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對「孝」持反對意見,大家怎麼看?
孔融說過: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
孔融這個人一生有很多槽點,但在生命的最後卻因為這句話散發出了光輝。如果孔融沒說出這句話,不過是一腐儒而已。
孔融反對的「孝」,顯然是指封建時代的愚孝,是對封建君王,父母給孩子洗腦的強烈諷刺。
而孔融本人也是很極端的人,曾經有個男子因為為父親哭喪不夠悲傷,孔融就直接把對方殺了。
而且從他挑釁曹操,還和禰衡狂士交往也能看出,孔融思想確實極端。
也正是這種極端,才能讓孔融說出:「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在封建時代,而且還是重視孝道的東漢,孔融的發言可以說是大逆不道,也因此被曹操夷三族。孔融冤嗎?其實不冤,畢竟孔融也以孝殺過人,而且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孔融這麼說=死刑。上至封建統治者,下至整個社會,都不會容忍這種異端。
而孔融提出的觀點,我認為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詳情我在這個答案有所論述
怎麼看待高考狀元12年不回家過年,髮長文斷絕關係? - 張a費t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57428/answer/309596228
簡單來說,孩子本就不應該是父母的「所有物」、「私有物」,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使父母孩子之間,也應互相尊重,而不是單方向的壓迫,或者單方面的索取。
我認為這句話是孔融一生最耀眼的光輝,在哪個封建時代用自己的吶喊去挑戰深邃的黑暗,雖然被反噬,但那偏激的話語、激昂的呼號在這世間依然留有餘音。
正如《狂人日記》中的「救救孩子……」一樣,孔融的論點亦令人深思。
希望封建家庭制度,不再死灰復燃。
至於所謂【郗慮復構成其罪】,我覺得就是范曄覺得孔融說的話太驚世核俗,而范曄本人因為時代原因沒那麼高的思想覺悟,所以為了「回護」孔融,就推說是被誣陷的。范曄這麼做簡直是「其心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
這句話和西方人的親子觀念不謀而合。
首先,西方人認為,父母生下孩子是沒有恩的。
孩子是上帝給他們,他們只是負責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既然帶到世界上,養育他們當然就是自己的責任,也沒有恩。所以西方並沒有子女養老制度。一直是國家養老的這種觀念,並不與親情相違背,孩子與父母從小一起生活,自然就會產生親情。
即便一個人不認為父母生養自己是恩德,但他也會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哪怕一個陌生人,你們一起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數年,也會產生友誼一樣。而因為父母生養了孩子,用所謂的恩德,來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的,正是中國幾千年的可怕邏輯。
統治階級用忠君,控制年長者;再用孝道來控制孩子,因為孩子是不會反抗父母的,自然不會反抗處於更高層級的統治者。不然哪來的二十四孝,哪來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恰恰是利用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係,打著孝道的旗號,混淆黑白的霸道邏輯。
正因為如此,即便有些父母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會被指責,輿論會用孝道來為其開脫年輕人變得敢怒而不敢言,長此以往,兩代人的代溝會更加深,甚至有些子女在成年後和父母斷絕了關係。仔細看看後漢書孔融傳
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性好學,博涉多該覽。亡抵於褒,不遇。時融年二六,儉少之而不告。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泄,國相以下,密就掩捕,儉得脫走,遂並收褒、融送獄。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詔書竟坐褒焉。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州郡禮命,皆不就。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說白了,這句話是不是孔融說的都存疑,更別說與孔融自己的行徑相悖了。
這其實涉及到一些魏晉學術的知識。玄學的產生和名教自然之爭也於此相關。
首先說,孔融自己本身從骨子裡真的是「反對孝」么。這個真的不好說。孔氏苗裔,仁義道德是少不了的,之前孩子們都聽說過讓梨的故事。是什麼造成了孔子的後代反對孝道呢?
是政治。
魏晉的統治階層,從曹操開始就一直提倡孝,李密的《陳情表》開篇就說「聖朝以孝治天下」。統治階層為什麼提倡「孝」呢?
你覺得曹家司馬家提倡「忠」合適么?
所以,那些政治上的保守人物,忠漢忠魏的孝子賢孫(無貶義),只好紛紛跑出來反對「孝」,雖然他們本身有可能就是大孝子。新興的統治者們提倡「名教」,那麼反對者就會推崇「自然」。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篡位者滿口仁義道德,忠君保守的卻在放飛自我。其實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罷。這話單說出來確實過分,但不知道上下文是什麼,不知道有沒有人貼出來,感覺被斷章取義了
小時候的孝,是天性,本真,長大後所謂不孝的言論,應該是對父母長者霸道的失望和寒心吧,中國子女,有這種心歷的,太多了
從後漢書孔融傳來看,說這句話的孔融和後漢書里的孔融完全背道而馳,有人說這是因為孔融言行不一。對,孔融行的是孝,是義,言卻不孝不義,你見過這種言行不一的嗎?再看他公開嘲諷頂撞曹操,曹操一直忌憚他名士的身份,忍耐著他,最後以不孝為罪名誅他全家,我覺得真相很明顯,但這只是我的臆測。
他小時候出名的可是孝啊葬禮哭暈那種,後來又說這種話。前後不一致。嘩眾取寵沽名釣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