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批評家約翰·伯格去世,約翰·伯格是誰,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2017年1月2日,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布克獎獲得者約翰·伯格在巴黎郊區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他的書曾經改變了一代人感知藝術的方式。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3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戚夜白

,白日夢,最養眼

我是略帶遺憾和激動來看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遺憾的是這位藝術家享年90在巴黎郊區的房子里安然去世了。而激動的是,大概是因為偶然發現,才會急忙的去尋找,觀看他對於美,對藝術的鑒賞,我發現自己爆炸了...
查看全部

我是略帶遺憾和激動來看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遺憾的是這位藝術家享年90在巴黎郊區的房子里安然去世了。而激動的是,大概是因為偶然發現,才會急忙的去尋找,觀看他對於美,對藝術的鑒賞,我發現自己爆炸了一顆對藝術欣賞的巨大星球。

請容許一個藝術生有以下多愁善感,又充滿激動的言辭,我只是想用自己方式來介紹這位剛被我種草的藝術家。

【我所知的約翰·伯格的藝術人生】

這位藝術家的人生履歷,我的目光關注在兩點上,一點是前半段的藝術學習經歷,即倫敦中央藝術學院(CentralSchoolofArt)和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SchoolofArt)。這是世界兩所頂級的藝術大學,從這裡出來的名人和藝術家無法用言語形容。

如果說畫家的伯格是一名充滿著憂鬱,幻想的藝術者。那麼作為藝術評論家的伯格就是用言語去刺激你對美的認識,用文字演繹美的最原始的狀態。

1985年伯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我們時代的畫家》(APainterofOurTime)一個充滿著政治黑暗,和雜糅著常人無法想像的世界,即殘酷又引人著迷。一個作家會用文字來創造和揭露於現實矛盾,又處處體現現實的世界。伯格是,但在我看來又不是。

1972年,他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從此這部經典的藝術批評之作以其獨特的姿態,閃耀在藝術的山頂被普通人所樂道,被藝術界所驚嘆。

之後的種種印記,圍繞著這位藝術家的是:寫作,批判,和藝術。他的作品中人物剖析最具盛名的是《畢加索的成敗》(TheSuccessandFailureofPicasso,1965),哈姆雷特或許有成千上萬個,然而伯格帶來的卻是獨具其藝術特性的一種。就像卡納迪所評價的那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顯現它的價值,一部沉思、雄辯、批判性的傳記,顛覆性和悲憫心兼具。

敏銳的洞察和一顆悲憫之心,是作為一個藝術者和作家最不可缺少的東西。而伯格批判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於魯迅劃開心臟蓬勃的血液流動般的激憤,而是一種充滿著蒼遠的古寺鐘聲的響起,你在感受的不是血,而是落葉般的寧靜和脈絡之間的臻萃。

【我所感的約翰·伯格的藝術】

請不要把藝術想的那麼遙遠,你所曾經幻想過的每個瞬間,每一種希冀它都可以成為一種表達,這種表達在我認為即是藝術。文學藝術,行為藝術,生活藝術,"藝術"是一種依附,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的個體存在。

IpaintobjectsasIthinkthem,notasIseethem.

——PabloPicasso(我畫什麼東西是在我思考它們的時候,而不是在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巴勃羅·畢加索)

這句充滿著"道"的語句,是畢加索的感受,用於伯格的藝術中在我認為恰如其分。道有無為,藝術可無為,表達卻需要有所為,有所時代之為。

伯格在《觀看之道》中的批判,所帶來的是濃郁的帶有時代意為的一種展示。不同的是,曾經西方的藝術家們更喜歡用畫筆,文字來描繪所處的時代,《日出·印象》《霧都孤兒》是其中的典範。而伯格把經典進行剪開,放置,組合,完成了一種由繁至簡,由簡及精的過程,這也是《觀看之道》之所以被時代所推崇的原因。它揭露了一個時代所帶來的美的鑒賞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又通過不同個性的出現,背景的融合,演繹出了時代最深層的所需,即美的所需。

從"女性作為被觀看的對象"的階級時代到充斥著沒有廣告就無法存活的商業社會。這其間都有不同的矛盾人物中的反應心理,男人作為主導的背景下,觀看女人,像是鑒賞著一件物品或展出,或是自豪。商業社會之下的群體,廣告是一種美的表達式,而它更加廣泛,肆無忌憚力求新奇,展示著科技的魅力。

我有些詞窮之感了,我喜歡把藝術當做那麼的樸實無華,那麼的平易近人。但其實依舊有一部分,是無法描述,無法傳遞的一種感知,就像愛情一樣,凝聚著不同於原始衝動的荷爾蒙,複雜的情感的多樣的窒息的。藝術可以是表達出來的文字,影像,畫作,可以是現實的一種實質,然而在頭腦描繪起來的,如同畢加索形容的那樣,腦中的思考是核心,佔據了我們僅僅只能用肉眼觀察到的一些東西。

肉眼的現實是一部分,就像繪畫,攝影中所既定的"規則"一樣,理性而又僵硬無力。伯格於是在其中又詮釋到一點,打開了一種新的認知,他把規則通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打破,在深入這種被打破"規則"的內部,向普通人展示美擁有的獨特性和普遍性。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給予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一個致敬。他做的已經夠多了,至少在有限的生命里,為未來的藝術創造了無限的能。



我是略帶遺憾和激動來看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遺憾的是這位藝術家享年90在巴黎郊區的房子里安然去世了。而激動的是,大概是因為偶然發現,才會急忙的去尋找,觀看他對於美,對藝術的鑒賞,我發現自己爆炸了一顆對藝術欣賞的巨大星球。

請容許一個藝術生有以下多愁善感,又充滿激動的言辭,我只是想用自己方式來介紹這位剛被我種草的藝術家。

【我所知的約翰·伯格的藝術人生】

這位藝術家的人生履歷,我的目光關注在兩點上,一點是前半段的藝術學習經歷,即倫敦中央藝術學院(CentralSchoolofArt)和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SchoolofArt)。這是世界兩所頂級的藝術大學,從這裡出來的名人和藝術家無法用言語形容。

如果說畫家的伯格是一名充滿著憂鬱,幻想的藝術者。那麼作為藝術評論家的伯格就是用言語去刺激你對美的認識,用文字演繹美的最原始的狀態。

1985年伯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我們時代的畫家》(APainterofOurTime)一個充滿著政治黑暗,和雜糅著常人無法想像的世界,即殘酷又引人著迷。一個作家會用文字來創造和揭露於現實矛盾,又處處體現現實的世界。伯格是,但在我看來又不是。

1972年,他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從此這部經典的藝術批評之作以其獨特的姿態,閃耀在藝術的山頂被普通人所樂道,被藝術界所驚嘆。

之後的種種印記,圍繞著這位藝術家的是:寫作,批判,和藝術。他的作品中人物剖析最具盛名的是《畢加索的成敗》(TheSuccessandFailureofPicasso,1965),哈姆雷特或許有成千上萬個,然而伯格帶來的卻是獨具其藝術特性的一種。就像卡納迪所評價的那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顯現它的價值,一部沉思、雄辯、批判性的傳記,顛覆性和悲憫心兼具。

敏銳的洞察和一顆悲憫之心,是作為一個藝術者和作家最不可缺少的東西。而伯格批判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於魯迅劃開心臟蓬勃的血液流動般的激憤,而是一種充滿著蒼遠的古寺鐘聲的響起,你在感受的不是血,而是落葉般的寧靜和脈絡之間的臻萃。

【我所感的約翰·伯格的藝術】

請不要把藝術想的那麼遙遠,你所曾經幻想過的每個瞬間,每一種希冀它都可以成為一種表達,這種表達在我認為即是藝術。文學藝術,行為藝術,生活藝術,"藝術"是一種依附,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的個體存在。

IpaintobjectsasIthinkthem,notasIseethem.

——PabloPicasso(我畫什麼東西是在我思考它們的時候,而不是在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巴勃羅·畢加索)

這句充滿著"道"的語句,是畢加索的感受,用於伯格的藝術中在我認為恰如其分。道有無為,藝術可無為,表達卻需要有所為,有所時代之為。

伯格在《觀看之道》中的批判,所帶來的是濃郁的帶有時代意為的一種展示。不同的是,曾經西方的藝術家們更喜歡用畫筆,文字來描繪所處的時代,《日出·印象》《霧都孤兒》是其中的典範。而伯格把經典進行剪開,放置,組合,完成了一種由繁至簡,由簡及精的過程,這也是《觀看之道》之所以被時代所推崇的原因。它揭露了一個時代所帶來的美的鑒賞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又通過不同個性的出現,背景的融合,演繹出了時代最深層的所需,即美的所需。

從"女性作為被觀看的對象"的階級時代到充斥著沒有廣告就無法存活的商業社會。這其間都有不同的矛盾人物中的反應心理,男人作為主導的背景下,觀看女人,像是鑒賞著一件物品或展出,或是自豪。商業社會之下的群體,廣告是一種美的表達式,而它更加廣泛,肆無忌憚力求新奇,展示著科技的魅力。

我有些詞窮之感了,我喜歡把藝術當做那麼的樸實無華,那麼的平易近人。但其實依舊有一部分,是無法描述,無法傳遞的一種感知,就像愛情一樣,凝聚著不同於原始衝動的荷爾蒙,複雜的情感的多樣的窒息的。藝術可以是表達出來的文字,影像,畫作,可以是現實的一種實質,然而在頭腦描繪起來的,如同畢加索形容的那樣,腦中的思考是核心,佔據了我們僅僅只能用肉眼觀察到的一些東西。

肉眼的現實是一部分,就像繪畫,攝影中所既定的"規則"一樣,理性而又僵硬無力。伯格於是在其中又詮釋到一點,打開了一種新的認知,他把規則通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打破,在深入這種被打破"規則"的內部,向普通人展示美擁有的獨特性和普遍性。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給予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一個致敬。他做的已經夠多了,至少在有限的生命里,為未來的藝術創造了無限的能。



據英國《衛報》消息,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1月2日在法國去世,享年90歲。其作品涉及藝術批評、小說、隨筆等,包括《觀看之道》、《看》、《我們在此相遇》等多部著作。

約翰·伯格192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44 至1946年在英國軍隊服役。退役後入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School of Art)和倫敦中央藝術學院(Central School of Art)學習。

1940年代後期,伯格以畫家身份開始其個人生涯,曾舉辦多個展覽。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繪畫為業。在此期間,他開始為倫敦著名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

其實,約翰·伯格不僅是個批評家,也是小說家。1958年,伯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我們時代的畫家》(A Painter of Our Time),講述一個匈牙利流亡畫家的故事。

此外,他回憶性質的小說《我們在此相遇》,名篇G.(1972)獲英國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而他也被譽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

作為一名高齡文字工作者,伯格晚年絲毫沒有放慢思考與寫作的速度,依然筆耕不輟,伏案寫作。比起「藝術評論人」的頭號,伯格更願意稱自己為一個「講故事的人」。他的書籍有不少已經在中國出版,比如《觀看之道》、《我們在此相遇》、《約定》、《講故事的人》等。


約翰·伯格(JohnBerger),當代英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作家,畫家。他眾多作品中最著名的當數小說G.和一本藝術批評小冊子WaysofSeeing。前者獲得1972年的布克獎;後者已成藝術批評經典。

有人尊崇並熱愛約翰·伯格的作品。他為世間真正重要之事寫作,而非隨興所至。在當代英語作家中,有人奉他為翹楚;自勞倫斯以來,再無人像伯格這般關注感覺世界,並賦之以良心的緊迫性。論詩意,他或許稍遜勞倫斯;但他更機敏、更關注公共價值,風度氣節亦勝一籌。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與思想者。

最近20年間,伯格一直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個法國小村莊中。瀕臨消亡的傳統山區生活方式令他著迷,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我也喜歡村莊,喜歡那種青山綠水,加小平房,加院子的那種,給人一種舒服,放鬆的感覺。感覺時間都是慢的,在城市裡,感覺時間過得好快。



推薦閱讀:

這款《COD二戰》里的「國民突擊步槍」,見證了納粹最後的瘋狂
順治為什麼出家?
《女不強大天不容》有哪些看點?
494.讀歷史15~勤王
暴君第三季大結局是什麼?

TAG:文學 | 電影 | 歷史 | 藝術 | 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