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普希金的短篇小說《黑桃皇后》?


看到此間對於俄羅斯古典文學,對於普希金的關注如此之少,令我感到心寒。普希金之於俄羅斯,如莎士比亞之於英國,但丁之於義大利,歌德之於德國。普希金是天才,開創了俄羅斯文學無限的可能性,他對於人性深度的發掘,對新時代抱有的雙重態度,都啟發了後來的俄羅斯文學家。黑桃皇后這部小說,揭示了資產階級對於金錢的瘋狂,主人公赫爾曼是俄羅斯文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形象,是俄國的於連索雷爾,他有一顆渴望財富向上爬的心,也有迷人的外表,善於利用女性得到好處。是法國革命之後新興人物的代表。但最後還是失敗了,毀於他自己的貪婪。這個形象說明普希金敏銳的意識到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身上可怕的對於財富的貪得無厭和不擇手段,一個賭徒式的個人主義者。這篇小說的形式的魔幻色彩與思想的深刻都是無與倫比的,抵得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頭。普希金是簡潔,深刻的天才,既有十八世紀的明快典雅也有十九世紀的浪漫熱情,有歐洲人的深刻也有東方的幻想精神。他的天才是自然的,和諧的,也是青春與抒情的,既有貴族的瀟洒也有平民的樸素。普希金之於俄國文學就像格林卡之於俄國音樂,是偉大的奠基者。


《黑桃皇后》是亞歷山大·普希金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僅此一篇就讓我深為嘆服他的創造力、想像力和組織情節的能力。普希金創作長短敘事詩、短篇小說和童話樣樣拿手,他的精神世界簡直是浪漫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最早知道《黑桃皇后》是在世界文學名著的書攤上,而那個年代我連普希金是何許人也都弄不清。和大部分人一樣,我最早知道這位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是在初中課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及《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作者欄里。後者別具一格的童話詩歌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下決心去讀《黑桃皇后》,源自於閱看齋藤千穗女士的漫畫《普希金的天使》。這部漫畫敘述了普希金浪漫多情且充滿矛盾的一生,其中在敘述他的作品《黑桃皇后》時,其詭異怪誕的故事情節讓我驚嘆不已。

畫風雖然很少女,但是其中蘊含的東西著實令讀者震驚。齋藤千穗是多麼了解普希金和他的詩歌

齋藤千穗等於給普希金的所有作品畫了插圖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接觸《黑桃皇后》。

後來在查找《黑桃皇后》的電影時,意外發現很早以前的《黑桃皇后》歌劇,裡面的人物造型非常還原,齋藤千穗在刻畫《黑桃皇后》人物形象時也參考了這個品質上乘的歌劇。

這個劇照明顯和前面的漫畫動勢一樣

該歌劇全部俄語生肉,但已經對劇情爛熟於心的我在觀看時沒有任何障礙。所有的演員簡直是從普希金小說書頁里走出來的一樣完美貼合,他們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世界通用的樂曲伴奏都堪稱一代經典。這部創作於大半個世紀以前的歌劇今天看依舊震撼人心。男主角魔鬼附體一般的誇張演繹,以及女主純良卻有力的嘶喊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那種感覺再也不會有了。

男主角赫爾曼被普希金描述為很像拿破崙,再看劇中演員的扮相:

對比拿破崙的畫像:

我服!

《黑桃皇后》著重塑造了三個角色:男主角赫爾曼、女主角麗莎維塔以及老伯爵夫人。

普希金在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上極有天賦。


【赫爾曼】

外表光鮮亮麗的赫爾曼有著拿破崙·波拿巴一樣的風姿,光看外表還真是個容易讓女人動心的人。拿破崙在俄國打仗雖然戰敗了,但他的光輝形象卻深深感染了一代人。像赫爾曼這樣很像拿破崙的男人必然要激發姑娘們的想像力,感覺他是法國皇帝的化身。

然而實際上呢?赫爾曼是個內心十分好賭卻捨不得拿一文錢上賭桌的吝嗇鬼。他的滿腦子塞得都是可怕的錢!錢!錢!連他做夢都只夢到紙牌、綠色的牌桌、一沓沓鈔票和一堆堆的金幣。更不可思議的是,年紀輕輕的他竟然為了得到紙牌秘密點數後的一大筆巨款心甘情願倒貼一位足夠做他祖母的老伯爵夫人。表現財迷心竅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但是能像赫爾曼這樣為了一筆錢財嚇死心臟不好的老婦人這種事屬實不多。

赫爾曼不是完全沒有良心,他對自己欺騙麗莎維塔也感到於心不安,為老夫人因自己的恐嚇而死也感到恐懼和難過。但是這一切內疚感都隨著他自以為拿到夢寐以求的點數後煙消雲散了。賭桌上不斷贏錢的赫爾曼如同一條發了瘋的狗,他醜態畢露,歌聲嘹亮(不得不承認這個歌劇演員演得太好了),直到最後那張黑桃皇后的紙牌葬送了他所有的錢財後,赫爾曼發瘋了(歌劇里他是開槍自盡了)。

人們常聽一句話「金錢的奴隸」,那麼赫爾曼則是最為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這個形容。他的愛情、他的生命統統不重要,錢沒了,他這個依附金錢而生的幽靈就隨之消散了。

【麗莎維塔·伊萬諾夫娜】

麗莎是一個純情的少女,但她屬於社交界的灰姑娘,太不起眼太不引人注意。她的小天地只有老伯爵夫人的鞍前馬後,寄人籬下的生活枯燥又悲慘。

舊靴子一般不起眼的女孩對男人突如其來的求歡自然是既恐懼又激動的,不諳世事的麗莎陶醉於赫爾曼假情假意的情書,把這個男人帶進了家門。

等麗莎正在把自己一腔熱情貢獻出來的時候,老伯爵夫人死了。這時她才意識到赫爾曼追求她不過是為了接近老伯爵夫人,圖謀紙牌點數和財產而已。愛情的落空與恩人的去世讓麗莎悲痛萬分,內疚與恐懼令她生不如死。

原著的麗莎在一切結束後嫁人了。但是歌劇中為了突出她悲劇的宿命,麗莎因無法忍受良心的譴責投水自盡。可憐的女人,其實她並沒有什麼很嚴重的過錯。麗莎不過是不諳世事誤入一個愛情陷阱,雖然她自身並沒有受到什麼嚴重傷害,但是伯爵夫人的死讓她大受打擊。這一切都證明麗莎是個非常善良的人,但是處在這個不幸的位置上只能隨波逐流。

【老伯爵夫人】

老伯爵夫人的形象是最為怪誕而詭異的,她告訴赫爾曼所謂三張牌的秘密是人們以訛傳訛的瞎話而已。但三張牌是真的假的並不重要,它這故事的存在本身就給老夫人增添了神秘感。

在對老伯爵夫人的所有刻畫中,普希金都毫不吝惜筆墨形容她行將就木老掉牙,隔著小說的紙頁讀者都能聞到木乃伊般的腐朽氣味。

老伯爵夫人死後,曾夢想做她情夫的赫爾曼還被送葬賓客誤當作老太太的私生子,這一切都使得葬禮既諷刺又可笑。

個人覺得,排除文學刻畫的誇張,赫爾曼看到死去的老婦人睜眼以及冥冥中老婦人告訴他三張牌都是他自己的幻覺和臆想,因為他太把這一切放在心上。至於老婦人幽靈讓他娶麗莎的原因則來自於赫爾曼內心對麗莎的愧疚。

夢幻畢竟不是現實。

赫爾曼最終死在三張牌的黑桃皇后上,真正殺死他的不是老伯爵夫人而是他自己的心。


相關鏈接:【中篇小說】《黑桃皇后》[俄]普希金 著

【漫畫·名著】從《普希金的天使》看俄國文學巨匠普希金和他的感情生活

雲緋文學公眾號:芳緋文學


首先,不推崇目前國內基礎語文教育里流行的關於「金錢—人性」一類小說的套路化解讀。談及西方批判性文學,言必階級批判。

當然,我並不反對這樣一種解讀方法,因為對於一個文本,任何角度的言之可能的解讀都應當被允許。我同樣承認,這種解讀也頗有道理。

我所不安的,是這樣一種解讀被認為是「最正確」「最權威」的方法從而壓倒一切其他的解讀。而我們國內的基礎語文教育,恰恰是這麼做的。

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一種解讀,實質都是一種「主觀設計的整體性」,它們只不過是在各種各樣的解讀者的語境里產生意義。

我記得北京大學李楊博士曾經討論過20世紀中後期關於現實主義這個詞的解讀,他說當一個詞好像什麼都可以說明時,那麼這個詞一定什麼都無法說明。

好像一句「資本主義的癥結弊病」可以概括所有的西方批判小說。就像Wellek在《文學理論》中所言,無視文學作品的特殊性,把一種普遍意義加之於特殊的文學形象是有問題的。

單就這一篇小說而言,我也很難把這個年輕軍人冠上所謂資本家,資本主義者這樣的帽子。因為他不可能被認為是資本家和資本主義者(定義詳見馬克思的相關文本)

嚴格的說法是,他的身上帶有某種可能與後來資本逐利者相似的特點。

再談小說本身,小說表現了兩條文學史脈絡,一個是上述的金錢類,還有一類是靈異線。

我們看見,小說的高潮點在於伯爵夫人的「幽靈現身」(看到幽靈這個詞莫名親切....^_^)。這個情節幫助故事得以完成。

而在歐洲文學史上,幽靈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現代幽靈小說最早產生於十八世紀的德國。一般分為四類:預言,作惡,伸冤,警示。

本文屬於警示類。

這種小說情感的爆發點基於一種「精神壓力的釋放」。在美學中,一般被認為是「崇高與畏懼的解構」——一如康德在《判斷力批判》所說「對於一個叫人認真感到恐怖的東西,不會讓人愉快。愉快來自重壓中的釋放」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則認為「自願暫時中斷對現實性的懷疑」構成了藝術真實的基礎。

後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正鍾情於這種文學表現方法並發揮至極致。

其次,小說中德國人被動殺人後的悔恨意識以及最後「瘋狂」的狀態。深刻地與俄羅斯文化中的「罪感」文化聯繫在一起。1054年基督教東西教會分裂後。俄羅斯繼承了東正教傳統,對俄羅斯社會帶來了影響巨大的「《聖經》懺悔意識」。這種懺悔與贖罪聯繫起來的宗教意識在整個俄羅斯藝術世界中佔據重要地位,幾乎成為民族的血脈。

從這個角度看,對「逐利」的人性之惡的批判實質是「內化」(人性化)了。我們看見文中德國人「勤儉」實際是「想以無風險的方式獲得利益」。而最後,一個「再次出現」暗示了他違背了幽靈的話。整個故事宛如一個超越者對「無法逃脫原罪」的人類的譏諷。

幽靈在身後冷笑呢。你聽見了嗎?

其實我們可以說,對於「這個人」,他人性里逐利的惡被激發後的無法抑制,導致了他的悲劇。

所以,與回答的開頭呼應,我們認為,這個德國佬身上的「普遍性的罪惡意識」更多是基於此。

最後,提一下小說的寫作方法上,用了女傭和德國人兩個主體分別進行敘事來對文本進行互文式的補充。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文學作為一種時間的藝術的獨特,或者說,短篇小說,正如一種妙用時間的魔法。

參考資料:

《生與死之間:歐美靈異小說簡論》劉文榮

《扣問生命的神性—俄羅斯文學啟示錄》徐葆耕

《知識考古學》福柯


最高票講的「 抵得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頭 」不敢贊同,恐怕有些言過其實了。

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的「神」和「太陽」,普氏是天才不假,後輩作家將他推上神壇也是因為他對文學的開創性貢獻。

但是一切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普希金也是借鑒了西歐作家和詩人的作品,對其進行了消化和吸收。

從文學史的角度講,普希金的貢獻是絕無僅有的。但是不考慮歷史,普希金的作品與後人相比,無論是情節結構還是風格修辭,以及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作品的美學價值和引發的哲學拷問,都是被補充和完善,被超越的。其去世後不久,年輕的詩人和作家萊蒙托夫如新星一般冉冉升起,隱約有成為俄羅斯文學另一個太陽的趨勢。

超越,才會有發展。每個時代的社會現實,大眾的認知都不同,文學雖然有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但是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和解決後世的所有問題。

如果對後世人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頭,如《卡拉馬佐夫兄弟》之類的思想深刻連普希金的一篇短篇都抵不過,那真是後世作家的悲哀,俄羅斯文學的悲哀了。

我覺得題主應該從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評價《黑桃皇后》。僅就個人感覺來講,這短篇對我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不感興趣,甚至覺得讀起來沒什麼意思。


看了《黑桃皇后》一本普希金的小說短篇

劇情末尾總會有神轉折,然後故事完結

我竟然拿它當枕邊童話看


如果不把這本小說放在俄羅期文學發展史之中去看。無法理解它的文學意義。如果能理解普希金是現代俄羅期文學之父,一切源頭的源頭(高爾基語)。才能理解 這本書的開創意義。

但如果僅把這本小說作為一本無名小說,單獨拿來看。我只能說這是一本還需要修改的靈異小說。


推薦閱讀:

你是真的沒見識,而且還跑來自己證明了!
2032年地球毀滅的預言出自誰的口中呢?
江雪落塵世,蜉蝣一赤子
文學的人性
《示兒》這首詩包含了詩人深沉而磅礴的感情,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普希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