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偷影子的人》?
一個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的故事,一段愛與被愛的過往。??
偷走的,不只有影子,還有心
01?
馬克李維,這個六零後的法國老頭,恰似位滿腹經綸的滄桑長者,懶散地躺在搖椅里,一搖一晃的,將那個彷彿是他自己年輕時親身經歷過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在這部飽含溫情而又不失浪漫的治癒小說之中,我們共同見證了小主人公「我」,一個具有特異能力——偷換別人的影子並可與影子交流,以此來解讀別人內心的真實所想的孩子,從少年逐步的走向成熟。?
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飽嘗世態炎涼的過程,我們的小主人公也不例外。?
少年時代,他經歷過磨難與悲傷:班裡大塊頭馬格的刁難捉弄,雪萊太太的可怕懲罰,父親的拋妻棄子,甚至是「女神」伊麗莎白的冷淡待之;也品嘗了人間溫情:媽媽的細心呵護,學校保衛伊凡的熱心關切,好友呂克的相伴左右,以及伊麗莎白的一抹微笑。他甚至當了一次英雄——在火災中由影子帶領著救出了伊凡。?
所謂的成熟,不過是慢慢習慣了離別與相逢。馬格、伊麗莎白、媽媽,逐漸在「我」的生活中褪色了。不過,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五顏六色,就是因為生活的多彩繽紛,舊的色彩褪去,新的顏色補充進來。
先是克蕾兒——一個聾啞女孩,再是蘇菲——醫學院的女朋友,加上後來久別重逢的呂克,則成為我的心心念。歲月是世界上最無情的東西,孩子們在日復一日的成長,父母則在孤獨中日漸衰老。相依為命的媽媽,病了,作為醫學生的「我」,卻未曾發覺,因為彼時的我,一心撲到了克蕾兒,那個用風箏寫下「我想你」的女孩身上。?
就像是一場音樂會,總有曲終人散,「我」也不得不在毫無防備之時送走二十多年來的庇護神。「我」的母親,死在了一個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夜裡。戲劇化的是,我的靈魂歸宿,克蕾兒,克服了自閉症的禁錮,來到了「我」的世界。冥冥之中,她與媽媽完成了跨越時空的交接。?
馬克李維講到這裡,或許是睡著了,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暢想,也給小主人公帶來了未知的迷茫。故事就真的這樣結束了?不,新的篇章才剛剛開始。??
02??
我們的心底里,都有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彼此之間,也有分離,卻終究會久別重逢。
無可替代,縱然天各一方,終會久別重逢
當看到書的最後一句話,準確的說,是看到克蕾兒再次登場的時候,我就有了一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強烈表達慾望。「哦,謝天謝地,克蕾兒終究還是沒有消失在『我』的情感腹地。」
雖然,馬克李維的故事越講越脫離了主人公「偷影子」這個特異功能的最初設定,雖然,故事中帶了點別樣的劇情(蘇菲、「我」、呂克三者間的微妙關係——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法式浪漫吧),但仍不失為一個扣人心弦,撩撥著人的內心柔軟的精彩故事。
「你是我生活里的一個影子,你卻在我的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一個單純的過客,為何要讓我闖入你的生活?我千百次的想過要離開你,但僅憑一己之力我做不到。」——蘇菲
這段蘇菲的內心獨白,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敏感神經。愛,永遠都是相互的,是兩個人的,是彼此可以為對方付出等待與犧牲的。「我」對伊麗莎白的感情,不是愛,只是單戀;蘇菲對「我」的感情,同樣是這個道理。只有當克蕾兒、呂克出現時,愛才真正的出現了,於是,「我」轉念就放下了伊麗莎白與蘇菲,而蘇菲也終究離開了「我」。
曾經,我以為,真正的愛人,都應似《大衛·科波菲爾》里的愛格妮絲,永遠像指路明燈一般,伴著科波菲爾前行;如今,我才認識到,還有一種愛人,雖不曾豪言壯語,指點迷津,卻能在靜默中給你以魂牽夢繞,讓你不忍心放棄,讓你為之不懈努力,懷著赤忱之心,奮鬥到底。
《偷影子的人》
03
死亡帶走了我們的親人,它也終將會帶走每一個人。那時,我們便能再聚首。
人都有個毛病,一個從來不曾改掉的毛病: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意義。
童年總是獨特卻又相似。我們過著不同的生活,卻同樣都依賴著來自父母的庇護。在小主人公那裡,父親於某一天成為了回憶,母親用堅強與故作輕鬆,阻止了可能會來臨的風雨。而這種過度的安逸,也令他習以為常,逐漸忘記了母親所付出的艱辛。
習慣成自然,是這世間最可怕的事情。你的所有付出,都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當年輕人掙脫了桎梏,從生活了二十年左右的家庭中脫離出來時,得到的,是無盡的自由。他們瘋狂的釋放著被壓抑了良久的青春,久而久之,便忘卻了家中那兩個或一個悵然若失的人兒。
我見過子女們在外的快樂與無拘無束,也見過父母們在家中的孤獨與不知所措。小主人公,也不例外。他全然被自由沖昏了頭腦,生活的圈子裡,漸漸消失的是母親的身影。
作者彷彿是在借著主人公的舉動,來警醒我們,無論自己的內心有多麼擁擠,都要給父母留下個最舒適的位置。
母親病了,「我」全然不知。等到失去了她,「我」才追悔莫及。故事可以重新來過,現實中卻不能,這就是故事與現實的區別。
葬禮,是一段人生歷程的終點,卻又是另一段人生的新起點。送走了親人,意味著自己將獨自上路,再不會有那麼一個人出現在你的生活之中,無論你是怎樣的思念。只能等待死亡,再讓你我重逢。
04
愛上你,只是一瞬間;忘記你,卻花了我一生。
書是讀完了,甚至在不久的將來,這本書就消失在角落。但是,書中的那些個人物,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一部打動人心的作品,從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多年之後,整理腦海里的資料,它依舊會熠熠生輝。
馬克李維,就像是個會偷影子的人,他讀懂了讀者的心。
我是滄海可耕田
一直堅持走心
一直堅持與眾不同
彼時周末,我手裡捧著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聽著窗外雨打窗欞。寒意料峭中,我窩在被子里,享受溫暖愜意,感受這本書如同棉白軟布一樣柔和舒適的情感流露。
小說是以「我」的口吻開始的,童年至成年,一幅幅充滿淡淡溫情的畫卷,緩緩鋪陳而來。
讀到結尾時,心有餘熱,欲提起筆寫下些懷想,才發現這本書,竟然沒有出現主人公的名字!
全文以「我」來講述,卻始終沒有「我」的名字出現。
我想這與作者想要描寫的主人公缺乏存在感的性格有關,這一奇特的設計,一點也不突兀,反而讓人有很強的代入感,彷彿那個擁有偷影子魔力的小男孩,就是你,就是我。
「我」與身邊人的情感林林總總,交織成這部仿若眼前的奇幻故事。
1. 不溫柔的生活里,溫柔成長——我與伊凡
小主人公瘦弱、天真,不經意間發現自己擁有了一項奇特的能力:可以和影子交談,並把影子帶走。正因如此,「我」可以從校警伊凡的影子口中,知道這個常被人忽略的人,有著怎樣的過往。
伊凡聆聽「我」的煩惱,「我」通過影子讀懂他的心事。
在無意間救了伊凡一命之後,「我」又使了一個小花招,幫助他解開心鎖。「我」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用一個善意的小謊言點亮了伊凡枯燥灰心的生活,為他找到心靈所屬的方向。
也許是這份忘年交情,讓「我」更加明白,幫助別人的心靈,比一句簡單安慰,要重要得多。
像小主人公這樣,心無旁騖地給予別人善意,也是給自己留絲溫暖。小小的善意,雖不足以抵擋現實的寒冰,也能慢慢消融倔強的外表下那道刻意築起的封鎖線。
他沒有送人玫瑰,而是在對方心底播下玫瑰的種子,讓未來行程,一路芬芳。
2.平凡日子中的不平凡親情——我與媽媽
童年時,父親離去後,「我」與媽媽可以說是相依為命的。小小的人兒,不太理解媽媽的苦和累,但那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成為尋常灰白記憶中跳脫出來的溫馨色彩。
媽媽去世後,「我」故地重遊,回想著往日里在屋裡操勞的媽媽,一點一滴,那麼真切。那段文字氣氛很舒緩,看到這樣的描寫,讀者的心裡卻不能平靜。失去過親人的,很容易感同身受:沒有淚水,不代表不哀傷,沒有嚎啕,不代表不懷念。
情至深,則無言。
就像書中的媽媽,對兒子從來不苛責,忙碌後輕輕向兒子道聲晚安,兒子長大後,她為他準備好新的襯衫,為他清理住處……
那是一個媽媽的平常,那樣默默的關愛。
作者的筆墨不著於這位單親媽媽如何艱辛維持生計,亦不寫她為人處事習慣和生平。不過,從她故去後,小城裡幾乎所有人都自發來為她送別,由此可看出,「我」的媽媽沒有豐功偉績,但是用踏實工作和友善的性格,贏得了眾人的愛戴和懷念。
就像文中所說:不論信奉上帝與否,一位母親絕不會全然死去,她會永垂不朽,在她愛過的孩子心中。我希望有朝一日換我養育孩子時,也能在孩子心中贏得永恆的地位。
這就是愛的傳承。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妄想,由父母那得來的愛,再由自己之手沿遞下去。墓前青青熒熒草,心中萬萬千千思。
3. 錯的時間對的人,只能是生命的過客——我與蘇菲
在成年後,忙碌又空虛的時候,蘇菲填滿了「我」的寂寞。亦友人,亦情人,角色似乎永遠無法分清。
「我」幫蘇菲探清她病人的病因,她還之以青睞和愛情。對,在蘇菲眼裡,「我」是那個寡言但肯用實際行動幫她的務實朋友,也是一聲不響把她帶回故鄉分享童年和心事的情郎。
只是,在「我」心空上方,始終飄蕩著那隻風箏,從遙遠的記憶而來,久久不肯飛走。
「我」無心的冷落和關閉心門,讓蘇菲無所適從,最終她決定從愛人的身份退回到朋友。
蘇菲本人,是位可愛睿智又風趣的女子,堪稱完美。為何沒有與「我」牽手到最後?還是時機不對,晚了一步,「我」已心有所屬,哪怕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愛情啊,真的需要天時地利,外加一點點荷爾蒙。太早,沒有動情。太晚,就失了先機。你再好再用心,對方也都像隔了一層厚厚的玻璃,TA看得清你的好、你的美、也知你喜悲,但你真的很難溫暖到TA。
那層玻璃,是時機,有時候也叫做——緣分。
4.叫一聲朋友,想將你請進生命一生——我與呂克
兒童時的玩伴,「我」發現與他相處和諧有趣,輕鬆自在。在成人看來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我」有「我」的愁,他有他的憂。無論是簡單的陪伴,還是闖禍後,兩個人開動腦筋想出鬼點子來矇混過關,一切都推著玩伴的情誼漸漸升華到手足之情。
所以當「我」發現呂克被困在麵包房無法追趕自己做醫生的夢想時,「我」毫不猶豫地出面干預。
所以當呂克決定要放棄習醫重新回到家鄉做回麵包師時,「我」倍受打擊,卻不阻攔。
因為是好兄弟,所以為他考慮,也為他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宿感到心安。
同樣的,呂克也把「我」視為兄弟。他與「我」分享生活中的喜憂惱樂,完全把「我」當做親人,來向「我」報喪。由他來告知這個噩耗,是因為他想在第一時間為我提供可以盡情流淚的臂膀。
有的人,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像一簇煙花,絢麗一時,很快閃身又把無邊的黑暗和平靜還給你。有的人,走進我們的生命里,像一棵樹,生了根,發了芽,無論你走到哪裡,回頭都會發現TA為你撐起的蔭涼,與你一同迎接風霜。
一個一生的好友,把歲月調成一道風味醬汁,你蘸上一點,就會回味起彼時的酸甜苦辣。
如能得一友如此,守望相助,亦是人生一大幸運吧。
5.來自初戀的風箏,線,始終在你手裡——我與克蕾兒
在十幾歲少男少女光景,「我」與克蕾兒相識於海邊。克蕾兒個性獨特,是個聾啞少女,成為「我」最好的聽眾。
「我」通過影子知道克蕾兒的孤寂憂傷,她為「我」在天空中用風箏寫下文字。「我」把自己最深的秘密——可以偷走別人的影子告訴給她,她容許我走進她心靈禁地——一座無人可知的燈塔。
那一初吻、那座燈塔、那個擁有大提琴般笑聲的女孩、那句會回來的承諾,就像那隻會寫字的風箏,飄蕩在少年心中,橫亘在寧靜的歲月里。
「克蕾兒,你要知道,對我來說,你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女孩,是那種可以用嘶啞叫聲擦去天空的陰暗、有著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你要知道,全世界沒有一個女孩可以像你一樣讓風箏快速旋轉。」
「這些話,我只敢悄悄在你背後喃喃地說,不敢讓你聽到。一面對你,我就成了啞巴。」
少年一定沒有想到,其實克蕾兒是心理疾病導致的不能言語,她可以聽見。他的告白,她聽得見。
所以在少年杳無音訊的漫長時光里,克蕾兒執意要學習大提琴,她想知道,他口中所說的大提琴音色到底是怎樣的動聽。而音樂,確實有魔力,不僅可以讓她重拾真正的樂觀,也讓她能打開心扉開口講話。
那隻風箏,讓少年牽絆。
那句承諾,讓少女當真。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滾滾紅塵中,更多的是過客,願停下來給出純真之愛的人,不多。
能夠銘記最初,不改初衷的人,更少。
所以純凈的愛,來之不易。
所以等待的情,值得稱頌。
合上書,由衷感慨:但凡走進我們生活里又留下溫情的親人、朋友、愛人,都是難能可貴,慌忙的流年中,我願陪伴,你肯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