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嘉峪關民間小調?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千百年來,這裡的人民在辛勤勞動過程中創造了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小調。

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嘉峪關民間小調的表演藝術具有委婉、明快、野艷、爽朗、粗擴等鮮明特色,這和河西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性格以及流行於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繫。

點擊下載圖片

關閉無圖模式:更多 > 設置 > 無圖模式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小調相對來說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小調錶現感情細膩曲折,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按照內容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歌、談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

村民們在辛勤的勞作中自編自唱,創作了小調、民歌、勞動號子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歌謠。五十年代初期,大量河東地區移民遷居到嘉峪關,與本地居民雜居共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小調得到升華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體系,使小調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農家小院,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聲:或婉轉悠揚、或高亢粗礦、或細柔野性。在勞動、愛情、祭祀、婚嫁、葬禮、社交等活動中,無處不有小調的存在,無處不有唱小調的人。

小調的節奏規整,歌唱形式以獨唱為多,其次為對唱和一領眾和等。歌詞格式多樣,

除七字句外,也有長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見外,也常有非對偶的三句、五句等結構,加上襯詞的豐富多變和格律化,使小調的曲式結構較之號子、山歌更為成熟且富於變化。

小調題材廣泛,從重大政治、社會事件至日常生活、風俗、愛情等,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嘉峪關民間小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嘉峪關民間小調歷史淵源

嘉峪關附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秦時代和秦漢之時,在這裡生活過的民族有羌、戎、月氏、烏孫等,之後有匈奴、鮮卑等民族在這裡活動,至唐代後期為吐魯番所據。上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間歌舞。

嘉峪關民間小調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從中可以看到後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至隋唐之際,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選擇和提煉,而成為說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稱為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伴隨著中國城鎮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一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加工而變為小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在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逐漸問體式嚴格的南北曲分道揚鑣,變為一種通俗易懂、流暢優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稱的小曲。這部分小曲匯入小調,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在魏晉墓出土的磚壁畫中就有演奏說唱的場景,也能證實嘉峪關一帶政治、經濟、文化遠在一千多年前就相當發達。

嘉峪關民間小調主要內容

生活勞動類

反映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生產勞動等。如《摘棉花》:

一噢九十九,二噢九十九,

倆口子收拾(呀得兒喲耶)摘喲棉花。

還沒有摘上三喲二斤正,

娃娃哭得弄不成耶,

弄噢不成。

……

愛情類

抒發男女青年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等思想感情。如《黃姑娘鬧張哥》:

正月里來真是年,張哥走一回星墩天

星墩天上好地方,倒有一個黃姑娘。

蜜蜂飛來嗡嗡嗡,花兒能開幾日紅,少年能活幾日人。

二月里來刮春風,張哥又干錯事情,

張哥偷錢沒人管,黃姑娘氣得翻白眼。

三月里來三月三,張哥一心走南山,

一斗麥子五百錢,我給張哥幫盤纏。

粗蘿蘿來細蘿蘿,細蘿底下好白面,

好花能開幾日紅,少年能活幾日人。

......

傳說故事類

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依據真實的歷史人物,經過藝術加工來歌頌英雄,敘說故事以及神話傳說等。如《孟姜女》:

孟姜女

孟姜女呀你不咧哭,

塞些你的男人的腦袋骨,

哭倒了長城就十萬里耶,

我的天耶!

......

教化風俗類

含有一種含蓄多層的意味,包含著某些道德倫理的訓誡,引導人們向善。如《五勸人》:

一勸人心老年人聽,老年人活人夜夜用上心;

二勸人心弟兄們聽,弟兄們活好家財不分;

來人讓客大哥哥應,種田地活兒二哥哥應;

三小兄弟年紀輕,大門裡外拾攝乾淨;

三勸人心妯娌們聽,妯娌們活好家財不分;

四勸人心姑娘們聽,姑娘們活人夜夜用上心,

針線茶飯都學通,到你婆子家引住個人。

......

嘉峪關民間小調重要價值

民俗學價值

小調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小調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廣泛,它不受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和具體勞動環境的制約。它所反映的不僅包括農民,而且還有城市小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如商人、乃至江湖藝妓、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階層,他們的愛情婚姻、離別相思、娛樂遊戲,以及風土人情、自然常識、民間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有不少小調的唱詞,往往能夠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銳的批判鋒芒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小調主題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藝術價值

在中國民歌的各類體裁中,小調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從山歌、號子等體裁中汲取營養,將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煉,使之在藝術上更成熟,成為小調的組成部分;同時某些小調曲目在傳播過程中,成為戲曲、曲藝的唱腔和民間樂種的曲牌。在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小調可以說是一種具有極廣泛的群眾性、又有一定的專業特徵的民歌類別。

嘉峪關民間小調傳承保護

嘉峪關民間小調是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創創作的,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由於民間小調句式簡短,通俗流暢,內容生動活潑,人們容易記、容易唱,所以在經濟文化落後的歷史階段交流傳播比較廣泛。但隨著歷史變遷、現代化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昔日的小調小曲已成為昨日黃花,逐漸被人們遺忘。只有極少數老一輩的藝人和愛好者仍在維護著它的存在,只是這些傳統文化的維護者也漸漸退出了人生舞台,在世者寥寥無幾,這些口頭傳唱的民間文化形式也瀕於滅絕的危機。為更好的傳承、發展嘉峪關民間小調,嘉峪關市已將其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已成功申報為省級保護項目。

如今,在嘉峪關三鎮演唱小調的氛圍又日漸形成,在三鎮都有愛好民間藝術的農民組成的自樂班,群眾隔三岔五地聚集在一起唱上一通,板胡、二胡是他們常用的樂器,一些社會活動或集會時,也會邀請他們表演。嘉峪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組建民間藝術團,使嘉峪關這小調這一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



推薦閱讀:

1979年對越作戰裝甲兵戰術淺談
舊日本軍艦史(四):蒸汽時代 荷蘭是舊日本海軍的啟蒙老師
歷經14年才形成戰鬥力的中國漢級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厲不厲害?
麻姑仙子的傳說是真的嗎?
這款《COD二戰》里的「國民突擊步槍」,見證了納粹最後的瘋狂

TAG:歷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