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矩陣如何運營?

編輯作者:流星PS

百度搜索:新鄉王家興

由微信公眾平台今日轉入頭條有什麼問題或技術性的問題歡迎探討來自星星的我.

小編所會技能:網站設計/網站推廣/微信公眾號第三方開發/網店裝修/電腦系統安裝/軟體下載/信息搜索查詢,我是一名會平面設計的網路營銷專家(由於工作比較忙發表文章圖片和段落處理的不是太好這是我目前的缺點).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然而隨著個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以闊地網路為代表的個人門戶類網站將成為自媒體的新興載體。

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大的威懾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其一,多樣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這相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是覆蓋面更廣。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的綜合把握可以更具體、更清楚、更切合實際,位於"尾部"的他們的專業水準並不比位於"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甚至還更有優勢。在華南虎事件中,位於"尾部"的動物學、植物學專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攝像家以及圖片處理專業人士等都在揭發假華南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或從老虎的體態出發,或從老虎周圍的植被出發,利用各自專業知識,做出了詳細的技術論證。

其二,平民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這些業餘的新聞愛好者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

其三,普泛化。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話語權給草根階層,給普通民眾,它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這種普泛化的特點使"自我聲音"的表達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然而伴隨著自媒體主體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這條"尾巴"的力量愈來愈積聚成長。

自媒體運營

關於平台:公眾平台和自媒體人是共生關係,平台需要自媒體的好內容,自媒體需要平台將內容散播出去。

當然,所有的傳播都是基於平台的規則內的,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會被無緣無故封號,在平台的規則內,進行有效的傳播,是比較好的方式。

關於讀者:有人叫讀者、粉絲和用戶,其實他們是你公眾號所能影響到的讀者,並逐漸轉化為深度讀者。

關於互動:和讀者互動是一個技術活兒,也是一個腦力活,非常人所能勝任也,互動的好,一片歡聲笑語,互動的不好,罵、噴、屌、踩樣樣都來。

讀者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全國各地,行業、年齡、性格、星座等都不盡相同,即使是一個問題,問法和答法都很難一樣。不要一味的去迎合所有的讀者,這樣太累,也沒必要把自己端起來,"磚家"和"叫獸"並不討人喜愛。另一個問題是時間問題,和讀者互動很多時候是一件很費時間的事,這個需要自媒體人自己去調節,時間是有限的。

如何做自媒體內容

內容絕對是自媒體運營者的核心。自媒體將自己的信息、價值、理念傳播出去,靠的是內容,而文字、視頻、音頻等介質均為載體,視頻、音頻介質上,自媒體在2014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內容是根本。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微信公眾號內容的來源一般有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多方信息的整理、加工(類似於信息搬運工)後,融合自己的觀點、想法等,將外部的信息變成自己的內容;第二,通過採訪、參會的形式,對外部信息的獲取後,整理成自己的內容;第三,廣泛的閱讀量以及自己通過實際操作經驗沉澱下來的內容整理後形成自己風格的內容。

微信公眾號雖然有了自己的內容,但是若沒有一個好的傳播渠道,那麼就成了"啞巴",用戶就聽不到"聲音"。渠道和自媒體人是共生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所幸我們所處在的互聯網平台是相對開放的平台,只要內容足夠好,微信平台都是"開放"的。微信自身是封閉的,所以想要依靠它去傳播,必須依靠用戶以及自身的關係網以及渠道。

內容的影響力可以從多個方面去體現,粉絲量、粉絲活躍度、評論量等都可以作為參數(僅能作為參數),而哪些人在看,這個要從微信公眾號內容傳播的渠道去發現和觀察,對看的人會產生什麼影響,這個還是得看內容本身,就像很多用戶喜歡看"深喉"、爆料一樣,你天天發"文章",肯定是影響著熱愛"文章"的一群人。



在新媒體和自媒體時刻變革的時代里,個人和企業到底如何玩轉自媒體營銷呢?

什麼是新媒體呢?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這是比較學術的說法;更為直接的說法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我們人人都是媒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平台發聲。

我們可以查看一下手機用電情況,也就是APP的耗電百分比,我相信絕大多數人耗電量最高的一定是微信。

對於我而言,過去七天的用電量情況,微信排名第一,佔比66%,你再看看其他APP的佔比,確實微信明顯高於其他很多。

66%的耗電量就說明,我在用手機的過程中,66%的時間都在看微信,工作、生活、學習、溝通,無時無刻都在用微信。剩下30%可能刷微博、今日頭條、簡書、印象筆記等等,最後剩下的4%可能就是打電話或者做其他事情。

通過這個數據,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微信上,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也在微信上。這些成熟的APP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一切信息的傳播方式。

做營銷、做傳播、其實就在抓取用戶的注意力,用戶的注意力在哪裡,我們的傳播點就在那裡。

2、為什麼說新媒體和自媒體在不斷變革嗎?

(1)過去企業的營銷主要是通過大媒體傳播的,紙媒體、門戶網站等等。現在的企業更多是利用自媒體,運營企業的自媒體或者尋找自媒體人做廣告,逐步放棄了傳統媒體。

因為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完全和過去不一樣了,我們絕情的拋棄了電視、廣播、雜誌等等傳統媒體。

(2)過去很多企業和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微信公眾號上,因為過去微信公眾號確實處於紅利期,但是現在興起的資訊類自媒體也很有前景,例如頭條號、一點號、新浪看點、網易號、企鵝媒體號、百家號、UC訂閱號等等,它們以獨特的推薦機制,帶來了不錯的流量。

3、建立自媒體矩陣

微信公眾號紅利疲憊,獲取流量的成本在迅速增加,如今大量的自媒體平台同時出現,如果我們只關注公眾號,容易畫地為牢、故步自封。

除此之外現在興起的資訊類自媒體平台,還有秒拍、美拍、AB站等視頻類;映客、花椒、一直播等直播類,這些新媒體平台的流量都很不錯,我們就需要建立自媒體矩陣來打造品牌。

建立好矩陣以後,就要了解各平台的不同點

定製運營

不同的自媒體平台擁有不同的用戶屬性和內容屬性,我們需要把合適的內容發布到合適的平台,唯一不變的目的就是打造品牌。

數據整合

要整合統計全網的數據,公眾號閱讀量並不能代表內容的好壞。有些文章並不一定適合在公眾號里傳播,但是只要達到營銷的效果就足矣。

4、

微博到底要不要放棄?

答案:千萬不能放棄

微博是目前受眾最多的聚合媒體平台,很多企業和個人忽視了微博的威力,雖然2013/2014年開始微博在走下坡路,但是微博近兩年走進了很好的上升通道。微信+微博,是自媒體人和企業不可或缺的平台。

10月12日,QuestMobile在發布2016年9月秋季報告。報告顯示,9月微信月活躍用戶達8.17億,在移動互聯網應用中位居第1,微信活躍用戶增幅為32.8%,人均月使用次數569.5次。

對比其在6月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出,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增加了0.7億,微信日活躍用戶增至0.5億。微博排名進步最大,活躍用戶增幅最高,達到了79%。

(9月數據)

(6月數據)

微博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基於興趣的傳播,一個是基於熱點的聚合。不管是造熱點還是借熱點,都是希望藉助某一個平台把信息傳播給用戶。

基於興趣的傳播,就是在微博上關注一個人,不是因為這個人是自己的朋友、家人,更多的是因為喜歡這個人在微博上持續生產的內容。所以如何利用用戶興趣獲得關注,獲取粉絲,是企業和個人可以考慮的一個方面。

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微信公眾號上,而微博、今日頭條、美拍、映客相較於公眾號的開放度更大,尤其是頭條號和一點號,它們不需要去積累粉絲,依靠大數據來推斷內容的好壞,依靠內容推薦給相應的用戶,力量很高,增加曝光。

所以我勸你不要「弔死」在微信公眾號一棵樹上。



官方渠道+個人自媒體+用戶社群

媒體+服務=產品+廣告

1、新媒體團隊配置2.5人?

為什麼是2.5人?一個原創作者,主要負責內容的創作,前期沒法量產內容,可以考慮偽原創,至少30% 原創+70% 模仿構成一篇文章。先做自媒體平台做內容沉澱,再做質量沉澱,循序漸進,沒有捷徑可走。

一個編輯推廣,負責自媒體平台的內容推送,回復、評論、結合內容創作者分析數據,及時調整,反饋。

共用公司的美工,所以是0.5人,後期可以考慮引入」插畫師「 ,引入插畫師就有更多的玩法了,公司衍生品,如:產品卡通公仔等等。

2、定位?

2.1、內容定位

關於內容定位,要考慮兩個問題,搞清楚你的用戶畫像,給他們貼上標籤,越多越好。比如你是做旅遊類的公眾號,好像每個人都會出門旅遊,是不是每個人都是你的潛在用戶呢?錯,大錯特錯,你是做國內路線,還是國外的,這個兩個類別價格肯定是天差地別,用戶群體也就不一樣了,這裡就可以先從價格來區分用戶。喜歡旅遊的用戶,可能也是喜歡攝影的,喜歡運動的,這裡就可以再去給他貼上一個標籤。要從不同角度去了解用戶,衣食住行這些角度等等。

有了用戶畫像,再去找這群用戶的在旅遊上遇到的痛點,是攻略、還是價格等等,找到痛點,解決它,是用音頻、圖文、或者視頻、或者直播,這就緊接著下面的問題,內容的呈現方式即渠道的選擇。這個就是一個內容定位的過程。

2.2、渠道定位

如果你公司是做機械加工、或者建築材料的類目。顯然,我們選擇豆瓣這些平台就是不那麼靠譜的,這裡就要要求我們詳細的了解自媒體平台,比如說」今日頭條「這個平台。

號稱5.5億用戶,日活躍6000萬,但這個平台的用戶偏三線城市居多,因早些年雲松做過聯想手機的渠道業務,就知道,手機在300——1000元左右的智能機,都預裝今日頭條app,只要用戶激活了,就是算是一個用戶,你再想想買這些產品的是那類人群吧,低素質,低素質,低素質。所以才會那麼多吐槽,吐槽、吐槽,所以你會發現,某些頭條上的標題黨文章,閱讀量反而暴高,這個就是內幕。

好了,關於渠道定位這塊可以引一篇雲松幾個月前的寫一篇文章《自媒體人必須知道28個新媒體平台》


認真寫內容,內容時代哦


推薦閱讀:

多屏時代我們做決策的那些特點
七夕快樂,來做套「七夕直女考卷」吧!
互聯網+思維轉換案例分享一:互聯網+饅頭
互聯網是怎樣改變世界的,你知道嗎?
網易丁磊緣何甩開新浪和搜狐,撐起400億美金市值?

TAG:互聯網 | 高等數學 | 自媒體 | 運營 | 微信公眾平台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