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這麼多同性戀 是雌雄比例懸殊導致的嗎?
來源:環球科學
同性戀行為在動物界非常普遍
灰雁是一類忠於愛情的動物,它們一生通常只與同一隻灰雁組成伴侶。令人詫異的是,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戀。在動物王國,同性戀現象普遍存在。這一看似不利於物種延續的行為,為何在不同的物種中頻繁出現?這一行為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對於個體及種群有著怎樣的意義?
撰文 | Brandon Keim
翻譯 | 吳非
在動物界中,很少有誰能比灰雁更加忠貞了。絕大多數灰雁都是一夫一妻制,成年後,它們常常只與同一隻灰雁廝守到老,在隨後的10餘年中共度餘生。只有在原配去世後,灰雁才會尋找新的伴侶。灰雁對愛情的執著令我們讚歎,而更加令人驚嘆的是,很多雄性灰雁的伴侶都是同性。
根據一些研究的統計,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戀。當然,從始至終都是同性戀的灰雁比例沒有這麼高,因為一部分灰雁在原配去世後,會從同性戀轉變為異性戀,或是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這些個體都包含在20%的數據中。
事實上,不僅是灰雁,還有數百種動物也存在同性戀的現象。這令一些動物學家困惑不解:生殖是演化的驅動力,大多數動物都需要依靠兩性間的結合來產生後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性戀對於物種的繁衍而言,似乎是非常不利的。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現象在動物界普遍存在。
必然產物亦或偶然事件?
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我們想知道:動物間的同性戀行為,如維也納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Kurt Kotrschal所言,是「自然界的某種穩定選擇,還是腦部發育不可避免的產物?」同性戀是在演化這場盛大儀式中發揮了某些重要作用,亦或僅僅是突然出現的產物,並延續至今?
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們無法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即使是研究灰雁數十年的Kotrschal,也不敢斷定。Kotrschal在一家以著名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的名字命名的研究站工作,而Lorenz最著名的研究,正是以灰雁為實驗對象。
這張插圖有沒有喚起你對高中生物的回憶?圖中的主人公,就是Konrad Lorenz與灰雁。Lorenz憑藉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Lorenz看來,同性戀行為是有意義的。「我們確定,每一種天性對於生存而言,都有著獨特的價值,」他在1963年的著作中,解釋了當兩隻雄性灰雁結成伴侶時,為何常常能在種群中佔據優勢。Lorenz繼續寫道,這些同性戀雄雁的優越性反過來吸引雌性灰雁與它們快速交配,隨後它們再次回到同性伴侶身邊。按照這一解釋,同性戀反而促進了生殖率的提升。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其他科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同性伴侶可能履行了一些重要的社會職責,例如幫助其他灰雁撫養其幼崽,或是守護種群,防止天敵入侵。這種犧牲自己、幫助其他具親緣關係的個體的策略被稱作「親緣選擇」。親緣選擇最典型的案例是工蜂,它們放棄了生殖,為整個群體的食物而服務。
在Kotrschal看來,這種解釋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在灰雁種群中,人們並沒有找到同性伴侶幫助自己親屬的明顯證據。當然,這種幫助也可能以其他更為微妙的形式展現。又或者,是動物情感系統中不可避免的副產物,推動了雄性間的愛情:只有當某些物質過量時,才會出現同性戀。
人們注意到,同性戀行為出現較頻繁的物種具有一種共性:父母的職責多集中在父方或母方,而另一方則有較多的閑暇時間。有人認為,這或許是同性戀開始出現的原因。
在灰雁種群中,同性戀的比例似乎與性別比例存在相關性。如果雄性數量遠多於雌性,一些雄性就會互相結成伴侶。在社會等級森嚴的物種中,單身的個體會被壓榨,處在社會下層,為種群覓食。在這種情況下,與同性結成伴侶要好過單身。按照這種解釋,同性戀是社會性與競爭的副產物。Kotrschal寫道,不同性別演化出的擇偶目的,也可能是同性戀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一些動物,一段關係的質量,要比性別本身更重要。
性取向的多樣性
動物界同性戀出現的真正原因,可能就隱藏在上文的某一條解釋中,也有可能是其他未知的因素。它們的適應性同樣具有多樣性:同性戀行為出現在動物王國的眾多角落裡,它們有著不同的起源,經過了無數次的演化。「在我看來,我們無法為不同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找到一個主要的,乃至統一的解釋,」加拿大萊斯布里奇大學的Paul Vasey說,「考慮到不同物種獨特的演化歷史,我們顯然需要不同的解釋。」
在灰雁中,同性戀行為只在雄性中出現;而在另一類鴨科物種——加拿大雁中,雄性與雌性均能與同性組成伴侶。可能多達30%的加拿大雁個體都有同性戀傾向。(由於加拿大雁的性別難以區分,通常只有專門研究該物種的人才能予以區分,這可能導致數值被低估。)
加拿大雁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動物學家Claudia Wascher認為,與個體的顏色、身高等特徵不同,性取向不是簡單的遺傳,子代中同性戀個體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相反,如同其他性格特徵,成為同性戀的幾率因個體而異,社會、環境都可能對這一幾率造成影響。
Wascher將烏鴉作為典型案例,來說明看似天生的行為特徵,也能迅速發生改變。在歐洲絕大多數地區,兩隻烏鴉結伴,成為兇狠的領地守衛者。但在西班牙北部,由於這裡食物充足但能建窩的地點很稀缺,這些烏鴉組成大型、互助的哺育團隊。當我們將瑞士的烏鴉蛋放進西班牙北部的烏鴉窩中,或是按相反的方向運送,這些烏鴉出生後立即採用了新烏鴉種群的生活方式。
「同性戀行為可能與之相似,」Wascher說。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不同的環境對物種同性戀的比例產生影響。一些有趣的研究可能會隨之出現,例如在城市、鄉村環境,分別對灰雁的性行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當然,對動物個體而言,決定它們性取向的不是複雜的演化,而是吸引力。無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在某些情感、經歷的引導下,構成特殊的紐帶。正如Wascher所言,「愛,就是愛。」
推薦閱讀:
※基因轉錄後加工中可變剪切與circRNA形成機制
※人和香蕉50%基因相同,雨天跑和走哪個淋雨少,這都是科學
※多世界和「我們的世界」
※circGFRA1在三陰性乳腺癌中起ceRNA的作用
※原來考拉和人類的指紋最接近,幾乎完全一樣
TAG: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