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史3:青銅時代

第12節 青銅時代

1、青銅器

在考古分期中,新石器時代後面有一個過渡的時代叫銅石並用時代,大體表現為原始農牧業和手工業達到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併兼有少量小型銅器的文化發展階段。這時的銅主要是天然條件下形成的自然銅和銅礦石,以及經過簡單提鍊形成的紅銅(純銅),銅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掌握的一種金屬。

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人類早期的幾個主要文明都開始冶煉一種銅與錫或鉛的混合金屬,這種金屬顏色青灰,所以叫做青銅。但這種青灰色並非其本色,而是其表面被氧化的銅銹顏色,青銅器最初的顏色其實是富麗堂皇的金黃色。青銅器與石器相比:石器的磨製再怎麼精細,也只是對大自然產物的加工,而青銅器卻是人類自己的創造物,陶器則介於二者之間。人類首先通過燒制陶器積累了一些高溫煉製的經驗,偶爾將一些顏色鮮艷的銅礦石投入爐中,可能會得到一些形狀不規則的銅塊,再經過一段時間嘗試,人們就逐漸掌握了冶煉金屬銅的方法。青銅的熔點在700~900℃之間,與燒制陶器的溫度類似,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所以青銅的冶煉相對比較容易,而且青銅的硬度是紅銅的4.7倍,製作的器物更堅固,所以青銅是最適合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合成金屬。至於更好用的金屬鐵,它的熔點是1538℃,對於5000年前的人們來說,這個溫度完全在他們的控制邊界之外。

現位於土耳其境內的小亞細亞半島是最早冶鑄青銅器的地區,目前發現有公元前6000年的青銅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公元前3000年進入青銅時代,古埃及文明緊隨其後,中國地區青銅器的出現則稍晚一些。金屬的好處不僅在於它的堅固,更重要的是人類可以完全控制它,通過高溫將其融化,然後根據人們的需要澆鑄成各種自己喜歡的形狀,例如各種青銅兵器、日常所用的容器、樂器等。西方的青銅器更加註重實用性,器形不大,裝飾圖案立體而寫實;中國的青銅器中常見的是禮器,器形較大,外部裝飾著平面而抽象的圖案,內部一般會銘刻上所有者的名稱或各種紀念文字,如此製成的青銅器就具有了一定的象徵意義,這種大型的青銅禮器,中國古人稱之為重器。

有學者根據對中國出土青銅器化學成分的檢測結果,以及青銅器出現時間的早晚關係,提出中國青銅器是從古埃及傳入的,這一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在網路上還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說古埃及的統治階級可能是與中國人相同的黃種人,只是西方世界不願公開這一真相;另一個是說中國的夏朝是虛構的,實際中國文明是商代時從古埃及遷移過來的,所有對夏代的描述實際是關於古埃及的記憶,包括禹、啟、太康、少康等國王都與古埃及國王對應。這兩種說法充滿了娛樂氣息,憑藉二分的模糊線索,否定另外八分的實際證據,作為歷史研究這當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其娛樂價值。

古埃及與中國夏商周三個王朝發生間接的交往是有可能的,甚至有些古埃及的青銅器或青銅冶鑄技術傳播到中國也是可能的,但是青銅技術的起源並不是單一的,西方的青銅技術流傳到中國,與中國本土的青銅技術相結合,使之更加完善,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

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古人為何喜歡建造大型的青銅重器?青銅的應用,首先毫無疑問是用於戰爭,鑄成青銅刀、斧、矛頭、箭頭等,提升了作戰時的殺傷能力;其次是製作成一些小型的日常生活用品;在青銅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民就會用它來做生產工具,貴族階層則用它製作一些奢侈品,而在國家層面則會鑄造一些具有紀念或象徵意義的物品,尤其是大型的、重達上千公斤的重器。《史記》記載,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大禹,曾經主持鑄造了九個大型青銅鼎。九鼎象徵中國九州的安定團結,也象徵著神聖的最高統治權,九鼎的實物早已不復存在,但在人們心中卻始終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中國現已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鼎主要是商周時期的產物,另有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高達3.96米的青銅樹和2.62米的青銅像等大型器物,則可能是自夏朝遺留下來的祭祀神器。雖然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古埃及,而不是中國,但將青銅器發揚光大的則是中國無疑。

古埃及沒有大型的青銅器,因為他們在更早的時候,已經開始建造更為宏偉壯麗的東西——金字塔,大型青銅鼎和金字塔的意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展現至高無上的權力。

2、金字塔與權力

公元前2700年前後,古埃及的國王開始為自己建造巨大的金字塔形陵墓,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一共使用約260萬塊石頭堆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2.5噸,金字塔底部邊長230米,高達146米。在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建成以前,數千年來,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人類最高的建築。

人們對金字塔的成就十分崇拜,許多專家學者不斷探究金字塔所隱藏的各種奧秘,探究的結果是有趣的,同時也是有爭議的。例如說,胡夫金字塔底面的中線延伸後與地球的子午線重合,並且正好把地球上的陸地與海洋平分成相等的兩半、金字塔底正方形邊長的2倍與金字塔高度的比值恰好約等於3.14159(圓周率Pi)、如果現在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146.59米乘以10億,其結果剛好等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等等。古埃及人也許能測算出較精確的圓周率,這不算很難,但要自己計算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需要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還要知道旋轉的軌道是個橢圓形,並且需要廣泛的觀測數據。即使到了1771年,人類得到的最精確的計算結果為1.52億千米,其偏差程度與古埃及人相當,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信息可能大多都是巧合,但是,也不能排除古埃及人真的得到過外星人的提示和幫助。

這些金字塔位列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首,因其建造難度極大,我們很難想像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採用什麼技術搬運數百萬塊巨石,完成如此龐大的建築工程還需要高度的組織能力和強大的信息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最大的問題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使夢幻般的金字塔成為現實的是強大的國家權力。

我們要討論的是:國家權力是如何形成的?

由氏族聚集而成的部落是所有國家形成的基礎,但部落之後的發展在各地區則呈現出了不同的路線:

路線一:部落發展為小王國,小王國兼并為專制王國。

路線二:部落發展為小城邦,小城邦合併為聯邦議會國。

路線三:部落發展為部落聯盟,部落聯盟轉變為天下王朝。

前面講過原始人類的小群體一般是幾十人,偶爾能超過一百人,但限制在150人以內,這些小型氏族結合在一起成為小型部落,最多也就幾百人,極限是500人,原因是單憑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只能記憶和維持這麼多的數據關係,要想突破這一限制必須藉助外在手段來建立一個擴展的信息處理系統。在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陸續發明了一些記錄信息的辦法,比如結繩記事、用泥板做記號等,於是部落的人數開始突破500人的限制,從數百人發展到數千人。等到文字的書寫開始成熟時,部落規模繼續擴大,大的部落可以突破1萬人。

古埃及的大部落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發展成了小王國,古希臘人稱之為「諾姆」,當時整個埃及的人口數約25萬,組成了40多個諾姆,平均每個諾姆約6000人上下。諾姆是相對獨立的小國家,有自己的主神、象徵性標誌、領土範圍和武裝力量。諾姆相互之間經常發生兼并戰爭,經過幾百年的混戰,諾姆數量逐漸減少,最後分為白冠的上埃及、紅冠的下埃及兩個派別。接著是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當時的總人口數約為100萬。但是,從第一王朝到第二王朝,諾姆小王國仍享有較高的自治權,直到第三王朝才開始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權統治,國王成為眾神之神。也正是從這時起,國王們開始修建金字塔——這種讓人望而生畏的龐然大物,目的正是為了穩固自己的集權統治。維持統治固然需要武力,但更關鍵的卻是文化的力量,埃及國王需要讓所有的諾姆首領放棄與國王爭奪權力的想法,需要全體國民對國王產生足夠的敬畏,於是國王竭盡全力修建了這些高度超出人們想像的、形態結構穩如泰山的、似乎可以與神對話的建築,以說服國民相信國王就是他們的神。

古埃及的金字塔應該是在民眾的敬仰與讚美之中建成,參與建設的平民們認為自己是在為神工作,從而可以忍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如果是奴隸們在鞭打與怨恨之中建起,那麼國王需要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以鎮壓這些奴隸,供養這麼多的軍隊與奴隸的飲食顯然成本巨大,而且效率不高。遠不如說服民眾在農閑時來參與建設,國王給予賦稅的減免,更重要的是國王可以承諾參與建設者將獲得神的回報。這一說服工作可以說是相當成功,宏偉的金字塔建起一座又一座,古埃及人對法老的崇拜持續了2000多年,隨著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相繼入侵,法老的神聖面紗被撕去,對法老的崇拜和古埃及文明一起被歷史所淹沒。

蘇美爾人建立小王國(有時也叫城邦)比埃及更早,但是他們沒有及時地完成統一就被外族閃米特人入侵併征服。前2334年左右,閃米特第一英雄薩爾貢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擊敗蘇美爾的各個小王國,建立起了阿卡德帝國。但是,在文化方面閃米特人遠落後於蘇美爾人,征服者薩爾貢和阿卡德人反被蘇美爾文明徵服了,他們幾乎全盤接受了蘇美爾的文字、宗教和經商熱情,薩爾貢本人及其繼承人成為蘇美爾文明的保護者。在薩爾貢去世後,阿卡德帝國只存在了不到100年就被推翻了,原因是阿卡德帝國統治權力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對各股潛在勢力沒有形成心理上的威懾,更沒有實現對所統治的民眾在文化上的說服。

典型的公民制城邦,是古希臘人所建立的,例如著名的雅典城邦、斯巴達城邦。這些城邦中,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公民大會,實際上權力掌握在議會手中,雅典有500人議事會、斯巴達有長老會。雅典的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每年由公民重新選舉出來,並受到議會的制約;斯巴達有兩位國王,一位負責對外作戰,另一位則負責內部管理,國王本身是長老會的成員,受到長老會的監督和限制。這種議會民主的政體,是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起源,它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協調公民權與行政效率之間的關係。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雅典與斯巴達政治制度的差別,斯巴達城邦的國王是終身制,權力相對集中,注重行政的效率,以便於對外作戰,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則較為落後。雅典城邦更重視公民權,經過梭倫的改革,公民大會享有較大的權力,雅典建立起較完善的民主政治,是人類歷史上的民主典範。但是,在當時信息技術水平低下,人們要普遍行使公民權,必然導致行政效率降低。讓我們來看看雅典的公民大會是怎樣的開法:公民大會由500人議事會中的專門委員會負責組織、籌備,所有2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參加,實際參加人數一般是數千人。在大會召開期間,先公布大會的主題並發表準備要討論的提案,然後允許每一位公民對該項提案提出意見,主要是表達贊同或反對的意見。此時應全體寂靜,不得干擾發言人的講話。發言結束後,剩餘公民進行投票,投票的方法是在貝殼或陶片內寫上自己所支持公民的名字,然後將其放到該公民的身邊,不同意者不投票。最後清點誰收到的貝殼或陶片最多,少數服從多數。碰上公民們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碰上幾位口才好、滔滔不絕的公民,估計這會開幾天也開不完,而且,這樣的大會每月要舉行2到4次,解決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這樣的民主制度,其成本明顯很高,影響行政的效率,但是,誰要是提出這種會議太費時間、應該改進,那他很可能會被當成民主制度的破壞者,在每年春季召開一次的民主制度保衛大會上接受陶片放逐法的審判,只要出席大會的公民數超過6000人,得票最多的破壞者就要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斯巴達的做法則簡單粗暴得多,斯巴達城邦的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權力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表決時以呼喊聲的高低決定,聲高即表示通過。而長老會除了2名國王較年經外,其餘28名成員則由60歲以上的貴族組成,這些貴族老人終身任職,牢牢把握著斯巴達城邦的統治權。比較雙方的行政效率,顯然是斯巴達優於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最後也是斯巴達戰勝雅典,成為整個希臘的霸主。

無論是斯巴達的呼喊聲投票,還是雅典的陶片投票,都清楚表明信息技術水平的低下對當時的民主政治發展存在嚴重製約。開萬人以內的公民大會已經很費力,如果伯羅奔尼撒的各個城邦組成大的聯邦,則這個聯邦將會有多少公民?而且這些公民分布在不同的城市裡,如何組織他們集中起來開會討論國家大事?大會的決議在各城市的執行情況,又如何及時地監督和反饋?這些問題在當時顯然無法解決,所以在對抗波斯入侵時雖然成立了伯羅奔尼撒聯盟,但這個聯盟的成員之間實現融合的難度相當大,聯盟並沒有發展成為伯羅奔尼撒聯邦,而是在一場斯巴達與雅典的爭霸戰中土崩瓦解。

信息技術直到近現代才獲得突破性進展,也直到這時,人類才建立起穩定的聯邦議會制國家。古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前期也採用議會民主制即由元老院管理國家,但是隨著古羅馬的不斷擴張,到了凱撒、龐培、克拉蘇的三頭政治時期,元老院已經很難掌控這個國家,古羅馬必須建立一種更有效、更穩定的統治體系。公元前17年,古羅馬成為了專制帝國,並延續到公元1453年。整個西方的古代史,所有的國家形式基本是在專制王國與城邦聯盟這二條路線之間搖擺,取得成功的總是專制王國,直到大英帝國實施君主立憲制以來,聯邦議會制才開始扭轉敗局,而議會制的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現代社會,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議會制幾乎成為了人類唯一合法的政治制度。

第三條發展路線,即由部落聯盟到天下王朝的路線,是中國古人探索並實踐了幾千年的發展路線。自清朝後期開始,中國的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以至於總是挨打,於是中國的「天下王朝」觀念成為各國的笑柄,也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狠批的對象。對此,我們暫不反駁,先來看一看天下王朝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3、天下的五層邊界

關於什麼是「天下」這個問題,我十幾年前曾經研究過:人力之外為天,天之下,人力所及也!天下不是一個固定的範圍,而是隨著人類能力的增強而不斷擴展的概念,我們在第二章已經分析過人類能力的邊界層次,按照人類與外部事物關聯的8層邊界,中國古人很自然地推導出世界上所有見過的、沒見過的部落或者存在的、不存在的王國與華夏部落之間的關係,即「五服」的關係。

西方沒有發展出中國的天下觀念,中國也遲遲沒有產生西方的民族國家這一概念。西方的「王國」或「城邦」與中國古代的「諸侯國」不是一回事,因為中國的「國家」是從天下分封出來的,而西方的「國家」是從小部落聚集起來的,其中的差異要從部落聯盟講起。西方的小部落聚集成大部落後,沒有繼續擴大,而演變成了獨立的小王國、小城邦,而中國的大部落卻能不斷融合成為更大的部落,最後演變成華夏部落聯盟,這是為什麼?

我們回憶一下人類與外部世界的8層邊界:

一是身體,即基本的人口;二是裝飾,即文字或文化;三是安全邊界,即較穩定的生存模式。這三點是各種人類文明共同的基礎,區別在於接下來如何發展?從實控邊界、共享邊界、遠程邊界到影響邊界、認知邊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西方文明最重視的是第一個實控邊界,於是大的部落紛紛成為王國或城邦,相互之間激烈爭奪,為獲得勝利他們必須跳躍到終極的認知邊界,尋求宗教、哲學、科學等認知來協助自己維持龐大的實控邊界,使之不會破裂。因此,他們的宗教、哲學、科學確實獲得較大的發展,但王國仍不可避免地崩潰了。中國則不同,華夏文明按照實控邊界、共享邊界、遠程邊界的順序逐步推進,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自然生長,避免了文明的大起大落甚至中斷,代價是認知邊界發展得晚一些,宗教、哲學方面的絕對概念比較弱一點,也沒有理論科學,只有經驗科學。好處是華夏文明因此具有了包容性的特點,尤其是對於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問題、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和平共處的問題,也就是萊布尼茨所稱讚的「倫理與治國學說」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是比較高的。對於各色人種、各類宗教,我們都是包容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任何好的東西,我們都樂於接收和學習。

華夏部落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使用表意文字。表音的字母文字,讓每個國家都可以拼寫自己的語言,容易導致文化的分裂;而表意文字的創造比較艱難,這就要求大家盡量統一意見、尋求共識,所以表意文字能起到同化的作用,並有抵抗分裂的功能。華夏文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分化了四五百年,但實際差別並不大,後來秦始皇一個「書同文」的命令就統一了。

《尚書·禹貢》是中國古代的名著,具體編寫年代是公元前1000年還是公元前500年這並不重要,關鍵是它清晰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於天下治理的層次觀念,也就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考慮:哪些地方能直接掌控,哪些地方需要與別人合作控制,哪些地方是自己的影響力所能到達的邊界,哪些地方是自己認知的邊緣。《禹貢》中還包括了對中國中原地區的地理認知和九州區域的劃分,這些認知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獲得的成果。大禹的兒子啟正式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王稱為夏後。夏王朝的氏族封建制度毫無疑問是按照《禹貢》的規定而建立,具體是根據方國部落與夏後氏關係之密切疏遠定出封建的先後次序,又根據與夏後氏都邑地理距離的遠近分作甸、侯、綏、要、荒「五服」。五服邊界的劃分,是人們在客觀條件下自然形成的認識。

一為甸服,實際就是夏後氏的直接控制範圍,十分穩固,是夏王朝維持統治力的核心區域。具體劃分是:距離夏都城五百里以內的方國部落是夏都城的主要糧食供應區。百里之內者賦納帶秸稈的穀物;再往外百里者賦納禾穗;三百里外者賦納帶稃的穀物;四百里外者賦納粗米;五百里外者賦納精米。

二為侯服,這是夏後氏與各諸侯、卿大夫的共享邊界,比較穩固,是夏王朝文化昌盛的中心區域。具體劃分是:距離夏都城五百至一千裡間的方國部落是夏後氏的氏族諸侯部落的封地。先小後大,五百里至六百里為卿大夫的封地;六、七百里為男爵小國;八至千里地為侯伯大國。

三為綏服,這裡是夏後氏的遠程控制邊界。具體劃分是:距離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為夏後勢力所及的邊緣區域。其三百里內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發揮武威衛戍。

四為要服,這裡是夏後氏的影響力邊界。具體劃分是:距離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為夏後必須通過結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響的區域。三百里內通過同盟和平相處,二百里外為夏民的流放地。

五為荒服,這裡是夏後氏對於異族的認知邊界。具體劃分是:距離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處為異族疆域,與夏後氏只有間接的溝通。三百里內的是各少數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

傳說大禹所鑄之九鼎,鼎上圖案的內容就是九州的地理和風俗以及五服的觀念,每個鼎對應一個州,九個鼎集中放置在夏的都城,代表夏後氏對天下的管理權。當時的天下就是九州,九州之外東為大海、西為沙漠,都是當時的華夏部落難以到達、無法控制的地方。九鼎是中國天下王朝的起源和王權的象徵,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建立政權稱為「定鼎」。夏商周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傳國至寶,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九鼎不知所終。

至周朝初年,中國的天下王朝思想流傳已久,五服觀念深入人心,於是周人總結前二代的經驗,制定了《周禮》,並從中引申出全面的等級制度。五服的引申含義之一是指: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貴族等級,與之對應的是服飾和用具規格的不同。周代喪葬制度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高級的士用三鼎,低級的士用一鼎。五服的另一個引申含義是指: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關係最親的人其喪服厚重而粗糙,次親的人其喪服要簡便一些,較疏遠的人其喪服最為簡便。

儒家經典《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才是至善!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理想是:天下有道,君主明德,文化昌盛,百姓安樂。「平天下」決不是某一國霸佔天下或奴役天下,而是各國和諧相處、共享太平。

秉承「平天下」理想的王朝即是天下王朝,有時簡稱為「天朝」。中國古代王朝實現「平天下」的方法是:要求四方向中央王國臣服,中央王國負責維持天下的和平與安寧,但不干擾各國的發展,中央王國的武力征討只針對破壞秩序者和犯上作亂者。而羅馬帝國實現「征服世界」的理想所採用的方法是:打敗每一個對手國家,對於不聽話的人就讓他成為奴隸,所有人都必須完全按照羅馬的指令行事。

4、貴族、平民與奴隸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只存在兩個階層,即貴族與平民,或者如馬克思所說,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奴隸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內部的基本結構,因為奴役與被奴役的矛盾在內部是不可克服的。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一些組織和細胞吞噬另一些組織和細胞,這樣的組織叫癌細胞組織,癌細胞一擴散,人就沒得救了。

那為何會存在那麼多的奴隸呢?奴隸實際上是人類向外部擴展而產生的邊界,鞋子就是人類的奴隸,只不過它沒有生命,再極端的環保主義者也不能不讓我穿鞋子。我們隨便找一個詐騙集團的案例來看,詐騙集團對外行騙時的規則是:所有交談話語、文件資料和事件表演都是為了詐騙到更多的錢財,同時盡量逃避警方的追查。但你再看看他們內部的管理制度,一般都是清晰、高效而且合理的,絕對講誠信、童叟無欺,誰騙的人多,誰的提成就高。

典型的奴隸制社會是古希臘的斯巴達城邦,斯巴達的奴隸叫做黑勞士,黑勞士長期在斯巴達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稍有反抗就會被殘酷鎮壓,他們不是斯巴達人,而是斯巴達人的財產,與牛馬無異。黑勞士人(又叫希洛特人)不論是否有過錯,每年都必須挨一次鞭打,以使他們不忘自己的奴隸身份。每年新監察官上任,都要進行一次「宣戰」,任意屠殺黑勞士。這些黑勞士奴隸是怎麼形成的呢?公元前8世紀後期,斯巴達人征服拉科尼亞南部海岸的黑勞士城,使其居民全部淪為奴隸,也就是說黑勞士奴隸制度是一個城邦奴役另一個城邦,或一個民族奴役另一個民族。大部分的奴隸來源於戰爭中的戰俘,有些自己用,有的賣掉。雅典城邦的奴隸,主要是通過貿易買回來的,來源比較雜,但所奴役的基本都是外族人。強大的羅馬帝國征討四方,所以他們的奴隸眾多,而且來自四面八方,這種奴役天下各國的行為和觀念在中國從未出現過。

在斯巴達政權內部仍然是貴族與平民的關係,與3萬戶自由的邊民相比,整個9000戶斯巴達人都是貴族;與長老院的一堆貴族老頭相比,普通斯巴達戰士和低級軍官都是平民。貴族與平民的基本關係是合作,而奴役者與被奴役者的基本關係是對抗。為了對付黑勞士人的反抗,全體斯巴達平民與貴族緊密團結,整個社會就是一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孩子們從小接受軍事訓練,忽視文化教育,長大也只能做戰士或軍官,其他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工作由奴隸和邊民去做。斯巴達戰爭機器只做兩件「高貴」的工作:一是征服他國獲得奴隸,二是鎮壓奴隸的反抗。

對於中國是否存在過奴隸制社會的問題,歷來都有爭議。有戰爭就會有俘虜,早期這些俘虜只能殺掉,進入農業社會後,各部落慢慢地開始不殺俘虜了。這些俘虜成為了奴隸,跟牛羊一樣養在大棚里,碰上重大儀式再拉幾個出來殺了獻祭,時間久了,對於一些比較馴服的奴隸就會安排他們從事一些勞動。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是類似的,不管是古埃及、古羅馬,還是古代中國都是如此。差別在於接下來的發展,在看到可以馴服奴隸來為主人幹活(尤其是臟活、累活、危險活)、或者可以直接將奴隸變賣為金錢後,國王如果決定主動攻擊某個弱小的部落,把他們全部變為自己的奴隸,這種方法叫做征服或奴役;如果打敗對方後,只是要求對方遵守自己劃定的邊界以及按時上繳貢稅,那就不會產生大規模的奴隸,這種方法叫臣服。在中國歷史上,使對手臣服是主要方法,而在西方歷史上,從古希臘、古羅馬遺傳下來的是征服與奴役的思想,包括很多野蠻的游牧民族都是實行奴隸制的。當然,中國在某些時期也是存在大量奴隸的,例如戰國時期,中央王國衰弱,天下秩序大亂,很多人成為了奴隸;還有實行奴隸制的北方游牧民族擊敗中央王國,入主中原時,也會導致奴隸數量大增。但是,在中國不接受華夏文化與天下觀念的王朝必定是短命的,例如元朝。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國之外還有天下,各國人民都屬於天下,天下王朝的君主應該儘可能照顧更多的天下人民,使他們生活得幸福快樂。華夏對於異族首先是交好,至少不要交惡,確保相安無事即可。如異族主動侵犯華夏或侵凌他國,則中央王國必須給予教訓,摧毀對方的武裝力量,甚至割下對方首領的頭顱懸掛高處,以告慰天下。對於異族的平民,中央王國將對他們進行教化,如果教化不了,則棄之不顧,只要不再次侵犯他國即可;而教化成功的則可融入華夏族的大家庭,成為新的兄弟姐妹,華夏聯盟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按照人類群體之間競爭關係的發展,我們可以歸納出五種基本的競爭形式,總體方向是從野蠻向文明進化,從對抗向合作轉變。

A殺死:直接將對方消滅(種族滅絕);

B奴役:完全控制對方的身體和生命;

C臣服:主導劃定各方的身份和等級;

D殖民:影響和控制對方的經濟和生活方式;

E競合:主導制定資源共享和文化競爭的規則;

人類歷史總體上是按照ABCDE的順序推進,至今已進行到D與E的過渡階段,而中國歷史因為有比較先進的倫理與治國學說,跳過了B奴役和D殖民這兩個階段,直接向最終階段進發。具體情況如何,我們將在後續章節討論。


推薦閱讀:

【認知升級】·第四天|你憑什麼總覺得你比上一輩人聰明?

TAG:人類文明 | 青銅器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