換句話說吧,標準語和關東話的關係就跟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關係一樣。

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馬鹿比阿獃使用頻率要高得多。用得越多,就越容易以一種較為輕鬆的口吻出現。所以在朋友、戀人之間,互損的時候一般都會用馬鹿這個詞。阿獃則用得較少,用得越少反而威力越大,一旦從嘴裡說出來,那種罵人的殺傷力要比馬鹿強得多。所以在關東地區,馬鹿更多的是帶有開玩笑、戲謔的意味,但阿獃就是實打實的口頭攻擊了。

來到關西地區,馬鹿和阿獃的角色剛好反過來。在關西地區,阿獃使用頻率更高。如果你喜歡看日本綜藝節目,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來自關西的搞笑藝人,基本隔幾秒就要用這個詞吐糟一下搭檔,還要伴一個拍頭的動作。所以在關西,阿獃更多的帶有玩笑性質,馬鹿則是一旦出口,必要人命的。

以上就是馬鹿和阿獃的來歷和區別,怎麼樣,有意思嗎?如果覺得有意思,就給老王一個贊吧!

更多你不知道的日語知識,更多美圖美文,盡在公眾號


推薦閱讀:

這些日語單詞竟然是這個意思!
這六個童話小孩不能看!只有大人才能拆的六一禮物!
日常中用到的「偽日本語」的整理
日語坑深:漢字篇
日語入門選什麼教材比較好?

TAG:日語 | 日語學習 | 日語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