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邊軍戰鬥力是否大多依靠少數民族戰士?

查閱明朝中後期邊軍史料,發現絕大多數時候明朝邊軍戰鬥力幾乎依靠少數民族戰士,和羅馬帝國末期羅馬帝國依靠日耳曼僱傭軍極為相似,請問這是真的嗎?

史料一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屬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近日名將惟原任總兵戚繼光深知此法

史料二

隆慶五年二月,王崇古《確議封貢事宜疏》: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史料三

今之號稱名將者……不過恃其弓馬技藝,蓄養降夷為家丁,勇敢直前耳。

史料四

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史料五

吳三桂,字長白,高郵人,遼東中後所籍,膂力絕倫。父襄,字兩環,起家武科,官都指揮使,鎮守寧遠,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謝邀 @菜頭會飛

明中後期的邊軍戰鬥力是有依靠少民軍隊的趨勢,但並是完全如此。

你這裡列舉的史料,都是指夷丁的,那我們就從夷丁開始說起。

夷丁,其實就是蒙古士兵。最早使用夷丁的,其實不是明朝中後期,而是從永樂皇帝朱棣就開始了,或者更早一點,洪武朱元璋時期就有了。我們都知道朵顏三衛,就都是蒙古騎兵,這一支力量當時掌握在守邊的寧王朱權手裡,朱棣起兵造反之後,裹脅寧王一起,就是因為他手裡有這樣一支善戰的三衛騎兵。這一支騎兵,在永樂年間被改編成京中三大營之一的三千營,但是其中的成員,早已經不是蒙古兵了。

在明末使用蒙古兵之集大成者,是袁崇煥。但並不是他一而貫終的,遼東戰事起,尤其是天啟初年失廣寧以後,孫承宗出鎮,就很重視使用蒙古士兵的徵召,特別任命了當時與蒙古林丹汗的妹夫、泰松公主的駙馬貴英恰有姻親關係的王世忠為副總兵,以為牽制召撫蒙古。

《孫承宗行狀》:虎酋部夷主款者曰貴英恰,狡獪多智。撫夷官陰導之為奸利,益驕。虎酋之妻中根兒,故北關之女。北關與南關,姻婭也。其妹嫁桑阿寨,而南關之遺孽揭力庫歸漢曰王世忠。世忠之兄世勛,為奴偽都堂用事。公思顯南關之後,招來南北關灰扒、魚皮諸虜,結虎酋之比妓而柔,虎酋因以招世勛而間之。乃以世忠為副總兵,主譯審館。虎酋領秋賞,貴英恰來,公乃撤輿蓋,解蟒綉,以予世忠,精騎千人,導從之款所,偏裨以下,夾立傳呼,引見貴英恰。世忠習為中國大人語度,偃仰自如,問訊中根兒姊妹,稍及虎酋語款事,曰:「天朝法度嚴,非所知也。」

孫承宗鎮遼期間,就主導徵調全國各地的強兵,以擴充遼東的軍力,其中包括四川土司的白杆子兵,廣西狼兵,當然還有非少民的浙兵,粵兵,閩兵,楚兵。孫承宗下野以後,袁崇煥主導遼東打勝了寧遠、寧錦兩次勝仗,在此兩役中表現不俗的副總兵朱梅,就是蒙古人。之後,袁崇煥被罷官回鄉,接任的遼東巡撫是畢自肅。畢自肅繼續徵召蒙古軍隊的工作,他在遼東巡撫期間,就有《危鎮將難得人疏》、《恭報降人安插已定疏》等奏疏,就詳細說明這個工作的過程。(出自畢自肅《遼東疏稿》)畢自肅死後,他的同胞哥哥畢自嚴上奏遼東寧遠兵變相關事宜的奏疏中,也曾提到安插蒙古降丁的細節:

  《石隱園藏稿·寧遠兵變待罪疏》,奏為「寧遠兵變,臣弟隕生,有負國恩,無辭溺職,謹束躬待罪,恭請罷斥,以伸國法、以遂下情」事:……安插降丁於大興堡、沙河堡聚族而居,異城而守。

袁崇煥復起督師遼東以後,大力整頓遼東戰力,重新制定遼東營武,並設立兩營夷丁營:

【圖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督師袁題為更定關外營堡將領事》【袁崇煥吧】_百度貼吧?

tieba.baidu.com圖標

軍中招降散叛為大,遼東在時有降夷營,今在伍之夷丁不乏,而敵中能為敵用命者,多致之使其不為敵用而為我以夷攻夷,為戰最力,立兩營如漢都護府護國之意,曰平夷左營、平夷右營,各設游擊一員。

在袁崇煥設立的二十四營中,夷丁營只有兩營,其比例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這就是後來吳三桂所領的夷丁突騎的來源。

應該注意的是,由於當時蒙古名義上的共主察哈爾林丹汗過份相信武力,致使蒙古各部更加分崩離析,有更多的蒙古士兵投入後金的隊伍,前有與內喀爾喀五部聯盟互通聯姻結成的同盟,後有對喀啦沁各部的侵蝕吞併,甚至到後來,林丹汗走死青海,後金直接吞併其本部,建立了蒙古八旗。

第二支要說的少民軍隊,就是四川白杆子兵,著名的渾河之戰,其主要戰力,就是白杆子兵加上當年戚繼光防守薊鎮留下的軍隊組合而成。這一仗雖然傷亡慘重,但也給後金予以沉重的打擊。數年之後,已巳之變後期,崇禎三年,朝廷仍徵調這支軍隊進京勤王。

《度支奏議·題覆發過永鎮糧餉並議賑米疏》本年(崇禎三年)七月三十日,奉聖旨:「宣府秋防,兵力宜厚,鎮筸兵與秦良玉兵到日撥赴該鎮,聼楊述程調度,折色餉銀即與措發。至開採事,宜如議,照大同例行。其永平所請本色,並行速給。該衙門知道。」欽此!

十二月,年過花甲的秦良玉率9005名士兵,戰馬千匹,以及其兒子秦翼明下官兵3003名,應召勤王,崇禎皇帝朱由檢還親自為此作詩一首(現存朱由檢的詩一共就四首)。

實際這支軍隊只參與薊鎮的協防,不久即轉道入陝剿匪(實際沒看到有什麼戰果),然後回四川。

第三支少民軍隊,就是廣西狼兵

道德提出徵調廣西狼兵的,還是袁崇煥。袁崇煥祖籍廣西,深知狼兵的戰力,天啟二年四月,當時袁崇煥還是剛剛從邵武述職新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又調任山海關監軍,專門負責徵兵。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一[天啟二年四月]

先是,監軍袁崇煥欲調取廣西狼兵五千,舉林翔鳳往,又欲調泗城南丹一萬。廣西撫臣何士晉言狼兵輕生敢戰,亦土酋之性,而今亦不然矣。

但是這個徵調也是歷經挫折,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原因是天啟元年,西南發生了奢安之亂,廣西也是戰區。但是仍在崇禎三年,廣西狼兵照樣被徵調前來勤王。

最後如果還有再值得一提的,就是寧夏哱氏一族,蒙古降人。萬曆二十年寧夏兵變,哱拜就糾合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人,唆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殺了黨馨和他的副使石繼芳,並脅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向朝廷奏報,索取敕印,逼得張惟忠也自縊身亡。給明朝帶來了不少麻煩,最後在軍火專家葉夢熊總督,李如松「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以武力解決了擁有大量家丁的哱氏一族,平定了寧夏叛亂。

我們應該追溯這些客兵的徵調,是從戚繼光開始的。當時因為倭寇的原因,戚帥主張組建一支專門的軍隊剋制倭寇,並上書總督胡宗憲,並得到支持。戚繼光從浙江義烏徵召了一支軍隊,在消滅了倭寇以後,戚繼光將這支軍隊帶到北京,這也是後來成為防守薊鎮軍隊的種子。由此,開始了明朝從各地徵調客軍的例子。遼東的戰事,並不止徵調這些少民軍隊,同時也徵調全國各地的強兵,譬如毛文龍組建的東江,最早就是由朝廷提供的閩兵、浙兵以及山東登兵組成的一萬八千人出海赴島。寧遠兵變的時候,主要兵變的主力就是楚兵。徵調往遼東前線的,還有湘軍、粵軍等各地的客軍。

因為明朝軍事廢馳,九邊的戰力極度下降,腹地戰力也一樣,所以可以看到,明朝後期,特別是未期,明朝的軍隊戰鬥力,的確是過度依賴少數民族,但這中間也更多的徵調腹地的客軍參戰。客軍也好,少民軍隊也罷,都極大的增加了明朝在戰區的支出,這也是袁崇煥極力主張「遼人守遼土」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神國里的伊甸園——征明歐日聯軍宗教背景下的合作、矛盾與背棄
平壤戰前兵力戰備考
關於近幾年標點有關明實錄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兩件日本錦袍的故事
「被遺忘的人們」:毛國科歸國與引起的紛爭

TAG:明朝 | 史料 | 明朝歷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