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跟陳亞仙化緣一坐具的土地用來建道場,這算不算是欺騙呢?
最近在看宣化法師講述的「六祖法寶壇經淺釋」,裡面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六祖大師到了漕溪寶林山,看見講堂窄小,所住的寮房很少,並且殘缺破壞,不能住太多人,所以要把它擴大。於是就走到當地地主陳亞仙處說:「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塊坐具之地,不知你能不能舍?」陳亞仙問:「您坐具有多大?有幾許闊?」六祖大師就把坐具給他看,陳亞仙說:「這好辦,您只要一個坐具的地方,這是沒有問題的。」六祖大師說:「你答應了?那好,就要這麼一個坐具的地方啦。」 但當大師展開坐具時,不但整個南華寺,而是十里地之內都被罩住了,罩遍曹溪四境。...本人疑問:1.六祖大師幹嘛不直接說要幾尺幾畝地?幹嘛說只要一個坐具大,然後坐具一展開卻又如此大....這樣算不算事欺騙陳亞仙呢?要多大直說不好嗎? 2.為何佛經中的故事總是很離奇,很不可思議....不是說佛菩薩不會用法術示人嗎?以上是疑問,期待答覆,謝謝
外甥和我說,舅舅,改天你請我吃冰淇淋吧。
我說,好!小意思。
某日,這小兔崽子指著哈根達斯說,答應我的你可不許說話不算話……
然後我就眼瞅著小王八蛋吃進去三張紅色毛爺爺……
這叫欺騙么?這叫策略,and他娘的智慧!
至於第二個問題,你和康熙說你有兩個小盒子,不管離多遠都能通過它看到對方,聽到對方說話,康熙也一定認為很離奇,很不可思議。對於康熙來說,這算不演算法術?何況佛菩薩確實沒有和眾生示現法術嘛。否則你就看到放著金光滿天飛的諸天神佛了嘛……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嚇了我一大跳,以為我的記憶出了問題,畢竟《六祖壇經》是讀過的,而且經常聽,正是因為樸實無華而非常讚歎,但是卻實在想不起來六祖慧能幹過這種事,所以特意為了這個問題翻閱了一下《六祖壇經》,結論如下:
我說過要看原典吧?為什麼不去看原典呢?能不把傳說當真事嗎?
你見過中國哪個傳說是符合邏輯的?「傳說」這種文學體材必定是要有誇張成份的,如果「傳說」都沒有誇張,都符合邏輯,那誰還去看「傳說」呢?
所以再次強調一遍,不要看某某人講某某經,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某某人修行的水平到底怎麼樣,甚至你不知道他講的到底是真正的經典,還是他自己篡改的經典,也就是說你根本無法分辨這個人講的《六祖壇經》到底是六祖的《壇經》,還是他自己的《六祖壇經》。
大乘佛法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人人可以把經典拿來解讀一通,添油加醋……
這個故事的模式是很有趣的呢。如果看過一點佛教小故事的朋友都會想到,在地藏菩薩的身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 "相傳九華山原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 ".(來自百度百科 金地藏) 無獨有偶,這個故事,在狼山也出現過(早年聖嚴法師出家的狼山)。 "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踞,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 百度百科 大聖菩薩)。 算上您這個故事,這是我看到的第三個類似模式的故事。 另外,在中文互聯網檢索的時候,還發現了歸元禪寺的袈裟傳說,因其出處不明,我不確定是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是當代導遊編的故事。姑且一錄。 "另外一個說法是,明宗禎末年,有富豪無名指斷了,得知翠微草庵長老醫術高超,虔誠穿草鞋來進香,祈求再接斷指,長老見其心誠,果然接好斷指,長老口訟「歸元、歸元」富豪非常感激長老,願為長老修建寺廟,長老隨手將破袈裟拋向空中,袈裟越變越大,徐徐降落,就有了今天袈裟形狀的歸元寺。"
(好了,現在有四個故事了。雖然我引了不少百度,還是姑且說下出處吧。您的故事是出自宣化上人;地藏菩薩的故事不必說了;狼山的故事是我在鳳凰衛視某檔旅遊節目視頻中,聽大和尚介紹的;歸元禪寺的故事是剛剛百度看到的。)
首先,如果我們理性一點,可以把這些都認為是傳說故事——我相信,早年僧侶們篳路藍縷開山修寺的過程中,一定會和當地的居民發生這樣那樣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情,這是正常的。在第一代的人的講述中,可能有意無意的隱去一些細節;第二代的講述中,不免誇耀「我師父他老人家當年開山的時候……」;第三代的講述中,「咱師爺當年可是個神人、大菩薩!」。隨著代數不段增加,故事的真實情節越來越模糊,而那些吸引人的離奇細節則越來越豐富,故事的體量也越來越大,加之原始的證據一點點的小事,慢慢的一些本來正常平凡的故事,也就變成了神話傳說了。再加上中國古代寺院往往有寫「寺志」、「山志」的傳統,這些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近些年,旅遊熱,佛教熱,辦上「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指導思想,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被重新翻出來講述或者演繹也不足為奇。當然,我們不能忽視一點——有的故事是某些導遊自己編出來的。比如馬伯庸先生常在微博上徵集的那些美食故事一樣,你真的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嗎?(以上的這些內容,如果想進一步了解,請參考顧頡剛先生「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理論。) 那麼,如果您能接受我以上的說法,我們再進一步。其實很多歷史是被人建構出來的,是來自於人的敘述。那麼我們不妨綜合的分析一下以上的一些故事。 首先,都有一位大法師(金地藏、六祖等),這些出家人代表著佛教的僧寶,而且他們在一般民眾和後世信徒的眼中就代表著佛教的正面形象;其次,都有一位地主(狼山的故事比較特殊,是一頭狼),代表著本土勢力,而且是比較良善的本土勢力(即使是那頭狼,在故事的結尾也沒有反攻倒算;而那些地主,在僧人提出要一袈裟地的時候比較爽快,僧侶把袈裟變大後也沒有不認賬,甚至有做皈依弟子的);其三,隨身的法器。六祖的故事裡用的是尼師壇(坐具),別的故事用的是袈裟。這兩中都屬於比丘的常隨「十八種」,隨身攜帶比較方便,使用起來比較合理。(舉個例子,您去就餐,需要佔座,可能隨手把帽子或者水杯放在桌子上,沒人說:你等等我回去抱床電熱毯。)因此,隨身攜帶的東西,說變就變,說使神通就使神通,隨手即來,瀟洒自如,更凸顯出一種此人的神通高妙。另外,袈裟和坐具都有一個好處,形狀比較規矩,沒有縫隙,覆蓋的地方廣大規整而沒有爭議;袈裟和坐具這種長方形的布品變大變小,比較符合人們的常識預期,要知道要是一個傳說太邪乎了,反而會因為懷疑的人太多而流傳不利。我們可以選擇另外一些法器作為對比,就能明白,這裡選擇袈裟的妙處:在很多的寺院選址和選擇弘法方向的佛教故事中,我們會看到錫杖和金剛杵,這兩種法器都有「尖」,換句話說他們都有明確的方向指向性——我們總不能,選擇用金剛杵蓋住山,用袈裟選擇方向吧。 所以,您可以看到,這些故事的套路模式極為的相像。鄙人愚見,這個模式的故事,應該還有不少;另外,這些故事應該是有一個共同的源頭。現在回答您的兩個問題:1.六祖大師幹嘛不直接說要幾尺幾畝地?幹嘛說只要一個坐具大,然後坐具一展開卻又如此大....這樣算不算事欺騙陳亞仙呢?要多大直說不好嗎? 如果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的話,我想六祖不背這個鍋。而且,這個袈裟變大,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傳說故事,還是我上面說的那句話:原本的情況正常而普通,可能只是生活的瑣碎糾紛,只是後來被神話和演繹了。2.為何佛經中的故事總是很離奇,很不可思議....不是說佛菩薩不會用法術示人嗎? 您這其實是兩個問題。佛經中確實有很多故事很離奇,在佛經編纂集結出版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地域和人氏,他們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也會混到佛經中來,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另外,您說「不是說佛菩薩不會用法術示人嗎「。我想解釋一下,並作為這個回答的結尾: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我們當然相信佛教的神通是存在的;觀音菩薩,"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種應身變化又何嘗不是一種神通呢?當年佛教東傳,傳至我國,第一代的那些西域僧侶們也沒少用神通、幻術打開傳教局面。合理的說法是,佛菩薩不會隨意顯露神通、也不會拒絕使用。
我一向認為,佛教中有很多精華寶貝,也有很多像這樣無傷大雅的「小故事」,當然也有很多負面的瞞和騙。中國佛教史兩千多年傳到今天,我認為佛教徒有必要客觀,理性的看待一些問題,這和宗教信仰不衝突,反而會使宗教落盡塵埃,重現往日光華。以上。歡迎您和其他朋友提出客觀的批評。祝六時吉祥、道業精進。真正開悟的智者,一定知道陳大施主的佛緣深厚,給對方機會為弘揚佛法布施一大塊地,是六祖最大的慈悲!
你確定這是真事?不是杜撰?宗教圈最擅長杜撰。其實看這些不如親自看經書。壇經里的確沒有提過這麼神奇的事兒,好神奇,可是有啥意義呢?
從設定看來,能夠隨手一揮,把袈裟/坐具變成十里地大小,把他變出來的袈裟,裁剪成衣服,都不知道是多少件衣物了。
他開傢具廠或者衣服廠本來就可以賺翻了,要買下一座山絕對輕而易舉,根本沒必要詐欺。壇經里沒有這段呀。。。怎麼有點像道教陳摶老祖和趙匡胤打賭的故事呢?
一天,我到南華寺遊玩。南華寺中間地方有一墓碑,上面清晰記錄著某先人安葬之地。剛好一個導遊帶團講解南華寺故事。
導遊的故事來了:當年六祖來到曹溪,看中了現在南華寺的地方,想起一座廟宏法。便去這個地主家化緣,請地主把地給他起寺廟。地主說這地是用來百年之後安葬用途。
六祖說:我無需太大,只要一袈裟遮蓋的地方就夠。地主就答應了。此時六祖把袈裟扔到天上,陽光照射下,袈裟覆蓋現在南華寺用地的範圍。地主沒話可說,只能應許。當時覆蓋的袈裟上有孔,陽光照射下在地中間有一小圈沒覆蓋到。地主便說,袈裟覆蓋之地當按許諾與之,只是袈裟中沒覆蓋的這一小圈地,定當自留用於建墓。所以現在就出現南華寺中間有一個墓地。上面導遊的故事比題主聽到的故事好聽。那都是哄小孩睡覺用的。可能看了假的六祖壇經
知道慧能為啥保不住木棉袈裟嗎??
推薦閱讀:
※如何從初禪進入第二禪?
※取消問題啦……這些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吧?
※如何用簡短的語句向初學者解釋為什麼要學佛??以及佛弟子最終的歸宿??
※為什麼很多人進入寺廟會感覺不舒服?
※《反基督者》:最初的性與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