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為什麼需要「人設」?
今天,我想來談談明星的「人設」問題。
算起來,「明星人設」應該是從2010年開始流行的,不過近幾年來,「人設崩塌」可是愈演愈烈了。
「優質小鮮肉」柯震東吸毒被捕,「好男人」文章、陳赫相繼陷入出軌醜聞,「好演員」薛之謙要錘得錘,再者,因「中國有嘻哈」迅速躥紅的PGOne也已遭全面封殺。
這些個集中了高度資源的「明星人設」分分鐘就「糊穿了地板」。感受到巨大落差的粉絲們也不買賬,即刻就粉轉黑了,而投入了大量金錢的品牌商們也是時常被嚇個措手不及。
可見,「人設」這東西就像地基不穩的大廈,靠不住啊。
那究竟什麼是人設?明星為什麼需要人設?而人設又為什麼靠不住呢?
「人設」緣起
其實「人設」這個概念,源起於日本動漫業的「人物設定」,目的就是吸引特定的人群。那我們又怎麼定義明星呢?媒體人張答應指出,明星就是娛樂工業迎合市場生產出來的「產品」,他們依託於媒介,從來都是無法脫離電影、電視劇、視頻等媒介而獨立存在的。而提到「造星」就不得不提韓國娛樂產業的工業化操作了。在韓國,明星的打造就如流水線生產一般,一個詞——「高效」。
他們在打造偶像的時候就瞄準了特定的人群,然後在明星產品身上不斷強化吸引這些人群的特質,最後將這些偶像以組團的形式打包出道。因此,「明星人設」是具有「垂直化」思維的,瞄準的就是一個狹窄的領域。
也因此,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也是越來越難看到像舊時代那樣的「全民偶像」了。
因為從前內容的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觀眾只能被動地接收明星發布的內容,電視台放什麼,我們就看什麼。到點了,就搬個小板凳在電視機前守著。
然而時過境遷,這種權力模式已經發生了逆轉。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升級,粉絲擁有了更多的信息接收渠道,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的開通,偶像與粉絲之間可以產生直接的溝通和聯繫。
相比過去只能通過電視、報紙來了解明星的動態,如今的粉絲可以直接在愛豆的微博下發表評論,甚至,還擁有對明星的選擇權。
還記得2005年神話般存在的《超級女聲》嗎?當年選秀出來的李宇春、張靚穎等人至今仍活躍在熒幕,熱力不減,而最重要的是,粉絲可以自己選擇由誰來當明星,他們可以讓一個素人迅速爆紅,也可以讓他迅速離開。
這無疑是顛覆性的,它解構了傳統的造星模式。即使是身處最基層的觀眾,也可以通過網路享有對明星的控制權。
因此,明星和他們的團隊必須小心翼翼地討好他們的「衣食父母」,而這些「衣食父母」也早已不同往日。
與父輩節儉的一代不同的是,新一代的粉絲群體是注重自我感受和個性自我完成的一代。
我們會發現,過去的人總是與歷史的命運和民族的情感分不開,在這樣的環境很難有獨特的發展。可新一代不同,他們在個體和家庭的空間下發展,由小環境支配,更關注個人的情緒,注重感性的生活和消費,他們有滿足小眾興趣的需求,在各種亞文化中穿梭自如。
因此,粉絲對明星的消費選擇是基於個人的喜好,審美出現分化,明星是很難掌控所有人群的。
所以,明星團隊們需要「打造人設」,向精準人群發力,相比培養周期漫長的實力派偶像,這種方法似乎更省時省力。
「人設」的脆弱
明星的「人設」很快受到市場積極的反饋,出現了基數龐大的「粉絲群落」。粉絲對偶像的愛慕是執著而堅定的,從明星的造型、參演作品、宣傳營銷,甚至到婚戀樣樣都要管。看每年明星的粉絲應援會,是怎一個「壕」字了得?去年鹿晗宣布與關曉彤的戀愛關係還一度搞癱了微博。
媒體人張答應還指出,這些粉絲除了對自家愛豆堅定執著外,還表現出強烈的「排他性」。網路上「頂級流量」明星粉絲之間的對罵也是隔三差五地發生。
這些粉絲真是「當著明星的粉,操著當媽的心」。嘴裡各種「老公」、「老婆」喊著,卻沒幾個擔得上「演員」這一個稱謂。
粉絲完全依照著個人的情緒在消費明星,而明星也報以「情緒」來討好,而唯獨沒有作品。
然而,這種操作方法無疑是存在巨大隱患的,既然依託於人,那麼必然像複雜而多變的人性一樣充滿著不確定性。
明星在吸納龐大資源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反噬」平台的能力。「摳圖演戲」、「替身演戲」、「收視率造假」、「點擊率注水」等問題層出不窮,對整個市場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
然而,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明星是具有市場商品屬性的產品,他們必須服從市場規則,而市場規則又要臣服於行政規則。
久而久之,不具備內容生產能力的明星也會讓觀眾感到厭倦,甚至抵制。
在2017年,「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廣電總局等多單位對「天價片酬」、「小鮮肉當道」等問題集體發聲,並出台了相應政策。
2017年4月,在廣電總局、電影總局等官方機構組織的座談會上「圈內」集體發聲,要對「天價片酬」等問題聯合面對。
「人設」在政策監管和輿論監督下是很容易就「一擊致命」的。明星產品的資源投入也就血本無歸了。
結語
正如明星從來無法脫離電影、電視劇、視頻等媒介獨立存在,明星與內容一直都是互為支撐、互為營生的。當「人設」的腳步跑過內容,盈利的那條線慢慢也會被扯斷。而市場的反應從來都是迅速的。
近日大火的綜藝《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等作品正是為了滿足那部分已厭倦無作品「小鮮肉」應運而生的,引發對老戲骨的緬懷。
因此,明星產品開發的核心永遠都是內容為王,以內容滋養明星,而非「人設」反哺內容,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
總之,要牢記那句定義,明星是娛樂工業迎合市場生產出來的「產品」,他們依託於媒介,從來都無法脫離電影、電視劇、視頻等媒介而獨立存在。
推薦閱讀:
※為何喜歡景甜的人越來越多了?
※如何才能跟小栗旬在一起。?
※穿紫色裙子的5大女星,熱巴養眼,范冰冰楊冪美上天,唯獨她顯老
※美國對於賈斯丁比伯的態度是不是類似於中國對於某當紅男團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