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有明星起起落落,為什麼周杰倫能火18年?

在1月18日那天凌晨,不少85後和90後都沒有早早睡去。這天是台灣歌手周杰倫39歲的生日,他還在零點發布了新單曲《等你下課》。

這首歌很快 「霸屏」了微博和朋友圈。上線30秒鐘後,它在QQ音樂平台的評論數量就已上萬。在18日當天,它還同時成為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和蝦米這四大音樂平台新歌榜的第一名。周杰倫的公司杰威爾音樂在YouTube上傳了這首歌的MV,10天之後,它便刷新了華語MV在YouTube點擊量突破千萬的最快紀錄。

這樣的熱度對周杰倫來說已不陌生。

在出道的18年里,他一共發布了14張專輯,早在2003年便憑藉最早期的兩張專輯《Jay》和《范特西》,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人物,並被授予「亞洲流行樂新天王」的稱號。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大眾聽歌的方式從卡帶、CD再進階到數字音樂專輯,不變的是,周杰倫每張專輯發布時的矚目程度都不亞於《等你下課》。

「今天的周杰倫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他的走紅程度以及作品的音樂性跟文學性,讓他的影響力不局限於流行樂壇——他的音樂作品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他的歌詞成為考試題目,他背後所帶動的社會現象,讓他已滲透在80、90一代成長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索尼音樂前中國區總經理胡譯友曾這麼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這18年來華語流行樂壇發生了什麼,會發現周杰倫能持續保持這樣的熱度並不容易。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生的人心中,他們的歌神歌后可能是1990年代初期的「四大天王」,以及天后王菲、林憶蓮等。他們表述直白的情歌引領了當時的主流,也是現在人們去KTV必點的懷舊歌曲。

而自從社交網路崛起,選秀和流量造星時代來臨後,歌壇就進入了快速、情緒化且善於遺忘的時代。從此,明星想要博得關注愈發艱難,流量和粉絲經濟成了所有明星衡量熱度的重要指標,一批20歲上下的「小鮮肉」的上升軌跡因此被加速。

周杰倫,以及和他同時期的林俊傑、王力宏、張韶涵等,成了一代既非經典天王天后、也非流量明星的歌手。他們不乏廣為傳唱的爆款歌曲,卻鮮有人在邁過職業生涯巔峰期後,還依舊能和「小鮮肉」「小花」PK人氣——這讓周杰倫的常青顯得更為難得。

如果將周杰倫看成是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個產品,那這個產品無疑是特別的。即使產出作品的數量在下降,即使如今有無數歌星和歌曲爆紅又黯然失色,他依舊還有自己很大一塊的「自留地」。

我們因此採訪了樂評人鄧柯、MTA天漠音樂節創始人李宏傑、QQ音樂,以及周杰倫在不同時代的粉絲,想看看這塊2000年後流行歌壇「金字招牌」背後的秘密。

  • 粉絲眼中的周杰倫

① 「剛開始覺得很醜,後面越看越喜歡。」

讀初二時,高揚通過電視台的流行音樂風雲榜偶然聽到《爸,我回來了》。當時正值她叛逆、不想隨大流的年紀,周杰倫「不一樣的風格」,在情歌泛濫年代給予她一種新鮮感。「謝霆鋒他們的歌,我覺得就那樣吧,沒有特色」,再後來她翻出周杰倫其他的歌聽,覺得「時間越長,即便不是主打歌也會越來越喜歡」。

被歌曲吸引後,高揚才從電視上的MV中看到了周杰倫的長相。基於當時的主流審美,公認只有謝霆鋒、陳冠希那樣的明星才屬於長得帥的類型。對比之下,她對周杰倫的第一印象是「長得很醜,這樣的人竟然也能唱歌」。

但這種態度很快隨著粉絲濾鏡而扭轉。「後面越看越喜歡,這樣的長相能火,是有才華墊著了」。如今高揚已經29歲,初聽周杰倫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但她房間里還貼著一張超大的周杰倫海報。

青春時期的女生難免會因為「看臉」喜歡過帥氣男星,高揚也不例外。她喜歡過一兩部日劇里帥到讓自己「酥起來」 的男主角,但她總結這種喜歡「全部是一時衝動,過後就沒了」,對周杰倫的喜歡卻是「一種很日常的存在,像家人一樣,融化在生活里」。

周杰倫的流行期,剛好也貫穿了85後和90後歌迷的學生時代,這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記。不少歌迷會和高揚一樣,在寫作業時,復讀機里播放的是周杰倫的歌曲,筆記本上抄有他的歌詞,在校園宿舍和舍友一首接一首地唱他的歌。

高揚還記得在2003年7月31號她買到《葉惠美》時的喜悅心情。當時專輯下午4點發售,她一放學就迫不及待衝到步行街的專營店裡挨個問詢,最後走到一個很遠的圖書城,才在架子上買到最後一盒卡帶。

② 「周杰倫像一座圖書館。」

一般男歌手的粉絲都是以女性居多,但在QQ音樂提供的《等你下課》播放量數據統計中,他的男女粉絲的比例為51:49,相當均衡。29歲的高中樂理教師陳飛龍就是在初二時「因為快歌而瘋狂迷戀周杰倫」的男粉絲之一。

打開陳飛龍音樂新世界大門的鑰匙是 「連詞都聽不清」的《斷了的弦》,卻讓他意識到「原來音樂不僅可以用來寫情歌,還能這樣說唱」。

隨著樂理知識的積累,陳飛龍看待周杰倫的視角逐漸開闊起來。拿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來舉例,他認為周杰倫雖然不是這一概念的原創者,卻將它做成了像產品一樣的歌曲,並發揮了最大的商業價值,這也激發了之後更多的歌手展開類似的創作。陳飛龍甚至將周杰倫比作蘋果,後者並非觸屏手機的締造者,卻開啟了觸屏手機時代。

如今作為樂理老師的陳龍飛在課堂上時常向00後的學生們推薦周杰倫。他會用學生們比較熟悉的歌手做比喻,「薛之謙、汪峰、李榮浩他們就像一本書,歌曲風格雖然會有一些轉變,但不是很明顯,而周杰倫就像一座圖書館,什麼樣類型的歌曲都能嘗試,並且做得很精。」

③ 「爸媽很古板,但也會聽周杰倫。」

聽周杰倫的第一首歌時,95後的孫鳳稚才讀小學一年級。既聽不懂歌詞的寓意、也沒有經歷過情歌時代的她,喜歡上周杰倫僅僅是「覺得他的歌挺有旋律」。她回憶起7歲時,當地電視台有專門的音樂點播頻道。印象里,「每次一打開電視絕對是周杰倫,沒完沒了地放《龍捲風》,慢慢就喜歡上了」。

如果明星想要維持粉絲黏性並獲得商業價值,通常做法是精準定位群體,並按照他們的口味喜好來推出作品或者包裝自己。但周杰倫似乎沒有刻意這樣做,各個年紀的聽眾都能從周杰倫那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歌曲,年齡跨度甚至能到20歲以上。

在孫鳳稚眼裡,她70後的父母「比較古板,始終認為周杰倫的歌聽不懂」。但她有次卻意外發現爸爸的車裡下載了《發如雪》,而媽媽愛聽《蒲公英的約定》。在這之前,孫鳳稚並沒有和他們提過周杰倫。

「在媽媽的強烈要求下」,孫鳳稚還和她一起去看了周杰倫的一場演唱會。那時她剛念初三,孫鳳稚在演唱會上喊破喉嚨,但她的媽媽不會唱,就全程拿著手機在一旁拍照。

  • 那些天馬行空的「Jay之作」

在金字招牌研究室的採訪過程中,無論是粉絲還是樂評人鄧柯,都用 「天馬行空」來形容周杰倫的歌曲。這指的是他用編曲和歌詞在音樂中構建了一個想像的世界。

要知道在2000年周杰倫發行第一張專輯之前,華語流行樂壇大行其道的還是情歌。而像《威廉古堡》那樣,用「伯爵」「古堡」「占卜」構建出歐洲哥特式畫面的歌曲,就像是為歌迷和樂壇打開了另一扇門。

「流行音樂的主力消費群體是年輕人。原來70後聽的大部分流行歌曲是情歌,但80後從小看漫畫、動漫,對更具想像力的題材有共鳴和需求。這從同期爆發的網路玄幻小說、各種傳奇類遊戲就能看出。」樂評人鄧柯說道。

在從那至今的18年里,周杰倫高關注度的基礎,也就是他所擁有的一眾高質量的作品。

不少人都從周杰倫的歌里感受到強烈的「畫面感」——無論是《印第安老斑鳩》《上海一九四三》還是《紅塵客棧》,詞曲都很容易將人帶入美國大峽谷、上海老弄堂、江湖武俠客棧這些背景設定中,去經歷一個特定的故事。鄧柯認為,這種「畫風感」正是使周杰倫區別於其他歌手的地方。

這種「畫風感」的實現還依靠了多元的音樂元素。「《忍者》用的是日本的都節調式,還用了日本特色樂器三味線,中間有日語的短念白;《威廉古堡》用的是歐洲的管風琴;《花海》融入了沖繩民歌《島唄》。」鄧柯解釋道。在周杰倫之前,華語樂壇的聽眾在流行音樂層面還很少聽到這些融合了全球各地音樂元素的大膽嘗試。

某種程度上,周杰倫就像一個音樂領域的實驗者,嘗試過流行、嘻哈、電音、爵士甚至是鄉村音樂,幾乎在每張專輯中都有編曲上的創新,而中國風則是周杰倫創作中最亮眼的部分。

中國風系列的成功是基於周杰倫高超的旋律寫作和編曲能力。鄧柯常常能在周杰倫的歌中感受到曲折精巧的旋律設計、雜糅多種元素的編曲,而陳飛龍則聽出了新穎的和弦變化,「他是旋律和節奏的天才。」陳飛龍說道。

「當時整個華人樂壇一直在探索怎麼把中國傳統元素跟流行音樂結合,屠洪剛、李玉剛、王力宏、林俊傑等都有優秀的中國風作品。但只有周杰倫在這個類型上有持續穩定的產出,十幾年來每張專輯裡至少有一首中國風作品,而且形式很豐富——有靜有動,還有對唱,像《千里之外》。」鄧柯說道。

在華語流行樂壇工業化的傳統造星模式里,非創作型歌手往往會有專門的詞曲團隊為其量身定製歌曲,這些歌曲會在一段時間內廣為傳唱。但在鄧柯和陳飛龍看來,專人團隊為非創作型歌手提供的作品,首要目的是迎合當下市場需求,它們也因此容易在聽眾口味發生變化或者聽膩了過後便無人問津。

相比而言,周杰倫全權自主創作的做法,則讓他的作品有了更多「可持續性」。他自始至終向歌里輸出著有一些超前、卻不會太超前的創新。這使他很快形成了個人品牌,也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使現在再回過頭去聽他最初的代表作《愛在西元前》《印第安老斑鳩》,也鮮有人會覺得過時。

不過,儘管周杰倫依舊保持著「高產」,他創作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現在的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歌迷也在長大,」陳飛龍說,「如果還是推出十年前那樣的歌曲,就不符合新的市場,所以像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這批同時期的創作歌手目前都處於這種兩難的境地。」

  • 「周杰倫」的個人品牌又有怎樣的好運營

好作品是流行的基礎,但即便是天王也會有低谷期。因此,良好的藝人運營是保持歌手常青的重要因素——一次好的跨界合作能夠放大藝人的品牌價值,一次適時的節目露出則可能把藝人從「過氣」邊緣重新拉回大眾視野。

我們也能從周杰倫的發展路徑中看到這樣的品牌運營軌跡。2003年,電影《尋找周杰倫》上線,故事以周杰倫的歌曲為重要線索; 2005年,周杰倫成為了當時熱門動漫IP《頭文字D》的電影主演、創作了片尾曲《一路向北》。

「通過和這些更主流的、影響力更大的藝術形式去合作,其音樂價值、個人影響力得到幾何倍數的放大,商業價值也進一步提升。」 在音樂領域從業20年、有過演出策劃與唱片製作經驗的MTA天漠音樂節創始人李宏傑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

在李宏傑看來,音樂與電影的結合非常常見,雙方的參與者也往往互相成就。2014年時,朴樹為韓寒電影《後會無期》寫了一首《平凡之路》,可以說就是為其11年沉寂後的回歸打了一場最好的品牌戰役。

如果我們回顧周杰倫的事業路徑,就能看到他的身份從初期一個單純的創作歌手,逐漸拓寬到MV導演、演員、電影導演——某種程度上,周杰倫被粉絲所青睞的「才華」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被一次次證明。

細心的人可能也能察覺出周杰倫在定位、人設上的變化。

回到1998年,當吳宗憲的阿爾發音樂簽下周杰倫時,最早為他做的企劃定位是創作型歌手——早在頭兩張專輯發布時,周杰倫就在台灣金曲獎拿下了最佳專輯、最佳製作人、最佳編曲等創作類獎項,初步奠定了「有才華的藝人」這一形象。

根據李宏傑的分析,從第三張專輯起,周杰倫的經紀公司就開始將他的定位向「偶像型歌手」靠攏。 「唱片公司會去看市場的反應——當樂迷從喜歡他的歌,進而到關心這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去研究這個藝人喜歡什麼、愛吃什麼,而經紀公司也要有對應的內容輸出,這是港台造星非常成熟的一套體系。」李宏傑說道。

QQ音樂產品和運營負責人胡琛認為,「周杰倫本人也對變化的市場潮流保持著開放的態度,關注與粉絲之間的互動,保持了年輕、親切的感覺」。「小公舉」「好爸爸」都曾是由粉絲髮出的人設,經由周杰倫團隊發現、引導而發酵。而1月初,周杰倫被抓拍到半夜提著奶茶、體形走樣的照片,他又立刻在Instagram賬號上回應,調侃自己「不看鏡頭比較瘦,但奶茶還是會喝」。

此外,周杰倫18年的常青可能還有部分要歸功於他的團隊頗有節制的藝人品牌價值管理。「即使在影響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也沒有玩命商演。」李宏傑說道。不在短期內過度消耗品牌價值,是更有遠見的做法。

不過在2010年之後,周杰倫開演唱會的次數開始翻倍,品牌價值逐步兌現。「現在頻繁看演唱會都是十幾年前的歌迷,長大後為他的音樂買單。等到這批歌迷繼續成長後,他的演唱會也許就不如以前火爆了。」陳飛龍說。

從2010年開始,儘管依舊高產,但周杰倫沒有再保持從前每年一張專輯的創作速度。然而,他用另外的方式維持了關注度。

2014年後,周杰倫更頻繁地出現在內地綜藝節目上。2015年的《中國好聲音》又將當年沒有專輯發布的周杰倫再次帶到話題焦點。「其實一旦決定去上真人秀,就說明至少從音樂上說,職業生涯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了。」李宏傑說道。上綜藝節目是維持藝人熱度的常用方式。

當一切都在講究流量至上,而信息傳播的發達又讓眾口不再難調之後,樂壇的「巨星時代」勢必會過去——人們可以輕易地喜歡上獨立音樂、古典音樂、嘻哈或者重金屬。但就像任何一個商業領域的好產品總會有市場和經久不衰的口碑一樣,樂壇好作品的創造者終究還會有一席之地。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李宏傑說道。「對於一個唱作人,能不能走紅或常青,80%看音樂,營銷的影響最多不超過20%。」

所有活躍在市場上的歌手都面臨著有一天將會過氣的風險。幸運的是,對於依靠歌曲創作而走紅的明星,這樣的瓶頸往往不會來得太早。

(作者 | 劉娉婷 黃語晴 視覺設計 | 車玲玲)

推薦閱讀:

早期音樂新銳權威唱片公司Ricercar
《美國恐怖故事》第六季第十集都在講些什麼?
推薦三首周杰倫的歌?
貝斯——被遺忘的樂隊靈魂

TAG:周杰倫人物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