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芳華》最感人的部分在哪裡?

八一電影製片廠從1952年8月1日開始建廠,到二十世紀末進行內部調整,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年頭,在這段歷史,一切都是與命令和指揮有關的,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人們不必去考慮未知的變數,因為人們的生活是已經被規劃好的——在《芳華》這部電影里,何小萍的出身決定了她沒有說話的權力,因為父母離異,繼父對她不友好等因素,致使她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之中,當何小萍離開了自己的家庭,來到了一個新的大家庭——文工團的時候,她以為噩夢都已經結束,但是其實並沒有,噩夢其實才剛剛開始。

我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從沒有看過嚴歌苓的相應作品,也從未接觸過文工團這一個團體,但是我知道人性,知道一些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會改變的本質,我想這個也就是讓何小萍變得痛苦和悲慘的主要原因了。

在談到那段年代的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究竟想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我想情感對於電影本身的意識形態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在這部電影里同樣如此。

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情節,是當何小萍來到文工團報道的時候,少男少女正在排練的那場戲,這場戲馮導肯定用了很大的功夫來編排,才能讓樂隊和舞隊的節奏如此和諧,同樣的,這也是整部電影中,最能散發青春荷爾蒙氣息的片段。

在之後的那段戰爭年代裡,何小萍在前線奮不顧身的搶救那些傷患病人的時候,以及劉峰在戰場上奉獻自我的時候,其實這些情節都是那個時代里最形象的一種詮釋。

對於我來講,如果說前半段是在講文工團的那段回憶的話,那麼後半段所傳達出來的,則是與電影《鋼的琴》相似的一種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人,他們經歷了太多,也放棄了太多,故事從文工團的記憶開始講起,到整個時代的改革為故事的終點,這樣的安排,表現出來的,是對一個時代的思考。

很難說故事這樣展現一個時代究竟是錯還是對,但是相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這段感情對於一代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2

張藝謀導演的《歸來》餘溫尚未消退,《芳華》便已經匆匆而來,嚴歌苓的作品總是那麼火爆,甚至於幾乎她所有改編作品,總能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口碑,從陳冲的《天浴》,到老謀子的《歸來》和《金陵十三釵》,再到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她的作品中的故事總能傳達出一種危機感或者是深深的情愫出來,無論是對體制的有力諷刺,亦或是對人性中溫柔的一面的發掘和強化,都讓人印象深刻。

《芳華》也確實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它以穗子的講述開始,從何小萍和劉峰的情感線出發,展現了文工團少女少女半個世紀的情感故事,從它的故事裡,我看到了受欺負的何小萍,還有具有雷鋒形象的劉峰,以及那一個個有著生動面孔的文工團的成員們,他們組成了這樣一個看似和諧,實則危機四伏的文工團團體。

我們確實可以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團體,但是也不應該忽略存在於這個團體之下的某種既定形式——這一點嚴歌苓在自己的作品裡展露無遺,但是在電影中,則只保留了部分的故事情節,而將情感的部分替換為了馮小剛導演的情感了。



韓寒微博巧解電影好壞判斷標準 贊《芳華》是美酒

12月16日,韓寒發布微博長文盛情推薦馮小剛的新作《芳華》,他在文中評價《芳華》是「年度華語電影最佳之一。好的電影像美酒,昨天喝完,今天還有餘味,《芳華》就是這樣一杯美酒。」

影片《芳華》與馮小剛之前的作品不一樣,雖然處在賀歲檔,但是不是一部喜劇,而是一部情懷滿滿的感人之作。韓寒表示,「比起馮小剛導演的喜劇,我其實更喜歡他拍的非喜劇題材,《芳華》反能讓你會心歡笑動容流淚。」

新「馮女郎」青春感溢出屏幕 馮小剛:我也年輕了

據悉,為拍攝電影,所有演員從去年八月開始進組訓練,一起圍讀劇本,排練舞蹈動作。馮小剛表示:「他們真的像一個文工團里的、待了幾年的戰友一樣。」更坦言:「拍完在這部電影,覺得自己也年輕了。」作為馮小剛最「真」的一部電影,這些女演員們也是馮小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這種不施粉黛「純天然」的美好形象也引髮網友好評:「當音樂響起,似有若無的光暈打在姑娘們的臉上,驕傲,美麗,腰肢舞動,連病號服也是最美的紅妝。」

馮小剛又一部感人力作,《芳華》沒刪一秒,首日破億!《芳華》是一部自帶話題度的電影,從某場戰爭再登大銀幕,再到忽然改檔期,還沒上映前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但正是這些話題,反而讓我們失去了對電影本身的關注。拋開這些熱點,回歸到故事本身,會發現《芳華》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我們從《芳華》中究竟看到了什麼?

標誌一模範:英雄模範每個時代都有,但這一時期的英雄模範,不單單是起到教化的作用,更是那個時代大家公認的「道德標誌」。在電影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劉峰」,作為一名模範標兵,他是集體主義里最中心的人物。

標誌二階級:集體主義看似其樂融融,卻有幾條紅線把集體自行隔開,那便是階級。具體到電影中的可以理解為出身成分。比如「何小萍」,父親因政治原因入獄,給她內心烙上烙印。這個烙印將她劃為集體主義當中最邊緣的人物。

不管是中心還是邊緣,他們都是集體主義中的特殊人物,在社會大環境之下,他們失去個人性格,成為了一種符號象徵。所以當劉峰在給林丁丁表白時,林丁丁驚慌失措,在她眼中符號是不能有七情六慾的。何小萍進入了文工團,她以為披上軍裝的自己,可以擺脫往日被集體主義精神鎮壓,但沒想到她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集體主義的地方,被人懷疑,被人欺凌。只要她的烙印還在,不管走到哪裡,她都是那個時代最軟弱無力的代表。

剎那芳華

時代變了,所有人都在變,不變的似乎只有「劉峰」與「何小萍」。受到刺激,得了精神病後的「何小萍」依舊月下獨舞,她心中的夢沒變。看到相片,發現當年喜歡的女神已經風華不在,劉峰還是露出幸福的笑容,說明他心中的愛沒變。

總結:韓寒也提到了一部電影好壞的不同:「好的電影,整個電影院里大家下巴都是黑的,因為都在看電影,差的電影,整個電影院里大家下巴都是亮的,因為都在看手機。」

網友們也紛紛表示:「點映就去看過了,最後哭的稀里嘩啦。」「看到被燒傷的小兵說他才16的時候好心疼」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由馮小剛執導,黃軒、苗苗、鍾楚曦、楊采鈺等主演的電影。30 年沒人敢拍的題材,馮小剛拍了。

這是對軍人和老兵的尊敬,他們的榮光歲月,不會被遺忘。《芳華》是一部有情懷的電影,不僅僅是出身軍營的馮小剛對他那段青春的回憶,更是讓當代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芳華》是馮小剛這輩子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以 1970 至 1980 年代為背景,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芳華》不僅聚焦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對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刻畫也十分深入。

馮小剛曾在微博表示,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讓戰火中的《芳華》紀念在戰爭中為維護國家尊嚴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友們,他們不應該被忘記。

片中「活雷鋒」黃軒被全體文工團女兵視為偶像。導演馮小剛對黃軒的角色劉峰進行了介紹:「劉峰是一個好人,樂於助人,善良,是那個時代被歌頌的人。」

據悉,《芳華》為拍攝戰爭戲,一個 6 分鐘的長鏡就花費 700 萬。「炸點,演員表演,走位,攝影師的運動,上天入地,都要極其精準。」對整個劇組都是巨大考驗。

從選角到拍攝,馮小剛一直要求「真」:演員長相要符合那個年代的純樸,戰爭鏡頭要以實拍為主,文工團生活要「原汁原味」,馮小剛感慨:「我每天醒來最大願望就是走進這個院子,走進我的青年時代。」

《芳華》不僅把鏡頭對準大時代下普通人的命運,對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刻畫也十分深入。那些在戰火中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失去生命,或者留下終身痛苦的年輕人,值得緬懷紀念。

30 年沒人敢拍的題材,馮小剛拍了。這是對軍人和老兵的尊敬,他們的榮光歲月,不會被遺忘。《芳華》是一部有情懷的電影,不僅僅是出身軍營的馮小剛對他那段青春的回憶,更是讓當代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



《芳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寫在文工團大門和影壁上的碩大、粗曠而有力的宋體字標語口號,以及無處不在的領袖像、黨徽、軍徽、顏色明亮鮮艷的旗幟、橫幅和牆畫。


它們像凝固在時間隧道中的里程碑,回溯的是一個曾強烈存在,但現時已消失殆盡的時代氛圍。

當年正是在這些話語和形象的強烈示意下,許多人別無選擇地懷著相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又在隨後到來的分崩離析中,不斷回味那些外表逐漸模糊、但卻因深入了骨髓而不能磨滅的印記。即使在那個年代,對於不同遭遇的個人來說,這些標誌性的圖像和文字也承載著迥異的意義。

在《芳華》開始,當何小萍背負著「出身不好寄人籬下」的沉重心理包袱跨進文工團大門時,這些雄壯的標語代表著她被一個光榮而振奮的集體所接納,她由此可以擺脫過往的壓抑屈辱陰霾,而綻放出一段絢爛的青春人生。

而在影片的中段,因一時個人衝動而犯下「作風」問題的劉峰被逐出文工團,他形單影隻地邁出大門,身後的革命話語對他形成的是一股無聲但嚴酷的壓倒性批判,無論他如何辯解、反抗甚至以自我犧牲來洗刷自己的清白並表達內心的忠誠,那扇光榮集體的大門都再也不會向他敞開。

《芳華》就是以這樣的意圖開場:它首先要描寫的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不同性格迥異,被崇高的精神感召所鼓舞著,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借舞蹈和音樂為表達形式,在一個思想和行動極為統一的集體領導下,夢想於火熱的生活中綻放自己青春的熱情和理想。

這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組成集體的每個人奮鬥的核心動力。



無言的感動


推薦閱讀:

對於馮小剛拍攝《芳華》的構想是怎樣的?

TAG:芳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