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娛樂化 | 建築進化史
原創:reedstone | 圖:reedstone
轉載請在後台輸入授權
微信公眾號ID:airyart
力量的娛樂化 | 建築進化史
——讀《Architecture Excellence:500 Iconic Buildings》
▼
(I)漫遊歷史
讀建築書,顯得相當書獃子氣,立體的變成了平面,和自然的相融或相斥,色彩在光線或氣候里的變遷,燈光在建築物上的光亮黑暗轉換,那凝固的音樂和永恆的藝術也終凝固和恆定在紙張里。好在,現代攝影藝術和錄像藝術的普及,可以涉足一些建築的光影,哪怕所有的元素都被抽離,就剩下那點靜止的神韻。
初落上海時,是獨自盤桓在街頭的,很久很久,也不迷路,就這樣一條街一條街地徜徉著,為的是看那擁擠里佇立的建築物。以為自己不是受嘈雜干擾的人,總可以把建築物從流動的人群里突兀出來,領略它們的風采。如果不是在那夜深人靜的凌晨,漫步南京路,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去掉排除外界干擾的能力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排除得那樣凈。那空無一人的南京路,在夜裡呈現的別樣風韻,給了這一夜微妙的體驗,把我帶到了特殊的時光去品味外灘,淮海西路和那些我思念的建築,那深夜和凌晨交界處的上海。多年後,本來喜歡的建築因為有了立交橋的切割,整體形象的美蕩然無存,是為遺憾。
到了美國,波士頓的城市建築並不讓我怎樣感動,紐約要比波士頓豐富些。如果說感受,最深的還是教堂,尤其教堂大多是石頭結構,入了我的喜好範疇,就有了莫名的歡喜。探索波士頓更多的是尋幽探古,那許多美國歷史第一的所在,還有那離學校不遠的從歐洲移民到美國的第一顆Beach Tree。土生土長的Jeanie帶我到過很多地方,都是些不在旅遊指南上的去處,卻沉澱著很多人文和歷史。譬如,那第一棵Beach Tree的枝椏上,就曾經晃動過她的小腳丫,並把她的化學書拋到樹下,絕了學數理化的念。還有那「Little Woman」作者的故居,位於Concord的 Orchard House, 那簡樸的房子,定期都有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迷來舉行研討會,什麼都不談,所有的話語都是little woman,一種純凈的聲音攪動著空氣,還加有醉人的音樂,一份悠遠的感動。在美國,您是真的無法孤獨的,也無法落寞,總可以尋覓到您的club, 或有一群您的同類在哪個角落蠢蠢欲動。
倒是羅得島(Rhode Island)Newport的Mansions讓人流連,http://www.newportmansions.org/不單是建築群,更是那一灣海,那一道長長的海之崖,還有那參天古樹和草坪。首次拜訪,就覺得能在那裡呆些時序,感受日夜會是美妙的享受。那種想什麼什麼就來的境況,不知是應該感恩還是敬畏。妙吧?換了一份工作,系裡每年夏季的療養都在那裡,也終於可以在凌晨獨自感受自然,海洋和那些晃動著許多故事的窗戶……後來,有朋友從別的州來,或從國內來,只要時間許可,就把他們/她們往那裡帶,不管人喜歡與否。幸運的是,朋友去過的好像也從來沒有失望的,不知是禮貌還是真的被迷。反正,我自己是又歡喜了一會兒,尤其在夏季。
曾經對西方建築的石頭性和東方建築的木頭性思考過許久,試圖尋覓其中建築、民族性格、地理、文化是如何互動和相互塑造的,可回過頭看,那還是些碎片,並沒有形成一個有機體。有時不經意間,又會回去把一個珠子連上一根長長短短的線,更多的是來自夢中,因為夢到一個美麗或荒涼的建築物,又把自己帶回到建築的世界。
(II) 建築進化
生命中有多少要素是心想來的呢?別人如何體驗不知道。去年的秋冬交界處,有人降臨,又把我導向了建築,這一次,可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建築世界如何從平面成為立體了。於是,就開始讀《Architectural Excellence: 500 Iconic Buildings》by Paul Cattermole。好書也!
看到那自己曾經訪問過的建築物,總是特別親切。中國的建築物被選入此書的從最早的六和塔,故宮,長城,到現代東方明珠,金茂,鳥巢,國家歌劇院,也是從宗教,對死後的關注,王宮的權利象徵,戰爭的威脅防禦,進化到娛樂,運動和歌唱的。別的國家也大多脫不了這個人走向娛樂性的進化軌跡。雖然,這本書里建築被選有編輯人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按照Paul Cattermole的說法是,建築在某個時間點開始就遵循了一個規則,3F——Form、 Follows、Function.。那入選的標準呢?社會的鏡子?歷史的印記?傳統的沉澱?時尚的涌動?習俗的規範?信仰的變遷?技術的發展?人性的啟蒙?靈光的一閃?和藝術的啟迪?他重點介紹的50個建築和我個人喜歡的有重疊也有相離(清單備索)。自己喜歡的總側重於建築和自然環境的相契處,和諧點和是否增添了自然的靈動。譬如,「fallingwater」,http://www.wright-house.com/frank-lloyd-wright/fallingwater.html因為自己在那溪流和瀑布里嘗過那清新吧,看到她出現在此書,也真是喜悅呢!同時,在我最喜歡的清單里,色彩、獨特、水邊和神秘,也是重要的選擇媒介。一句話評論是我慣用的手法,對書,無論什麼書都喜歡給它們冠上我自己的感受,通常用一句話,記在腦里或寫在書邊(假如書是自己私有)。回溯自己作了記號的建築和那一句評語,很驚訝地發現,自己依舊入了古,現代的建築好像不很得我的寵,是我守舊?還是我的心理體驗向著頹廢處行?
看著人類的智慧凝固在建築,感動和敬畏地讀著,看輝煌壯麗的,風格獨特的,曇花一現的建築歷史畫卷,濃縮在一本513頁里,是回溯時間的洗禮,是重溫人類文化史的投影,是我體悟他的夢想並沉澱著我的敬仰。冥頑不化的我很少能被一個人攪動,倒很容易被自然,藝術震住。現在,上帝就派了這樣一個人來,不知上帝的目的是什麼,總之,是有人來震懾我的魂靈了。在他大步流星般地行進在各類建築時,我卻在書里,這不,也從這一本精緻的書本里,看到人類的進化,建築的娛樂化。看到從遠古的神殿、廟宇、城堡、紀念碑,到現代的飛機場、商業場所、賓館、博物館、體育場館、歌劇院,時間的演變是如何改變著建築物走向,人們生活和文化的選擇,興盛和衰落。更看到卓越和獨特是怎樣的希罕和珍貴,在人類智慧的結晶、想像力的凝聚和技術的發展中,懂得謙卑和珍惜。也看到了人類最鋒利的劍是資本和權利,這雙面刃所凝聚的力量指向哪裡,人類就往那個方向走,資本和權利的走嚮導引著人類發展的方向和留痕。
(III)凝聚力量
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稀里糊塗的並不知道人民是什麼,也不知道歷史是什麼,更不知道創造意味著什麼。如果建築是歷史,按照常規的說法,那麼它是人民創造的。可是,無法想像一個蝸居山嶴的山民,如何能把國家歌劇院這個概念建起。那一個山民也無法染指籌謀,構建,或享受dubai的世界第一「高塔」。唯有拆裝開來是人民的,其實也不是人民的,那礦石,那泥土來自大地,是上帝的更確切些,只有被拆散後的東西歸於人民,一堆散沙。組裝的過程是資本和權利的雙人舞,組裝好的建築或歷史也是為資本和權利服務的,與老百姓的相關性不是很大。只有人世被輪迴了不知多少回後,成為廢墟或古迹的建築才能被冠為人民的,如那綿延山脈上蜿蜒曲折的那一道牆。歷史接受與否,和人的心思並無多大的關聯,過客是作不得主的。能凝聚力量,或眾多的力量都向著一個方向,是律,如同那建築的構建。那個律是什麼?局外人難以窺探其中的奧秘,唯有身在其中的人們才能領略到其中的三味。歷史學者寫的大多是臆測和推理的成分,遠不及實踐者自己的體悟給人們的啟迪更抵人心。一門深入,熏修一生的人,問詢局外人的意見,也為的是聽一聽那稚童的音,嫩黃嫩黃,如同初春的芽。
推而廣之,歷史好像也是一種或多種力量較量的結果。不管這種力量來自何方,力量大的就站在歷史的舞台上,力量弱的就打下擂台去了。當讀《紅樓夢》的時候,對黛玉那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很是懊惱,覺得,這樣的力量對比是屬於寶釵的話語而不屬於黛玉的。黛玉是不與外界爭任何的,她要的是藏在寶玉心裡的那一脈悸動。毫無懸念,不追逐力的總也就無力了,又何嘗不是一種省心。可黛玉人在凡塵,憂慮著凡塵的心思,卻過著出塵的態勢,又怎能不淚枯心萎?看這句是出自80回後,才稍微好受些,好像80回後的話語或場景有心裡不妥帖處還是心有可原的,就像一個陌路人對你說一句不中聽或中聽的話,也不會往心裡去,不若那魂牽夢縈之人,每一個分貝的高低都動蕩著湖心。
誰說的呢?強和弱是相對的。有誰能超脫這種力量的牽引呢?無知者無畏。就是那種沒有力量的概念,也無法感知力量是什麼,從何方來,到何方去的人。懵懂間把一生託付,完全被力量所操控,倒覺得是自然了。那沒有一絲一毫對抗的幸福,人恐怕是無法達到的,倒是建築物可以。建築物被設計、被規劃、被搭建、被注視、被使用、被毀滅、被重建、被推翻、也被消磨和衰微。經過歲月的洗禮,能留下一點痕迹的,能被人憑弔的,是遊絲尚存的一份力量。一切輝煌都將回歸到原來的狀態,那一塵埃。而從來沒有輝煌過的塵埃,也是塵埃。有區別嗎?有的,在不同高度感受風的清涼,在自由態和凝固態體現塵埃的散漫和集體力量。
反觀Avatar簡直是人類最經典的反諷,揮舞著力量之劍歌頌著被主宰者的神話。謳歌的Navi,是原始的,是可以和動物相互連接的,是以自然為自己的建築和居所的。可是,即使在導演心目中的理想星球,好像權威之上,王者風範也還是最值得敬仰的。Navi是有酋長的,酋長的女孩是有特權的,動物也是有等級的,唯有征服強者的Navi才配有領導權,和愛情的選擇權,和地球上並沒有任何差異。只不過他們的星球比地球進化慢了些,好像方向依舊是遵循著地球的方向的。而能讓人們看到這樣一部眩目的電影,並非來自原始的角落,而是資本、技術、權威話語權、影視權的大鄂們的一個3D遊戲。歌頌的和實踐的是完全相反的鏡面現象。那被煙火摧毀的神靈之樹,終究被摧毀了。Navi人的勝利是Avatar的勝利,可以拍續集的勝利,和地球上無數「Navi」人被滅絕,被屠殺的歷史不相干。到底,也不能說是不相干,所有Navi人的一切都成了電影的素材,滅了的民族,死後還成為藝術的營養,源源不斷地供奉著自己的血液和肉體,要多新鮮就多新鮮。又是一個強和弱的相對?
從這點上看,建築好像還是抵不過靈性的東西,也許就因為這一點遜色,建築有了存活的契機,也讓人有了憑弔的場所,那羅馬角斗場的吶喊,依舊持續到現在。力量的強大和柔弱在此刻模糊了固有的標準,靈性的有無變得混沌。而且,大規模的毀滅總伴隨著巨大的變革,兩次世界大戰後建築群像的更新,和中國改革開放來,建築物的層出不窮都有相似的力量和更新的展示。那麼,下一個建築界進軍的方向是否要走向古巴,北韓和待喚醒的區域呢?依舊是資本和權利導航在時機適合的海洋上?
資本和權力的舞蹈是人世間最為眩目的,無數的人為了能上這一舞台或佔有此舞台而奮鬥,一代又一代。上帝總不會賦予人超過他負荷的負載。柔弱的人無法想像力量的舞蹈者怎能負荷如此的重壓,沼澤地認為在它的方位能聳立宮殿是幻想,可是,人性里那一點為擺脫被奴役、為爭取滿足、為探究奧秘、為獲得享受、為希冀榮耀的向上的牽引力從來沒有斷鏈過。於是,科學滲入宗教,破除迷信;哲學思維無解,窮究宇宙;人性向陽馳騁,驅除黑暗;身心迷醉震顫,靈性的喚醒。艱難的跋涉,成功的滿足,建築的輝煌,大地上的章回,一卷又一卷,人的或非人的力量在神秘地寫著,後來的,當時的人讀著,如同讀著大地、讀著神性、讀著建築書,讀著它,那份力可浮岳可傾湫。
摒棄一切的思維,把自己關注於建築的純粹美,是今夜的波士頓,是觀想大洋彼岸的他如何構建他的城堡、他的綠地、他的魅力,感受當下的力量!
一份致命的柔弱,襲身,任其娛樂;一曲無聲的音樂,浸心,無意凝固……
20010112
後記:
幹嗎呢?把文字寫的如此著力,彷彿和誰負氣似的。無端地發議論總是在哪裡負了氣來似的,原本,也不應該如此落了痕迹,來個力量的對比什麼的。有時,寫文字也真的能檢測自己心裡飄過的那一片雲,聚著聚著,就把白色聚成雨色了。好在,沒有壓力的奇襲,那雲也就只積成議論,下不得雨。這樣的雨雲和心緒雨絲恐怕也不見得任何外人可以體悟,唯有自己是見著了雲的匯聚了,聚成一些著力的文字。如此雲積雲散的,也沒能形成一個雷電,下不成雨,自飄忽著又散去了,青天依舊是青天,也沒個聚散的理由。人世間的事體也總不超出這一個路數,想抹去,又讓留著,反正,不見得有人看,有人看了,也不見得就看到那層層疊疊的雲從何方來,又到何方去。想想,也就自己那股傻氣,就留著吧!笑著搖一搖頭,也就算是替文字向我磕了個頭了,讓它們留些時日。
是誰對我說呢?「要珍惜」。珍惜什麼?「一切」,那份憐惜里有多少話語沒有表達,可我那種決然的氣概也不知如何升騰在這樣柔弱的軀體里,那種去意浩如天也真能斷裂一切的牽掛?看那些古老的建築物,又曾經是怎樣出入著人情冷暖,聚散無常的呢?想起《今生今世》,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聚散,總想,世亂人似草,任踩踏;心廢情如灰,懾不攏。可這也算是草長鶯飛,歡聲笑語的太平盛世,是替誰想的呢?靜靜地坐在神的面前,神又該如何憐憫著芸芸眾生的輾轉反側?
書讀了,人依舊否?為何對我也用那樣著力的字呢?「信誓旦旦」,何必呢?我的世界是我的世界,影響與否自甘心自歡喜。關天關地不關人,惱人也不需要用那樣重的詞。您是春天我是花,您來我開放,您走我凋零,不會讓您有任何牽掛,您自有您的四季循環如常,我只是花季如律如凡,如痴如傻,何必驚訝?這是說的什麼話?一季的芬芳。
編後感:
語言真是一個不能斷的東西,看寫者,10年沒有接觸中文,未曾讀,未曾寫,一旦重新寫中文,句式全是英文味,語句、標點、表達……
iFe案例分析
# iFe0012《靈峰雨梅》
I
梅凝玉淚一脈香
君啟冬心千重門
枝椏細弱惹人憐
花嬌色艷透天真
翠微閣內無經卷
靈峰寺外蹲石僧
眠雲沉香忘洗缽
紅粉綠萼染紅塵
II
踏雪探梅無古徑
鷲峰禪院已改名
虯枝影疏神慵懶
幼梅未識妙高音
猶記梅瓣紛紛落
伴我舞風雕雪情
查爾斯畔煢然影
青芝塢蓄一山清
20100126
於杭州靈峰
引文
一門深入,熏修一生的人,問詢局外人的意見,也為的是聽一聽那稚童的音,嫩黃嫩黃,如同初春的芽。
http://weixin.qq.com/r/mCrg_JfEC8p0rdOb93_K (二維碼自動識別)
reedstone原創作品|盡情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推薦閱讀:
※Green Building I 氣候分析
※西藏建築特點
※畫圖者專用配色圖
※2016年十個最有趣的「非」建築
※歷史建築與文物建築之間 差異幾何?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