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閱讀書籍?

生涯諮詢師、領英專欄作者、拆書家、豆瓣書評人、心理諮詢師,微信公眾號zanxin1980。

自從進行年計劃以後,我就很少計較自己閱讀的書本數了,因為永澄在課程曾經對我說過,閱讀是成長的重要部分,但是閱讀絕對不能以讀過多少本書來作為自己的關鍵指標。

一月已經過去,我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豆瓣上標註的閱讀的書目,這個月到目前為止讀了大約45本書的樣子。還有兩三本書是在讀就要讀完。雖然現在這麼說貌似有些矯情,但是我很多時候,在遇到有人問我如何讀書看得這麼快的時候,我還是很誠懇地勸他們說,不要在意快,而重點應該關注自己從書籍中學到了什麼,哪些能夠可以得以實踐。

如何閱讀

我特別欣賞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有說過的那段關於歷史上三位名人的讀書風格,比較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讀精思」的話:

  • 說陶淵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 說諸葛亮「觀其大略」,典出「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 說朱熹「熟讀精思」,典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朱子讀書法》張洪)

郝明義先生並不認為這種比較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不相信這三個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格。他說:

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書里,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更有甚者,同一本書,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而這三個人一定都是對這三種方法都很精嫻的。

從這個角度上去看,如果一味的快速閱讀,其實並不是讀書,而是炫耀自己的速讀技巧,是在拿書本玩雜耍,對提升自己素質方面毫無意義。

閱讀速度說白了,並不是一個多麼神秘的方法。雖然很多書籍涉及快速閱讀方法或者是影像閱讀法,都是教你如何速讀的東西,確實有不少有價值的方法和技巧。但是這些技巧也好,方法也好,都僅僅是術的層面。賣油翁曾經說過:無他,唯手熟耳。閱讀其實也是這樣。我在2009年的時候每周都讀一本書,一年下來52本,2011年的時候就可以突破100本了,2013年閱讀168本書。直到2014年,我才開始努力嘗試挑戰平均每天一本書的標準和效率。

當書讀的多了,尤其是某一種類型的書籍讀多了的時候,很多概念和規律都是相通的。特別是在講究方法、技巧的地方,往往只是換個名字,其本質和內在原理,都不會有所改變。這樣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很輕易的快速掠過,重複的東西只關注作者自己定義的內在含義。這樣一來,讀書當然也就快了許多。你說這是什麼秘籍嗎?只是熟悉而已!

和書一起成長

記得曾經在一本關於閱讀的書籍中看到過這樣的觀點:一本好書可以和讀者一起成長。第一次讀到這樣觀點的時候,我還心裡暗暗的笑作者有些故作玄虛。我一直堅信的是「作者已死」的觀點。認為書一旦寫成了,原作者的主觀方面內容就不在我們考慮之內了,我們應該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去體驗書中的東西,去詮釋書本的內在含義,這一切都和作者毫不相關。但是我忽略了兩點內容:

  • 一方面,「作者已死」的觀點主要針對的,是小說的虛構性作品,或者說是純文學作品。

  • 另一方面,「作者已死」這個觀點並不代表著書籍本身不能成長,正如種下種子的園丁離開了,並不代表著種子不能發芽、開花和結果。

當然,我真正理解這個概念的原因在於,我讀到了一本讓我一直和它共同成長的書籍。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我每年重複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都能從這本書里得到新的感受,體會到新的精神,那麼這本書肯定是和我一起成長的書籍。永澄,板磚還有王肖傑老師他們推薦的《論語》、《道德經》等書籍,當然也是可以和人一起共同成長的書籍,但是正是因為過於博大精深,在閱讀的時候,往往感覺「肅肅如敬大賓,言語遜遜似對師長」,因此,彷彿每次面對的都是一座從未登頂的高峰,豈敢奢談「共同」二字!而我重看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每次重看的時候,就像是久別重逢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彼此聊聊自己近年來的感受,總會從彼此身上得到新的發現和驚喜。

分享一本書

讀一本書真正讀懂了的標誌,不在於自己因此通過了多少考試,或者做了多少筆記,而是在於你能講給別人聽,讓別人也認同或接受這本書的觀點。

分享一本書,肯定有其內在的技巧。我讀書畢竟還是少,這方面的經驗不夠豐富。只是有一次我看到了拆書幫趙周老師的作品《這樣讀書就夠了》,才發現,閱讀分享原來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而且對自己來說,在各個方面都能夠得到提高。比如說為了準備分享而反覆看書,可以讓自己更加熟悉書籍本身的間架結構,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針對自己需要分享的章節內容進行內化和提煉。而且分享本身是對書面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的關鍵所在。

因此,如果讀完一本書卻不去分享,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的進一步內化知識的機會。

當然,分享並不只是參加讀書沙龍這一個途徑。寫成文章分享是對自己的文筆提高進行的針對性練習,而進行遊戲化分享不僅提高自己對本書的掌控能力和理解深度,而且還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遊戲力,也就是玩商。是更加全面的分享和內化。比如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你寫一篇書評,抒發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分享。你參加讀書沙龍,用語音把自己對「無怨」的感悟說出來,可能效果更佳,更促使自己不再抱怨。而如果你組織一場「不抱怨」的活動,讓小夥伴們分享的話,不僅讓自己對書本知識進行了深入的內化,更多的是你全面深入的進行不抱怨的實踐,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而參加讀書沙龍分享,難度比遊戲化要小得多,但對自己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是提高自己對書籍本身的理解和認識能夠更加快速的轉化經驗。其二,是可以通過參加分享活動,增加自己溝通交流能力。都會對平時比較靦腆,又沒有多少機會參加公眾活動的我這樣的屌絲來說是個難得的體驗機會。其三,參加讀書沙龍活動要求一般使用ppt的方式進行分享,對自己把書本知識視覺化、框架化等能力提高尤為突出。

總體感受

前兩天曾經看過一本書叫《書店之美》,反映國內各個大城市中各個獨立的書店之美妙,裡面有一句話我特別贊同:

閱讀並不僅僅是看書,而是利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閱讀也就是用自己的靈魂去悅人、悅心、悅事。

這樣的閱讀應該才是最高端、最時尚的閱讀方法吧!羅振宇在《邏輯思維》里一直在說讀書是件很苦的事情,所以他要替別人給大家讀書,但他的讀書內容中,如果沒有把人世間這麼多離奇故事娓娓道來,沒有自己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去融合內化,誰又會感興趣呢?

一直把《如何閱讀一本書》當做金科玉律去遵守奉行,甚至是受持讀誦。但《如何閱讀一本書》歸根到底還是局限在書的範圍內,雖然它突破了「一本書」,建議進行主題閱讀的方式,讓大家更加容易結合自己的知識,去進行更廣泛、更嚴密組織的閱讀體系。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更多時候,需要閱讀的,還不是手頭一本薄薄的小書,而是人生、社會這樣一本本厚重的「大部頭」。這些,則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沒有答案,需要找《論語》、《老子》這樣的書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實踐,去摸索答案了。



2016年5月之前,我是一個每天上班下班,為一點屁事就跟老公、兒子較勁的典型家庭婦女。到了9月底,我得到了這張表格:

閱讀記錄

33本書的閱讀讓5個月的我有了哪些改變呢?

2016還剩不到2個月,恰好這時我完成了對《深閱讀》這本書的研讀。如果你也有「5個月前我」的各種狀況,不妨今天在齋藤孝先生的指導下,就如何通過閱讀改變自己這件事,咱們坐下來好好聊一聊。

一、選書

要開始讀書,首先要選書。開篇的5個月書單表達了,在經歷「迷茫-試探-確定」的一個漸進式選書的過程以後,我仍處於一個不斷探索讀書新領域的階段。個人感覺5個月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給自己定性的。因此,剛開始看書雜,選書亂很正常,不能夠當做「我讀不了書」的理由。(身邊很多小夥伴經常用這個理由拒絕拿起書本)只有完整的讀過了幾本書,才能知道自己要看什麼。而讀的書越多,判斷力就會越準確。《深閱讀》的作者齋藤孝任職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數十年的教學與閱讀經驗,就決定了本書中介紹的選書方法,無論從操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1、靠譜的榜單和書評。何為靠譜?首先要考察發布者的職業經驗。書中提到的榜單是日本本土的,但知識無國界,只要沒有語言問題,《深閱讀》中出現的大量優秀圖書完全可以作為靠譜書單列為我用。對比之下,本文開篇的33本書,就不可能被稱為「靠譜」書單。只有在自身知識體系形成氣候,能夠穩定輸出相關成果以後,其推薦的書單才值得初學者去追隨。

同時,豆瓣、亞馬遜等超人氣讀書網站,相關書籍的評論和推薦也都可以作為我們選書的靠譜依據。

2、經典。毋庸置疑,經典是永遠值得我們去研讀的寶貴財富。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論語》,作者信手拈來般引用了諸多孔夫子語錄。而作為一名中國知識青年,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完整地讀過一遍《論語》,更不用說達到引用的水平。慚愧之餘,讓我醒悟到,很多優秀的作品是建立在經典思想基礎之上的,忽略經典就等於捨本逐末。尤其書中建議初學者從日本文學開始循序漸進,類比過來就是讓我們回到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中,由淺至深,無論是虛擬或非虛擬作品,相信都會讓我們把根基打實,從而成就自己的高樓偉業。

3、名人傳記。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我曾經大量地閱讀了很多傳記。其文字水平尚且不論,僅僅是名人的成功經歷,面對各種挑戰的應對態度和方式,就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我以後的人生。《奇特的一生》應該是最近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部傳記,相對於單純講時間管理方法論的作品來說,它將柳比歇夫堅持一生的工作方式展示給了讀者,既形象生動又少了很多說教,不啻為時間管理方面的一本優秀入門讀物。

4、電影原著。現在由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的情況越來越多,之所以可以由文字變為影像,一定是作品具備了某方面的突出特點,吸引了製作方,這就完全可以作為我們選來閱讀的理由。此外還有那些本來就紅遍天的小說被改編的情況。如果是後者,我們完全可以通讀完原著,再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賞其改編的作品。不僅可以看到改編的特點和套路,而且能夠得到對原著不同角度的解讀,何樂而不為呢?

5、書店。估計現在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直接下單買書,而鮮有到實體書店逛逛的經歷了。在實體書店裡挑書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隨意的翻看,而不僅僅局限在網上的試讀部分。如果跟老闆熟悉的話,還可以參照店家的意見進行選書。要知道,老闆每天泡在書海中,其對於圖書的信息量,是我們遠遠不可比擬的。

二、讀書

y=f(x)是一個常見的函數方程式,其意義是將變數x經過一定的計算過程輸出為變數y。類比到讀書,我們輸入x,經過閱讀內化的過程後,輸出y。那麼,既然大家拿到的書都是一樣的(x),輸出y的質量與效果,就只取決於f的計算過程了(讀書)。

1、據點閱讀和跳讀。針對不同題材的兩種讀書方式。

據點閱讀是指以一本書作為契機,不斷產生連鎖反應,從而拓寬讀書的廣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論語》,畢竟相隔的年代久遠,如果上來硬拼的話,很容易敗下陣來,產生諸多負能量而否定自己。我們不妨將目光轉向現代學者針對《論語》出版的解釋性作品,推薦鮑鵬山老師的《孔子如來》,美籍華人倪培民教授的《孔子-人能弘道》等(書中推薦的均為日本著作,目測沒有中文譯本)。一來語言易懂了很多,二來多角度閱讀能迅速打開視野,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就像往湖中投入一塊石子,水波逐漸擴散開來,只要抓住一個經典的知識框架,就可以帶出諸多作品作為其有益的補充,從而快速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

跳讀是作者針對長篇小說介紹的閱讀方法,就是只讀對話部分。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場的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即使略過情景描寫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節,而且速度會提升3-5倍。這個方法我還沒有嘗試過,打算下次小說閱讀的時候先試試再說了哈。

2、大聲朗讀。還記得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嗎?不管懂不懂,大聲跟著老師讀上一千遍,其義自現。當然,現在我們不會去這麼刻板得學習,也沒有耐心朗讀千遍。但道理還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讀書,本就帶著出聲的含義,用耳朵聽到的話更容易在大腦中形成影像,從而精神自然沉浸集中。所以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大家嘗試一下大聲朗讀的效果,真是別有一番味道的呢。

3、整理書架。你的書都是如何擺放收藏的呢?記得前幾天我在簡書看到一篇《大學畢業一年,我買了三百多本書,究竟買了些什麼》,作者將自己一年內買的349本書按照題材、國籍、學科等一排書架2個主題分門別類的收藏起來。當我看到文章圖片里一個個排列整齊的書脊和書名時,腦中就會不自覺地閃現出其內容和主旨,這與齋藤孝先生的方法不謀而合。書架的整理實際就是收納大腦中知識的一個過程。長假就要到了,正是我們行動起來的好時候呀。

4、邊問邊讀。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而如果能帶著問題去閱讀一本書,收穫肯定比通讀一遍來的要多得多。道理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如何做到?齋藤孝老師介紹了一個辦法,在閱讀的時候用()把有疑問的地方標註出來,不僅限於作者提出的問題,只要覺得「為什麼會這樣」「這樣說應該有其理由」的部分都可以標註出來。從而理解作者是以怎樣的問題意識寫作,養成邊提問邊思考的習慣,自然閱讀過程就能深潛下去,達到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了。

5、表達輸出。將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講給別人聽,分享的本身就是提升理解力的過程。最近我做了一節線上微課分享,深刻地感覺到把知識說出來和寫下來,完全不是一個效果。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關注到知識的口語化表述,邏輯條理性和簡單明了地體現主題。切忌變成聊大天,想起哪裡說哪裡。本著對聽課小夥伴們負責的態度,盡量用最短的時間傳達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讓其聽了一個小時,回過頭來想想,好像都是浮雲。我們要深閱讀,更要深分享,當你可以將頭腦中的知識成體系地分享出去,那麼我們的閱讀就達到了其應有的目的-成長!

5個月的閱讀讓我體會到了成長的艱辛與快樂。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因為家裡有寶寶需要照顧,所以常理上下班以後的2小時閱讀時間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因此,在這5個月里,我每天早起2小時,第一個到辦公室,獨自享受空無一人的閱讀時光,從而保證了穩定的輸入與輸出記錄。而通過閱讀,讓我找回了自己,減少了迷茫,尤其在感受到自己進步的時候,就更加有了動力堅持下去。如果說這33本書給我帶來了什麼,用《深閱讀》中的一句話總結,那就是「不讀書不成人」。即使已經走出了校園,讀書仍應該作為我們保持一生的習慣去堅持,而且,真的會上癮。

用思維導圖來總結下本文的乾貨: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如何閱讀一本古書?

文|滄海可耕田

隨著近來諸多文化類節目和電視劇的風靡,社會上又興起了一陣學習傳統經典之風,各類古籍也重新成為了「暢銷書」,「舊貌換新顏」,紛紛擺在了書店的顯眼之處。?

這固然是一個好現象, 藉由喜聞樂見的節目方式,吸引鼓勵大家去閱讀、涉獵些國學經典,對於普及、弘揚傳統文化都有所裨益。但是,很多人在閱讀經典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時,往往感到十分吃力,最終只能掩卷而去。?

雖然市面上存在大量白話版的經典書目,但閱讀起來,總有拾人牙慧之感,而且,注者的個人觀點與好惡,往往不可避免地融入於翻譯之中,這對於理解文本本來的含義和思想,就起到了誤導作用。故此,若想要真真切切地參習經典,自己有所體悟的話,那麼務必要拋開白話注釋,直面經典原文。這就需要有閱讀古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在與朋友閑聊時,他們都會表達出對於閱讀經典的求知慾,以及對於讀文言文的苦惱困惑,也常常調侃,讓我這個「專業學者」來教他們怎麼才能讀懂文言文。?

我自然稱不上什麼「專家」,但卻看過不少前輩專業學者及大家創作的關於如何閱讀書籍的文章。因此,我決定綜合如胡適、蔡元培等大家箴言,再結合自己的淺薄見識,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於大家閱讀古籍能夠有所幫助。??

1,讀書之態度??

陳寅恪先生曾提出,對於古人學說要懷有「了解之同情」;錢穆先生也說過,對本國歷史要有「溫情與敬意」。二者皆是在強調一種閱讀的態度,那就是要融入到當時的氛圍之中,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站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去指斥。?

·融進去?

我們在閱讀古書時,要儘可能的將自己想像成當時人,設身處地去考慮書中提到的情況,比如古人為什麼會如此相信方術,為什麼對於某條謠言深信不疑。而不是一味地嘲笑指責古人愚昧無知,不懂得相信科學。?

唯有此,我們在閱讀古書時,才能儘可能多的弄明白書中的內容,進而讀懂古書。?

·跳出來?

當然,讀書也不能一味的融入於過去的世界之中,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閱讀古人智慧的結晶,更重要的是以古鑒今,獲取知識運用於當下的社會生活之中。如,當我們看到歷史上因為散布謠言而引發的混亂時,我們就可以聯繫到幾年前的「碘鹽危機」;我們看到古人如此相信鬼神的存在,在結合當下很多地方神婆依然大量存在的狀況,古今一對比就會發現,我們似乎並沒有比古人進步、高明多少。??

2,讀書之方法?

諸多大家在介紹閱讀方法時,都會強調一件事,那就是「勤動手」。讀書,尤其是讀古書,沒有什麼捷徑可找尋,腳踏實地才是正道。?

·做札記?

胡適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強調讀書要「口到」,「心到」,「手到」,而做札記,即所謂的「手到」。?

札記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抄錄備忘?

讀古書時,或許會遇到一些難懂的字詞或者問題,在查清楚之後,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再次遇到這個字詞或者問題,方便查閱。?

·提要?

讀過一本書的某些篇章之後,可以做一個主要內容的提要,最後將各部分的提要串聯起來,一本書的大致內容就了如指掌,對於深入了解文本,也有所幫助。?

·記錄心得?

讀書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收穫體悟,將讀書時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對於這本書就會有深入的思考,這樣在閱讀其他同類古書時,就可以帶著自己原先的思考去閱讀,長此以往,變會逐漸參透表面文字背後的深意。??

3,讀書之工具??

在閱讀古書時,除了全神貫注之外,我們還必須要備有佐助閱讀的工具。?

·字典?

古書中難免會有很多我們沒見過的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會對閱讀造成障礙。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查閱字典,去解決這些障礙。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就是一本不錯的選擇。通過查閱字典,了解字詞的含義,才能更準確地獲知文本的意義。?

·相關科目全書、類書?

鄧廣銘先生曾指出,學習歷史學有四把鑰匙,那就是:年代,地理,目錄,職官。閱讀古書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相關的背景,才算是獲得了「鑰匙」,才能打開古代世界的大門,走入那段封塵的歲月。而這些鑰匙,就是有心人編著的相關科目的全書、類書,如索引、歷史人名詞典、地名詞典、歷史年表,等等。?

利用好這些工具書,對於閱讀古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推薦三本關於如何閱讀古書的書籍:???

1,胡適等《怎樣讀書》,三聯書店出版社?

本書整合了眾多赫赫有名的大家之論,諸如胡適,蔡元培,林語堂,豐子愷,朱光潛等文人雅士,紛紛在書中各抒己見,內容包括讀什麼書,怎樣去讀書,讀書的方法,怎樣提高讀書效率等等,對於讀書相關問題的討論可謂十分詳盡。?

在文中,學者們結合自己讀書的方法與讀書的心路歷程,為讀者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讀書觀念,可以供讀者們去實踐,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開展讀書活動。??

2,胡懷琛著《怎樣讀古書》,中華書局?

正如我在先前文章中推薦過的,《怎樣讀古書》其實是由兩本書合為一本的,都是胡懷琛先生的作品,分別是《古書今讀法》和《中國先賢學說》。其中《古書今讀法》一書,向讀者闡釋了作者自己所認為的閱讀古書的意義,不僅提供了自己閱讀古書的方法,而且羅列了許多工具書和文獻資料,提出讀古書要做到「精、博、通」三點,既要明學術源流,又要明古書源流,如此,才能算是讀透了一本書。??

3,李公僕編《讀書與寫作》,三聯出版社?

本書實則是20世紀30年代風靡一時的刊物——《讀書生活》所刊載文章的選集,其中囊括了蔡元培、陶行知、李公僕、曹聚仁等大家圍繞讀書與寫作兩大主題的探討與分享。?

這些文章,可大致分為關於讀書與關於寫作兩大主題。其中在讀書主題,對於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方法,某些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讀書經驗,均有涉及;至於寫作主題,七名學者則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驗,對於寫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是滄海可耕田

一直堅持走心

一直堅持與眾不同



閱讀的藝術在於儘可能多的掌握住每一種獲得資訊的技巧

閱讀的目標

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如果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那麼這本書中的訊息只是將你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們便共同了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

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技巧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挑戰。

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

1.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2.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能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

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麼關聯,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裡等等。

要避免這樣的錯誤----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的錯誤–我們必須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形態。

閱讀的層次

1.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2.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

步驟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把書打開,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也不要太多。

後記也不要錯過。

「粗淺的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閱讀的速度

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避免視線「逗留」「倒退」

理解的問題:專心並不一定等於理解力

3.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

第一階段

1.找出這本書的骨架。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講全書剛要列出來。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

5.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找出重要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8.在暫緩評論之前,要肯定:我了解了!

9.當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一本書的分類

1.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1.小說 2.論說性

1.實用性 2.理論性

2.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3.將書中重點篇章列舉出來,說出他們如何組成一個整體的構架。

4.找出坐著要問的問題。

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

嚴格來說,任何一本教我們如何生活,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同時說明做了會呀什麼獎賞,不做會有什麼懲罰的倫理的書,不論我們是否同意他的結論,都得認定這是一本實用的書。

理論性所關注的卻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明智的行動來自知識

知識可以用在許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發明有用的機器或工具,還可以指導人類的行為。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

透視一本書

概括全書內容——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以來,或是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所謂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綱要的區隔是否清楚有關,所謂文章的前後一貫,就是能把不同的重點調理有序地排列出來。

發現作者的意圖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麼。

理論性的問題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情?

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

或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

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

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實用的問題

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

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

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溝通」(communication)字根來自「共通」(common)。溝通是一個人努力想要跟別人(也可能是動物或機器)分享他的知識,判斷與情緒。只有當雙方對一些事情達成共識,譬如彼此對一些資訊或知識都有分享,溝通才算成功。

所以,我們可以將達成共識看作是使用文字的技巧,以達到溝通知識的目的。

找出重要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第一:找出重要單字,第二: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精確意義。

如果在運用語言時毫無思想,就沒有任何溝通可言。而沒有了語言,思想與知識也無法溝通。文法與邏輯是藝術,它們和語言有關;語言與思想有關,而思想又與語言有關。這也是為什麼透過這些藝術,閱讀與寫作的技巧會增進的原因。

如果你把書中內容看作是日常用語,像是報紙新聞那樣容易理解的程度,那你就無法進一步了解這本書了。你會變成看書就像看報紙一樣——如果你不試著去了解一本書,這本書對你就一點啟發也沒有了。

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沒有主動的閱讀。沒有主動的閱讀就是毫無要求的閱讀,最大的問題就在讀者對字句毫不用心,結果自然無法跟達成共識了。事實上,一本書之所以能給你帶來新的洞察力或啟發,就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讀即懂的字句。

4.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又叫比較閱讀,讀很多的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藉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讀者要能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我們應該變成一個個真正「有能力」的閱讀者,能夠真正認知「有能力」這個字眼中的涵義。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需求。

步驟:

一.找到相關章節

(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最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

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三.理清問題

(我們也得建立起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

四.界定議題

(每個人對這個主題有不同的觀點)

五.分析討論

(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找出本書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問題分解出從屬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申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當你了解了一本書,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

在書上做筆記

1.會讓你保持清醒。

2.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她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3.感想寫下來,幫助記住作者的思想。

讀完一本書

在最後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

我是萌果,95後姑娘,自我成長探索者

畫走心的畫,寫走心的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野花盛開



必須克服的10種不良閱讀習慣以提高高效閱讀的能力。

1、音讀

音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①讀出聲;②唇動;③舌或喉、聲帶動;④心誦,即大腦中發聲。音讀的最大弊端,是使閱讀速度等同於說話的速度,從而拖慢閱讀速度。如有這種情況,你可以嘗試在閱讀時將手指緊貼唇、喉。但根本方法還在於強化速讀練習,大幅度提高閱讀速度。速度提高了,音讀現象自然就會消除。

2、字讀

逐字閱讀習慣並不能增加你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反而在許多時候會把意思完整的句子割裂成字、詞,注意力被單個字詞所分散。在閱讀中妨礙和減慢了對全句或全段的理解及記憶,就像身上森林中卻好只看每一棵樹而不見森林。如有這種習慣的人,你就要嘗試閱讀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閱讀「字」,就好比你在聽別人講話時,是聽他的意思而不是聽他說的每一個字。在速讀練習中,如能在練習初階即可達到一目半行文字的水平,那就可以消除逐字閱讀的弊病。

3、指讀

閱讀時用手指著字句,因為手指不及眼睛敏捷,所以絕對會降低閱讀速度。如有這個習慣,必須自己強制將雙手拿開,只靠自己的眼睛來動引導閱讀。

4、轉動頭頸

閱讀時由頸部帶動頭部從一邊轉向另一邊,這樣的的閱讀習慣肯定會降低閱讀速度,增加你在學習中的難度與疲勞辛苦。如有此習慣,克服的辦法是雙肘支桌、雙手支頦,單純依靠眼球的轉動引導閱讀,堅持練習並形成習慣。

5、糾纏生字

在閱讀中發現生字或生詞是正常情況,但如果你因為生字、詞而讀讀停停,就會打亂閱讀節奏,減慢閱讀速度,並打斷了你的閱讀思路,妨礙你完整地理解和消化所讀信息。解決的辦法是平時須多識字、詞,或在閱讀時先根據上下文推測生字的意思,待閱讀完畢再查字典印證。

6、回視返讀

回視是快速閱讀最大的障礙。主要原因是精力不集中、粗心馬虎,或是懷疑自己的記憶與理解力,總認為看得快就會看不清、記不住,所以不斷地返回重讀,而不是專註向前迎接新的內容。結果,新的內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頭重讀。返回重讀又造成信息的混亂、流失,影響記憶,因此,形成了惡性循環回視越多,越需要返讀。所以,讀者在練習中,一是強化注意力,二是增加自信心,從心理和視覺兩方面進行練習與調整。

首先在心理上要樹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眼睛,暗示自己眼睛靈活清晰。通過速讀練習,嘗試集中注意力一口氣閱讀一篇文章。這樣,你會發覺,在理解方面與返讀結果相差無幾,但卻節約了許多時間。當然,若要仔細咀嚼某些字句,或讀完一遍後有目的重新閱讀,返讀也是必要的。

7、忽略線索

這類問題是讀者對各類文章的文體、內容及結構等不熟悉。因此我們在閱讀中必須要注意文章標題、作者、文章「五W」要素等關鍵詞的搜索與記憶,決不可忽視。如你忽視了標題、作者、引言、總結、說明及圖解等信息,它會限制你的閱讀思考,影響記憶效率。如果有此習慣的人,在嘗試在閱讀時,只看標題、作者、過程和文章要素等關鍵詞,嘗試著你能猜測領會多少。

8、假閱讀

假閱讀是指讀者在閱讀時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眼睛看著書,腦子早就神遊到了另一個世界,眼睛和大腦之間如同電線短路一樣,書中的信息很少進入大腦,結果還不如不讀。主要原因是心情浮燥,閱讀時心緒不寧,精神困頓,注意力嚴重分散。有此現象的,應該檢查自己是否已陷入腦疲勞,注意適度休息和有氧運動;看是否注意力存在問題,可以通過精英特速讀記憶中注意力的專項練習來改善,迫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腦集中注意、高速運轉,鍛煉自己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信馬游韁的思緒。

9、死讀書

死讀書是指死記硬背的讀書方式。讀者常常以自己記憶好為榮,但需要考試或使用時卻不能迅速反應,靈活運用。常指「肚裡有貨倒不出」。主要原因是只讀不思,只記不想,只知被動接受,成為書本奴隸。解決的辦法是讀思結合,說寫結合,讀用結合。

10、不良姿勢

有人愛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書,容易造成近視眼、駝背等生理變化。如果長期伏案工作,也不應把書平放在桌上,低頭去看,而應雙手將書拿起,距眼睛30-40厘米,直背端坐,否則容易在中老年患頸椎病。所以,閱讀時一定要注意保持姿勢端正。


1、提高閱讀效率,首先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成熟的讀者會遊刃有餘地調整不同的閱讀速度:從很快地瀏覽文章,到研讀、精讀,成熟的讀者知道什麼時候加快一點、什麼時候放慢一點。這往往意味著我們需要訓練大腦進行更快地閱讀和處理信息。

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快速閱讀的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左右的練習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理解記憶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由於每個人的基礎、能力不同,能學習掌握速讀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就總體而言,認真練習的話,掌握到三千字左右基本是都可以實現的,更高的七八千、一萬字雖然相對有難度,但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你想學習、讀書更快,就趕緊試試吧。)

2、①在你開始讀一本書之前,要知道你為什麼讀這本書?你是視之為精神食糧,還是為了個人的改變,或者只是為了休閑、好玩而讀?清楚地確定閱讀的側重點是很關鍵的。一旦閱讀的側重點清楚了,就是問具體問題的時候了。寫下五到十個你希望作者回答的具體問題。通過在開始之前提出一些問題,你首先就為為什麼讀這本書建立了一個客觀的基礎。當你閱讀的時候,這些問題會使你更容易確定讀書是否達到了目標。②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要先了解這本書。我首先會研究目錄,看看章與章是如何構建的。然後,我瀏覽這本書和小節標題。接著,我讀分章概要,甚至結論性的那一章。任何看起來像簡短的總結的東西都會先讀(坦白來說,我經常在讀第一頁之前先讀最後一頁)。然後我才準備好開始讀序言。讀者常常很想一頭扎進書中,但是查看一本書所花的時間是有回報的投資。這一步也會保護我沒有浪費時間去讀平庸的書!

3、閱讀不是關鍵,思考才是。不要只是讀過、止於閱讀,要學會思考。①找到中心思想。一般情況下,每一本書、甚至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核心思想。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掌握段落(章節)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章節)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等等。如果文中有直接的話語就把它標記下來;如果沒有,就自己用簡短的話語進行概括總結。②閱讀後的思考。在你讀完了一本書之後,停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做最後的總結、評價。讀書就像在碎石路上開皮卡車,會在腦子裡擊起很多塵埃(細節)。在我們評價書之前,讓這些塵埃都落定是很有用的。幾天之後你的腦子已經處理了細節,書的價值常常變得更加清晰。縈繞在你腦海中的想法,往往就是你需要抓住的,回去在書的封面內頁或者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些想法。

4、讀書的過程中或讀書之後,可以考慮做讀書筆記(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做筆記)。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再在腦海內重新放映一遍,模糊的地方可以折回去看看;然後對整本書(或者某一部分)做一個思維導圖,整理一下主要人物、事迹、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你更好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你很好的記憶、回憶(如果你是學生,這很有必有)。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邊閱讀邊在書上做筆記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你也可以在閱讀時划出自己喜歡的片段、不認識的字詞,或者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惑等等。當然,只有自己的書才能做記號哦。



高效讀書,就是快速且透徹理解全書內容。

奧野宣之的修訂版《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能做到淺顯易懂,方法有效且易於執行,是寫讀書筆記方法性的實用指南。以前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那麼從現在開始你需要著手配備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希望今後每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

奧野宣之將讀書分為購書清單、買書、讀書、讀書筆記、活用五個步驟,將讀書系統化規範化。小白也能輕易上手。從篩選自己喜歡的/想看的書籍列一個清單,有意識地買書,讓讀書從一開始就充滿主動性;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養成隨時記錄心得體會的習慣;學會摘抄和評論,堅持重讀,積極輸出,將書中的內容慢慢重新組合轉化為自己的創意。堅持做讀書筆記,慢慢地沉澱,從而提升自我。

購書清單

每當看到自己想讀的書籍都記下書名/作者/出版社

1.可粘貼在筆記本後面

2.直接在豆瓣搜集想要的書籍,點上【想讀】系統收集。

買書

作者建議每次去書店,就帶著購書清單,看過實體書覺得合適就買下,每次購買不要超過三本。

用作者的方式更能買到自己的心頭好,節省時間。我平時網購多,根據清單,想購買的時候,看看網友們的評論,結合自己的需要直接豆瓣比價下單,這更能迎合我的消費模式。

讀書

通讀、重讀、標記

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重讀: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是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解也折起來;

[用折角的方式,愛書之人不能忍,你們可以採用2種不同的顏色便條替代]

標記,再重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記號可用直線(重要)、波浪線(非常重要)、圓圈(關鍵詞)

讀書筆記

作者推崇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摘評+評論

其讀書筆記格式

[日期]《書名》/作者名

○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摘抄用○表示,帶著主觀的心情去讀書,摘抄自己當時有共鳴的段落,自己心動的語句。摘抄不需要多加多加考慮,只需要抄寫原文就夠了。摘抄的好處是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

評論用☆表示,寫下摘抄這一段文章的原因和自己當下的想法,讓讀書筆記更有內涵。讀書時獲得的感想正是原創思考的源泉。

對於記錄筆記,我更喜歡順應時代錄製成電子檔案永久保存,多端同步,幫助我們在閱讀中提高效率。做讀書筆記,我是用塗書筆記(手機app),用手機給要記錄的文字拍照,把拍下的照片中要記錄的部分「塗」出來;這樣,書中文字就被自動識別保存,搜集好整本書的摘抄後一鍵導入印象筆記,再用作者的方法,寫下自己的評論就可以輕鬆完成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喜歡看紙質版時還可以列印出來。

寫讀書筆記可以鍛煉自己延伸出屬於自己的創意,對文章結構部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詘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的效益是自我提升,讀過書,做過讀書筆記,去豆瓣看看別人的看法,重讀筆記,這就看出自己和別人的差異,更能對書里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促進自己轉化出更多自己的創意和見解。

讀書是思想輸入,真正獲益的是做讀書筆記。



我發現我們公司還是比較人性化的,比如說最近搞了一個借書角。公司員工都可以借書看,寫明每本書必須在二周內歸還,當時我就聽到有2個同事在討論說,二周怎麼看的完,一個月也不一定能看完一本呢?

我聽到這裡在內心裡對自己表揚了下,自己心裡想著「我一周內肯定能看完」。雖然我看書的速度和網上的一些大神是不能比的,但是我還是挺知足的。自從我寫書評後,會發現閱讀的速度會加快,因為如果需要輸出的話,就需要不停的輸入,所以我每天看書已經成為習慣。

秋葉的《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就告訴我們如何成為高效讀書的人,秋葉老師不僅在書中說到怎麼樣高效讀書還告訴我們高效的同時還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且還要把高效運用到工作中。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秋葉老師告訴我們的十種讀書方法:

一,通讀法:我是如何培養思考框架的

在這個讀書法中,作者告訴我們就是需要大量的讀書,這樣就能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框架,這時候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思考問題的結構,然後我們再接著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一個定心錨,看到別人說相關的內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的知識框架里。

秋葉老師還告訴我們,可以先系統讀一讀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經典作品,耐著性子多讀幾遍,會一輩子的收益。

說到批判性思維,我想起前段時間讀過的一本書,丹尼斯.韋特利的《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這本書中有單獨一節是訓練你的思維,就是教我們怎麼學習批判性思維,告訴我們批判性思維的好處和標準。

二,樹讀法:我是如何去做主題閱讀的

如果覺得某個方面有必要了解學習,秋葉老師至少會看十本同類書籍,然後仔細想想那些專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在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這種閱讀方式叫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就是先圈定一個感興趣的領域,然後搜集這個領域可以找到的圖書、論文和其它文獻進行閱讀。有的人會讓某個領域的大神推薦讀物,但是這些人通常不是愛讀書,是想走捷徑。

如果你是想了解項目管理,最好是多看幾本項目管理領域的書,慢慢看,慢慢做功課,而不是只看一兩本求速成。

三,圖讀法:我是如何去啃硬書的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思維導圖法,現在做思維導圖也方便了,有很多免費的軟體可以做,我通常用的思維導圖軟體是百度腦圖。

在這一節中,秋葉老師用的是柴靜的《穹頂之下》做的一個思維導圖例子給我們看。秋葉老師是用下面四點原理來做這個思維導圖的: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衝突(Complication):這會帶來怎麼樣的矛盾?

問題(Question):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思維導圖這樣的工作比較容易跟得上作者的思路,又能很快幫助我們把思路圖形化表達出來,是事半功倍的方法。現在我也有很多文章做了思維導圖,大家如果翻閱我以前的文章也能看到。

四,框讀法:我是如何讀經管書的

我們看一看秋葉老師歸納出來的五點方法:

1.列出本書想要解決的問題

2.作者看到目前社會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3.作者認為此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4.作者提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

1)寫出總結句;

2)解釋「總結句」;

3)你認為這個方法可行還是不可行;

4)不可行的地方在哪?或者哪個觀點讓你產生了共鳴?;

5.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解決?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讀書框架速度一本陌生領域的書籍。秋葉老師告訴我們兩點經驗:

經驗一:你閱讀一本書的動機越明確越強烈,最終能化為己用的知識就越多。

經驗二:梳理出全書的框架再去讀書收穫更快。

五,煉讀法:我是如何讀暢銷書

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同樣的書也可以用不同的讀法。秋葉老師稱這種為煉讀法。

秋葉老師認為讀書要先消化,在內化,然後輸出。很多人讀書不消化,只是翻書,而動筆就是主動消化的過程,內化的開始。那我們怎麼知道一本書對我們來說是否內化成功?要輸出,我們可以寫書評,可以做分享,可以寫讀書筆記,這些都算輸出,不做這個功課,書只能算看過。

六,逆讀法:我是如何讀「傳道書」的

逆讀法就是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遇到和作者不一致的觀點。但是秋葉老師在這裡又說到還是要先學一點批判性思維,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出哪些問題隱含價值觀衝突,哪些隱含不同的假設,哪些是邏輯錯誤,哪些是論據不可靠。

如果沒有這些積累,就容易變成為了抬杠去抬杠,就不是學習心態了。看這本書中秋葉老師一再的提到讓我們學習批判性思維,可見其重要性。

七,抄讀法:我是如何讀「大牛書」的

這個讀書法秋葉老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讀比較經典厲害的書,那我們就不用裝內行寫書評了,老老實實的把別人的觀點抄下來,先有個印象。

這應該就像我們通常所做的摘錄,把比較經典的語錄摘錄下來,讓大家都可以學一學。

八,仿讀法:我是如何讀工具書的

這個很簡單了,就是我們在讀一本工具書的時候,照著裡面的步驟一步步來就是了,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就會照著這本書里的內容說的做,怎麼做筆記。然後就可以用到讀其它的書當中了。

九,誦讀法:我是如何讀文藝書的

秋葉老師寫詩評的方法:

1.交代背景

2.交代基本信息

3.表達感受

4.稱述支撐你觀點的依據

5.進行客觀對比

6.友情分享

7.模仿學習

十,閑讀法:我是如何讀快餐書的

有的時候我們就是為了放鬆一下大腦,讀一些沒有營養,不需要動腦子的書。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可以了解現代人都看什麼書,從這類書中學一點別人的長處,就是大收穫了。

下面來看看秋葉老師告訴我們如何在職場中變得高效:

一,怎樣打造完美的團隊

我們知道人是社會動物,從小到大我們都生活在各式各樣的團隊中。俗話說的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我們都希望自己處在完美團隊之中,那麼,打造理想團隊的訣竅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了解和踐行的。

秋葉老師告訴我們一個項目必須由一個團隊來執行,有人說一流的項目遇到二流的團隊也只能執行到二流的水平,但二流的項目遇到一流的團隊,完全可以提升一個境界。

要打造一個項目團隊,應該經歷怎樣的步驟比較合適呢?秋葉老師告訴我們把項目團隊生命周期分為七個階段:

導向;2.建立信賴;3.釐清目的;4.承諾;5.執行;6.高績效;7.更新;

秋葉老師就是用這7個階段,把網易雲課堂付費課程做到第一名;OFFICES在線付費教育領域第一名,而且學員都是五星口碑超過95%。

二,你團隊的軟肋在哪裡

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不是通過個人努力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看團隊整體的狀況。搞清楚團隊人員應該具備哪些必需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是由組織或者團隊負責人來認定的,所以組織或者個人的經驗會決定整個團隊的素質。

秋葉老師用在構建網易雲課堂的課程開發和運營團隊做一個能力分析作為例子,告訴我們在構建運營團隊時,團隊特別需要六種能力:

1.戰略遠見;

2.課程開發能力;

3.充足的上網時間;

4.一對一的PPT指導能力;

5.基於良好網感的營銷策劃力;

6.服從大局的快速反映力。

三,如何培養你的團隊成員

赫塞和布蘭查德提出的「情境領導模型」由四個部分組成:

指導: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員工需要強大的領導。作為新人,他們往往投入有餘,但是專業能力不足,需要領導提供明確地命令和指揮。

2.輔導:在輔導階段,員工的專業度有所提升,對新工作的忐忑不安和畏懼也開始消失。但對工作的積極態度也會衰減。這個階段,領導要善於給員工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3.支持:這個階段的員工的專業技能足以應對工作,但對工作的態度因人而異,有的還可能想離職但更多的是希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個階段,領導要鼓勵員工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多多加以採納。

4.授權:此時員工足以獨當一面,領導需要對他們進行授權,讓他們培養自己的團隊。有自己負責的項目,他們的士氣就會保持在一個高昂的狀態。

四,如何做一份好的會議記錄

在工作中經常要做會議記錄,如何在會議上把每個細節都一目了然地記錄在案,而且又能突出重點信息?

把會議過程像流水賬一樣記錄,例如誰來了講了什麼,其實並沒有意義,秋葉老師告訴我們在職場里做好會議記錄只需要三點就夠了:

1.要清楚記錄會議的結論;

2.要清楚記錄得出結論之前的討論要點;

3.要清楚記錄會議的「下一步安排或建議」。

這種記錄的好處就在於,理解了會議的核心——「為了決定某件事而進行討論」。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方便寫會議記錄時,也應該在會後馬上做記錄,因為那是信息還是熱氣騰騰的,還有鮮明的記憶,會比第二天再去回想遺忘得少很多。

看完秋葉大叔的這本《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的感覺就是大神們都是讀了好多書哦,一年能看一兩百本書,而且不光是量多,而且都是吸收了書中的內容。不過我目前還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希望自己每天能進步一點,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有進步。



一)批註筆記法

批註筆記法就是在閱讀時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見解、質疑和心得體會等寫在書中的空白處。其形式有三種:一是「眉批」,即批在書頭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話的旁邊;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話或整篇文章之後。

批註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注釋。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和不懂的概念,立刻查字典、翻資料將其弄清楚,並且注釋在旁邊。這樣,既能幫助理解,又有助於記憶,同時也為下次閱讀掃清了障礙。二是批語。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感想、見解、疑問等寫在書的空白處。三是警語。對於文本中十分重要或再讀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標註上「注意」、「重要」等字樣,為今後閱讀提供幫助。

批註筆記法的作用:一是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夠提高閱讀效果;二是能夠使人從書中獲得更多的感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能夠提高分析、評價事物的能力;四是可以培養和提高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符號標記法

用各種符號在書中重要的地方做標記,以便於應用時查閱和再閱讀時注意的一種閱讀方法。其要點是:1.在重要的句子下劃橫線。2.在重要的段落旁劃豎線。3.將關鍵性的詞或短語圈出來。4.在有疑惑處劃問號。5.在有感悟的地方劃感嘆號,馬克思讀書就喜歡採用這一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於應用時查找,有利於對重點內容的記憶,便於利用很少的時間對重點內容的再閱讀。

三)強記閱讀法

這是一種側重記憶的閱讀方法。其要點是:1.讀完文章後,立即回憶一遍主要內容,力求記住。2.重複閱讀同一文本時,每次間隔的時間應儘可能地長一些。3.記憶應儘可能準確。如果內容不太多,要儘力一次記住;如果內容較多,可以採取分段記憶法。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能夠迅速地增加知識積累,有利於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四)咬碎骨頭法

咬碎骨頭法就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反覆地琢磨、咀嚼,直到爛熟於心。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好處,就一遍又一遍地讀。他說:「這篇論文一共二十多面,我反反覆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印。這樣的反覆學習對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有利於對文章內容的消化和吸收,縮短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

五)探究閱讀法

書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過文字的解讀就能獲得的,而必須通過深入而細緻地鑽研與思考。探究式閱讀的特點就是將思維的觸覺深入到文字的背後,對其所承載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數學家華羅庚在《學·思·鍥而不捨》中說道:「應該怎樣學會讀書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的時候,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還要看到書背後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得出這個結論的。

採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能夠使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於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閱讀不僅要有正確的方法,還需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更要有對書籍的判斷與識別能力。閱讀好書,不僅能使人長智慧、長才幹、長精神、長思想,使人品嘗到人生的樂趣,感受到求知的快樂,而且能夠使人走向輝煌。



題目是「如何高效的閱讀書籍」,內容確實「如何進行深度閱讀」。不僅驢唇不對馬嘴,而且內容冗長乏味,細想你長篇大論的侃侃而談,又有幾個人去認真看?明明幾句話就可以概括的!



推薦閱讀:

拆解 《3G資本帝國》第二章
一冊傳家寶,尋回久違的年味
為什麼人要多讀書?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一章
有了詩,我們才可生活在別處

TAG:學習 | 閱讀 | 書籍 | 書籍推薦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