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以「玩」而非知識分享為主要目的的知乎用戶?

經常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去玩知乎啊」,「知乎很好玩啊」,註冊知乎後,又有很多人在問題和回答里把自己參與知乎的行為稱為「玩」。越好玩越容易引發外人的好奇,於是知乎邀請碼各種求。反正我個人把知乎當作分享知識的地方,而非微博那樣可以隨便發表東西的地方。

想問下大家如何看待抱著「玩知乎」心態的用戶,也請有這種觀念的同學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問題有點嚴肅了……)。


玩不等於輕浮,不等於隨意,不等於瑣碎。中國人裡,張岱和王世襄都是出名的高段玩家。Instapaper 的作者 Marco Arment 說他想成為「a power user of everything」也是類似的意思。

對我來說知識分享就是玩——什麼都是玩。


我認為你提這個問題有些前提需要明確,什麼叫做"玩"知乎?

如果是指無恥圍觀,永遠潛水,有看法也不分享,一味索取。那我雖然不提倡,但是這部分群體對知乎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只能說這類人於知乎ugc無貢獻而已。知乎也從某種程度上為這部分人群提供了有用信息,不能說沒有意義。事實上任何交流平台的人群都有這類人群,而且佔據絕大多數,持續高質量產生內容的黃金用戶永遠是少數。黃金用戶需要粉絲,也需要這些不產生優質內容用戶的襯托下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用戶不單是構成必然,還是必要的。

我還想提出我對"玩知乎"的看法,我就喜歡"玩知乎"。是玩還是正經分享,這是典型的非工作即娛樂中國傳統思維,似乎必須嚴肅拘謹才叫敬業,才叫尊重聽眾。看看國內大學的嚴謹到近乎"僵硬"視頻公開課再和和國外比較一下就知道這種思維的荼毒有多深。

遊戲人生的態度不代表不能好好分享交流,一本正經也不見得就能產生獨到見解。TED上有大量"不務正業"的發言人,他們總是不拘一格,總是用新視野看世界。

假如知乎只有一種嚴肅的討論氛圍,那才叫災難。我認為"玩"知乎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態度,因為愛玩的人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包容的立場。我們日常接觸的大部分學術,最牛逼的不是專家,而是玩家。因為人家在本能的驅使下對一件事情沉溺、鑽研,所獲得的自然比為取得名利,嘩眾取寵的人更多。歷史上大部分重大發明貢獻都是"玩"出來的,"玩"不單是一種好奇和包容,"玩"還代表了主觀認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充滿樂趣。"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告誡大家要保有一顆童心。

最後總結一下:世界上大部分的偉大發明是玩出來的,喬布斯和蓋茨,扎克,莫言都是典型的在各自領域的玩家。其實任何一個學科和話題,如果參與了大量愛"玩"的人,討論的氛圍始終是開放而博納。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玩兒的心態有知識分量,難道不比死氣沉沉的好?


推薦閱讀:

如果知乎以後用語音來問答,可行嗎?
為什麼知乎上對「戾氣」有一種特別的定義呢?
為什麼知乎上存在一些愛裝B,打擊人的網友?
在知乎這樣的網站,「51健身網」這種用戶名會得到其他人認同嗎?
為什麼有的知乎用戶不能接受與自己回答不一樣的意見呢?

TAG:知乎 | 知乎用戶 | 知乎用戶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