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劉邦?

劉邦出身農家,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終於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漢戰爭中,他再展雄風,擊敗項羽,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此後,他完善了政治體制。削奪了異性諸侯的權利,加強了中央集權。劉邦的這一切成就與他的善於用人是分不開的。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社會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用人是一門大學問,今天我們研究劉邦的用人之術,就是為了從中得到一些啟迪,下面我就來談談劉邦的用人之術。慧眼識人、明察秋毫劉邦對人才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楚漢戰爭後,劉邦向大臣解釋自己勝利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對人才的長處和短處有著準確的認識:自己的優點在於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蕭何的長處在於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安定後方,調度物資。張良擅長創造性地制定戰爭策略和方針。曹參灌嬰等人驍勇善戰,但在統帥大軍,出奇制勝方面非韓信莫屬。因此劉邦整合了他們的長處,使他們各盡其才,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劉邦臨終時,呂后到病床前詢問劉邦對後事的安排。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戇,陳平可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其後的歷史真象他說的那樣,蕭何死後,由於曹參為相,呂后不敢輕舉妄動。在呂氏亂劉的關鍵時刻,陳平和周勃合作智奪北軍和南軍,消滅諸呂,扶漢文帝即位。這說明劉邦對身邊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對周圍的人明察秋毫,他識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嘆服。仁愛大度、虛懷若谷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因此劉邦在沛縣便有了樊噲、灌嬰、周勃、夏侯嬰等志同道合的朋友。隨著交往的頻繁,劉邦有機會結識了擔任長官的蕭何、曹參等人。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當上了泗水亭亭長,他的外交圈更大,他也由此飛黃騰達。後來劉邦押送一批刑徒和民夫到驪山服勞役,行至中途釋放了所有刑徒,這表現了他的寬厚和大度,被人稱為長者。因為他寬厚,楚懷王想依靠他制衡項羽,分給他一條順利的路線,使劉邦得到先入關的優勢。劉邦入關向西路過高陽時,酈食其為監,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於是酈食其歸附沛公,幫他收復陳留。劉邦入關後為了嚴明法紀,安定人心,把關中父老豪傑召集起來廢除秦二世的嚴刑酷法,與大家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爭相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劉邦的仁厚、大度、謙虛,使他周圍人才濟濟,張良、陳平、韓信等紛紛投奔。劉邦的大度在任用陳平上表現得非常突出。陳平歸附劉邦後,被破格任用,諸將不服,連周勃和灌嬰亦饞之盜嫂,貪金。劉邦經過調查後仍能對他寬容,並拜他為護軍都尉。這一切使陳平大為感動,從此死心塌地地為劉邦出謀劃策,為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當今社會,由於受利益的驅動,上下級之間往往缺乏真誠,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一些員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心情感到十分壓抑,所以一有跳槽的機會他們便溜之大吉。如果領導對下屬多些關愛少些埋怨,多些真誠少些欺騙,多些寬容少些報復就有可能將更多的員工留住。因才施用、人盡其才劉邦在用人方面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因才施用,使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當年追隨劉邦在沛縣起義的同鄉中蕭何曾當過主吏掾,有文化,德才兼備,劉邦讓他管理國政。樊噲、灌嬰、周勃驍勇善戰,劉邦任用他們為將軍,他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殺敵無數,特長得以充分發揮。但是,劉邦的這些同鄉都缺乏開拓精神和創造性的謀略。張良和陳平精於謀略,韓信精通兵法,這三人都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所以他們得到了重用。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三人。張良和陳平都精於謀略,他們卻各有所長。張良沉著、穩重,戰略思想正確,善於制定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恰當的戰略方針,劉邦的每次重大決策和重大勝利幾乎都少不了張良的主意。劉邦對張良的意見言聽計從,在一系列關鍵環結上抓住了時機。劉邦西入咸陽滅秦很大程度上在於張良的一系列計謀;鴻門宴上多虧張良才使劉邦脫險;劉邦被排擠出關中時採取了張良之策,經營巴蜀,積蓄力量,建立根據地再進行決戰;劉邦入蜀,張良建議火燒棧道,打消了項羽的疑心;劉邦彭城兵敗,張良建議東結彭越,南連英布,讓韓信向北發展,即正面防禦,兩翼牽制,敵後騷擾,進行持久防禦,不同項羽決戰的戰略;劉邦兵困滎陽,依酈食其計準備分封六國,張良以其遠見卓識力勸劉邦,使劉邦避免了一個大錯誤;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鴻溝協議簽訂後劉邦準備撤回關中,張良和陳平極力勸阻,制定了戰略進攻的計劃,垓下之戰擊敗了項羽;擊敗項羽後劉邦封賞功臣,一些功臣因沒得到封賞而欲造反,劉邦依張良計封賞其最厭恨之人雍齒,穩住了人心。陳平在穩重上和總體戰略謀划上不如張良,但他在機智靈活,急中生智,使用詭計方面比張良高出一疇。他反映快,越是危機時刻越能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劉邦看準了這一點,所以一直把陳平留在身邊並大膽任用,以防突發性危機。劉邦在滎陽被困,白登山被圍時,連張良也沒有了主意,多虧了陳平的詭計劉邦才保全了性命。當韓信要求做齊王時,劉邦大罵,話說了一半,被反應機敏的陳平踩了一下腳,張良對劉邦耳語了幾句,劉邦急忙改口,如果劉邦後半句話說出來拒絕了韓信的要求,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外,劉邦依陳平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依陳平計生擒了韓信。劉邦死後,陳平又同周勃消滅諸呂,保住了劉家的江山。韓信用兵如神,是難得的統帥之才,被稱為「兵家之仙」。但他卻不被項羽重用,為了施展抱負,他投奔了劉邦,劉邦仍然沒有重用他。蕭何月下追韓信使劉邦開始相信了他的才能,於是劉邦和韓信認真地談論天下大計,韓信精闢深入地為他剖析了楚漢形勢,劉邦大開眼界,他認定韓信就是自己軍中所缺乏的統帥之才,所以完全接受了蕭何的建議,做出了令軍中諸將軍目瞪口呆的決定——拜韓信為大將軍,全權指揮大軍。

此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後,又渡河奇襲安邑,佔領魏國全境,俘獲魏王豹。接著,韓信平定了代國,公元前204年,他率領不足萬人的隊伍在井陘背水一戰,巧出奇兵打敗趙國20萬大軍。打敗趙國後,他又迫使燕王獻地投降。公元前203年,韓信伐齊,攻下齊都臨淄,趕走齊王田廣,用誘敵深入之計,水淹楚將龍且率領的20萬援兵。公元前202年,韓信設下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重重包圍,最後逼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用人不拘一格,以才能為標準,不以自己的好惡為轉移。他曾對儒生非常反感,「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取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曰:「必聚徒合義之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座,謝之。劉邦乃聽其言,依其計攻下陳留。陸賈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高帝不澤而有慚色。」劉邦接受了陸賈的規勸,明白了要保住手中的權力,必須行仁義,法先聖,文武並用。應劉邦之命,陸賈寫成12篇,起名《新語》,《新語》將儒法道三家思想揉合在一起,為新興地主階級創造出一套完整的理論,主張簡樸廉潔,用人唯賢。劉邦不希望秦朝的悲劇重演,完全接受了陸賈的思想,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漢初經濟很快恢復起來。劉邦還讓儒生叔孫通制定了朝儀。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新的朝儀有利於在意識形態領域形成一套完整的規則,以維護皇帝權威,加強中央集權。後來劉邦接受了儒生婁敬的建議,建都長安。劉邦62歲時不顧年邁和病魔,親赴孔子故居曲阜祭祀孔子。劉邦從討厭儒生到重用儒生,說明了他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根據時局的變化調整對人才的看法和使用。馭人有術、防患未然劉邦能夠成就帝王之業,保住勝利的果實,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他高超的馭人之術和防人之術。楚漢戰爭時,劉邦的主要任務是同項羽爭天下,所以他對部下的控制主要靠感情的投入和適當的政治駕馭。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戒齋三日築拜將台,儀式非常隆重,令韓信感激不盡。韓信在攻下齊地之後,蒯通勸韓信謀反自立。韓信猶豫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逐謝蒯通。這說明劉邦的感情投入起了作用。另外,劉邦還利用政治手段駕馭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但統帥漢軍的主帥權卻絲毫不讓。在長達四年的戰爭中,劉邦把大本營放在關中地區,在主戰場(彭城戰役、成皋戰役、垓下戰役)作戰,卻讓韓信在支戰場(三秦戰役、安邑戰役、井陘戰役)作戰。韓信的戰役打得很漂亮,但畢竟是支戰場的局部勝利,對主戰場起配合作用,不會功高震主。儘管如此,劉邦還是不放心,幾次限制或削奪韓信的兵權。



推薦閱讀:

宋慶齡與宋美齡為何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特色愛族主義
清末首富,當了冤大頭還要當背鍋俠。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冷落秦瓊尉遲敬德,重用李靖、李勣?
玄武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不殺魏徵?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