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大家不覺得電影《阿凡達》里的男主角是地球叛徒?

為什麼觀眾對於阿凡達背叛地球的事實能夠坦然接受,我認為有這麼幾個理由:

1、換位手法的使用。

《阿凡達》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雖然有人說它劇情俗套,是一部全靠技術撐起來的電影。但我覺得這個俗套的劇情其實也很有意思。

因為在《阿凡達》里,有一個非常巧妙的手法,我管它叫換位。

換位,就是換位思考。

很顯然,既然用到了換位思考這種手法,那麼,它就是想要講述道理的。這片子要講的道理也很簡單,即,種族主義是狹隘的。當然,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片子也影射了一段歷史,所以也有人說,這是美國白人對於自己四百年前對印第安人所犯罪行的一次道歉,或者說消解。

實際上,這看起來簡單,但如果把問題落到實處的話,可能並不容易處理。於是要用到換位思考,當年類似的電影,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叫《第九區》。(當時大家管這部電影叫《貧民窟的百萬外星人》,管《阿凡達》叫《宇宙最牛釘子戶》)

《第九區》的主人公是因為不慎沾染了某種外星人的藥劑,於是就開始變得跟外星人一樣。(這可真是不幸,因為這片子里外星人長得跟大蝦一樣。)《阿凡達》則是通過一種靈魂傳輸的手段,讓主人公進入了阿凡達的身體。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是被動的行為,而後者則是一種主動行為。但是考慮到那哥們身體的問題的話,那麼這種行為也就有了一些別無出路的意思。

我們經常說換位思考。中國古聖賢講推己及人。在這兩部電影里卻得到了特別形象的展示:當有一天你突然變成了你所欺凌的對象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之前所堅持的一切是多麼的不靠譜。

所以說,觀眾之所以不覺得阿凡達是地球叛徒,跟這種換位的手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著類似手法的電影還有不少,比如《第六日》,講的是一個很討厭克隆的人有一天回到家,卻發現自己的妻兒都被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克隆所佔領,這當然令人氣憤,他決定殺死那個該死的克隆。然而戲劇性出現了,他後來絕望的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那個該死的克隆,而對方卻是原生體。和《阿凡達》和《第九區》的換位很不同。前面兩部電影探討的都是強勢的一方換位到弱勢的一方以後思維的轉變。而這部影片探討的則是你換位到你憎惡的對象之後的思維轉變。

之前我玩過一款遊戲,也探討了這個問題。這個遊戲的主人公憎惡城裡的病毒。(城是紐約,病毒是一種毀滅性的病毒,而且有自己的意識)但是卻在某一天被告知,他自己就是病毒,而且其中的佼佼者。不知道他怎麼想,反正我當時玩到這裡的時候,卻是被小小的震動了一下。

除了這些之外,電影《月球》也涉及了這個主題。一個在月球上採礦的人一天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人,(連記憶也一樣)。他們互相指責對方是自己的克隆,然而事實證明:他們兩個都是別人的克隆。很有意思。不過這部電影的主題更深刻,換位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

換位最徹底的還是《阿凡達》,到最後,主人公徹底地成了納威人的一員,做了土著,做了人家的上門女婿。

主流電影,一般都會承載一些主流的價值觀在裡面。可能這些價值觀都是老生常談,但也正是因為是常談,所以才是主流的。比如說像《發條橙》這樣的電影,你說它牛不牛呢?牛。但是它就不是主流的電影,它所探討的東西也不是主流的,因為太深刻,所以超越了主流的範疇。而像《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就很主流。它們是屬於大眾的東西。

關於換位思考應該也是一種主流價值觀。但是據我觀察,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這種明確的意識。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家長,就很少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下問題,而他們還覺得根本沒有這種換位思考的必要。他們很多人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看起來挺為對方著想,對方不感恩都不行。但實際上這句話是最嚴重的杜絕一切換位思考可能性的借口。為什麼?其實很簡單,這句話的主語是「我」。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多數以「我」開頭的句子,都是從「我」的立場出發的。

電影《全城熱戀》中修冰箱的阿威的父親對阿威說話是以「臭小子」開頭,你看,很有意思,雖然「臭小子」一詞惹人不快,但它的意思卻是「你」,以「你」開頭的句子,是站在對方角度的表達方式。所以,阿威最後原諒了他爸,並對他爸說「對不起」。而那個醬油師傅正是因為總說以「我」開頭的句式,所以差一點弄丟了女朋友。(他總是在說「我還沒有小學畢業」,他女朋友為此簡直要崩潰。)而他最後之所以又得到了女孩的芳心的話是:「你可不可以留下來?」以「你」開頭的。

當然了,隨便一扯,不是全部話語都可以這麼套。但大體意思不差。

另外,我又研究了一下儒家傳統中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換位思考的不同。結果我發現,它們看起來很相似,實際上卻是正好相反的。要是把換位思考翻譯成古文的話,其實就是:推人及己。這和推己及人正好相反。

推己及人的核心思想是:我不想要的,不強迫他人接受。

換位思考的核心則是:別人不想要的,不可以強迫。

看起來還是差不多,實際上正好相反。舉個例子。把孟子放在當今社會,孟老爺子會想:我不喜歡和男人搞三搞四,可見沒人喜歡,因此喜歡的就不是人,所以,同性戀是邪惡的,墮落的。而實際上,如果孟老爺子用換位法思考問題的話就會這麼想:我不喜歡同性戀,認為同性戀是邪惡的,墮落的;但是,假如我就是一個喜歡和男人搞三搞四的同性戀呢?那樣的話怎麼辦?那樣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喜歡別人說我是邪惡的,而我自己可能也不會再堅持認為同性戀是邪惡的,墮落的了。

?

這麼一看,我發現:運用換位思考比運用推己及人思考需要的過程更長一點,耗費的腦細胞更多一點,難怪大家都不喜歡。但是結果也顯而易見,運用換位思考得到的結論更接近真理。或者說,這種思考的結果更加的謹慎,和小心。

2、故事發生在未來。

這一點其實也很重要。它的故事不是發生在過去,也不是當下,而是未來。因為未來的背景設定,給人的感覺就離現實比較遠,或者說,觀眾的立場感相對會更弱一些:我們並不會對電影里的,還是未來不知道哪個確切時代的地球人類,有太大的陣營感。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情感投入,就會完全放在主人公的身上,並且相信電影本身所構建的整個世界邏輯。

你看我上面提到的幾部關於換位的電影,基本都是以未來作為背景的。很少會以當下時代為背景。

好萊塢也有很多以當下作背景的電影,但是你去看的話,就會發現,大部分這類當下背景的電影,涉及別的國家的話,就絕不會做到《阿凡達》這種程度。假如有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人看不慣美國對類似伊拉克這樣國家的政策,然後投入對方陣營,再把美國人的軍隊趕出伊拉克的話,估計美國觀眾看了一定是很難接受的。

至於中國的電影,僅僅是有些人拍了一些真實的東西,都會有一批人在謾罵,我們的導演是不是在討好西方人。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3、故事發生在地球之外。

在使用了前面兩個方法之後,這整部電影都沒有出現地球。而在潘多拉星出現的人類軍隊,其實也並不是人類的正規軍。更不能代表整個人類世界。所以,觀眾也就很難建立起地球的陣營觀念。因為所謂的陣營,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我們甚至可以設想,當能真正代表地球陣營的人物出現之後,很可能不是和潘多拉開展,而是會和潘多拉建立友好的關係,然後雙方其樂融融,和諧相處。雖然這不太可能。

所以,如果劇情繼續發展,並且雙方沒有達成和解的話,當地球人和納威人進入全面衝突的時候,主人公很可能就會不再那麼的心安理得,而觀眾的反應也很可能就不再這麼簡單了。所以你看,這麼多年了,也沒有出來個《阿凡達2》之類的電影。



推薦閱讀:

有屬於你的我的初戀結尾曲?
你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奸臣》?
電影《反轉人生》的導演是誰?
動畫電影《海洋奇緣》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請問《奧特曼大電影銀河傳說》裡面都有什麼角色?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