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四):統一的代價
03-02
德國1990年統一,從經濟的角度,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地方。很多人在分析,如果南北朝鮮實現統一,經濟上需要注意些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作為一個高度雷同的先例,德國統一對朝鮮半島未來的統一很有借覽意義。 首先,德國統一是政治和民族感情大於經濟。德國人在算總帳的時候,會算經濟帳,但政治帳和民族感情帳大於經濟帳。正因為如此,算德國統一的經濟帳,就有一些不合經濟學常識的地方。 比如,統一首先遇到的是貨幣問題。東德用東德馬克,西德用西德馬克。當時有兩種選擇。一是暫不急於統一貨幣,各用各的;二是將東德馬克以一定比例兌換成西德馬克。
推薦閱讀:
第一種的好處,是考慮到東德經濟實力相對於西德還十分弱小,東德企業的競爭力遠不如西德(儘管遠超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學常識認為,將兩個競爭力相差甚遠的經濟體納入同一貨幣體系(即使是固定匯率體系),一定是弱者吃虧、強者佔便宜。今天的歐元區為什麼遭到德國之外的幾乎所有成員國痛恨,就是因為其他的成員國競爭力統統不如德國。希臘、義大利更是將自己今日的經濟困境歸咎於與德國共用同一貨幣 – 歐元。
如果東德與西德統一後,仍保留自己的東德馬克和匯率自主權,就可以通過貶值、以價格競爭力彌補整體競爭力(比如品牌、技術、設計、營銷等)的不足。 但對當時的政治家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國家都統一了,貨幣怎麼可以分家?連兩千年的秦始皇都知道,統一幣制與書同文、車同軌一樣,是國家統一的根本。 既然政治上不可行,就只能選擇將東德馬克併入西德馬克。這時候,依然有兩種選擇。理性的德國央行建議,根據東西德經濟實力對比,綜合各種因素(以德央行的性格,我覺得其實只有通脹一種因素),以2個東德馬克兌換1個西德馬克較為適宜。德央行的意見,基本反映了市場的實際。
但政治家不接受,要求1:1,東德人民的工資、養老金和6000馬克以下的存款都可以等值兌換為西德馬克。 這等於將東德大部分普通民眾的收入和財富人為翻了一倍。東德人民自然歡欣鼓舞,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傻瓜才反對! 這平白無故多出的財富從哪裡出呢? 德國央行。就在去年之前,世界經濟因始終沒有起色,各國央行貨幣均用到極致,黔驢技窮,有人想到了一個「直升機」的主意。比如,由央行直接給每個公民發一萬元消費券,限期一年內花掉,過期不用作廢,以此刺激消費並帶動經濟恢復強勁增長。
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就很認真地提出這個思路。 這個想法後來沒有下文,是因為世界經濟2017年有了起色,大家覺得沒必要用那個極端的貨幣政策。 但其實,德國央行早在20年前的兩德統一時就用了。通過1:1人為拔高匯率,等於往東德普通民眾的口袋裡塞進了一倍的收入和財富。 而且,這不是一次性地塞錢。工資和養老金是每個月(周)都要發的、失業和各類福利也是定期發放的。在東德經濟競爭力實質性地趕上西德之前,匯率就是人為拔高的,也就意味著德國央行仍在定期補貼東德普通民眾。據我所知,東德到今天,經濟競爭力仍與西德相差甚遠。也就意味著,東德民眾至今仍在享受人為拔高的匯率和央行的補貼。只不過,現在是歐央行而非德央行。
民眾受益於天下掉下來的餡餅,收入、福利、生活水平都有了質的提升。誰吃虧了呢? 東德企業。 與西德企業相比,東德企業本就不具備競爭力。沒有統一之前,還可以靠關稅、貿易壁壘在國內市場抵擋西德產品的競爭,並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獲得價格競爭力,也能在西德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但現在,首先用工成本上去了(因為工人工資、福利都平白上漲一倍);其次,匯率高估了一倍,唯一的價格競爭力沒了,東西更賣不出去了。
所以,在東德民眾萬眾歡騰的時刻,東德企業的末日也來臨了。民眾的購買力雖然有了質的提高,但他們只買西德貨,商場里找不到東德產品的影子。而由於匯率人為高估一倍,東德產品在西德市場也是一敗塗地。 結果是自然的。東德經濟產值在短時間內崩盤(Crash)。 民眾的歡喜也同樣短暫。由於經濟崩盤,企業只能大規模裁員,工資被人為拔高一倍的工人,開始嘗到高失業率的苦澀。 西德也付出了代價。長期財政盈餘迅速轉為赤字,國債翻番。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作為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今日明星,德國今天的國債佔GDP比例是超過馬約規定的60%的(大概是71%)。這與德國經濟很不相稱的高債務率,就是20年前統一惹的禍。 央行為兩個馬克等值兌換而「直升機」,按經濟學常識,是會引起惡性通脹的。事實也證明,統一後的德國的確出現了通脹的苗頭,迫使德國央行提高利率。有意思的是,德央行提高利率,受傷的是英鎊。索羅斯狙擊英鎊的事情,就是由此而起的。 西德民眾付出的代價,是在所得稅基礎上增加了5-7%的統一稅。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西德民眾還能夠識大體、顧全大局,認為多交稅是統一的代價。 西德央行、政府、民眾,都為統一付出了代價。東德企業、民眾也先後付出了代價。這是短痛。 有誰獲益呢? 顯然,西德企業獲益。由於東德民眾消費力劇增且只買西德貨,西德產品銷量爆增。 西德建築企業獲益。為迅速縮短東德基礎設施與西德的差距,西德政府在東德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工程大多落入西德建築企業囊中。 所以,在兩德統一前已開始顯露頹勢的西德經濟,受此強心針作用,連年呈現高速增長;相應的,則是東德經濟的崩盤和極度萎縮。 再往後,西德經濟也吃不住勁了。統一後的德國淪為歐洲病夫,被迫進行痛苦的勞動力市場改革。這是後話了。 經濟學者都喜歡事後諸葛亮。但復盤一下總是可以的。對德國統一的復盤,如果排除政治因素,純從經濟角度,是不是先不急於統一貨幣更為穩妥?就好象當初的希臘和義大利,如不急於加入歐元區,保留本國貨幣和自主貶值的自由,產業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一地步。 希臘加入歐元,與東德併入西德,在很多方面都極為相似。區別在於,東德是在匯率被人為拔高一倍後併入西德的,是高估著進入德國的;希臘在加入歐元前並沒有這種人為拔高的情況,其匯率大體應該是符合市場實際的。 按說,以市場認可的匯率加入歐元,不存在匯率虛高的問題,勞動力成本也不應該虛高。希臘之所以出現與東德一樣勞動力成本太高,是借出來的。由於加入歐元區,全球金融機構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希臘有了歐元區的背書,所以向希臘輕率放貸;而希臘在選舉政治下為討好選民,以舉債的方式提高民眾的福利待遇,而不考慮將來是否還得起債務。於是,民眾待遇越來越好、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債務越來越多,但產品的競爭力卻受到同一貨幣區的制約,不能以貶值獲得價格競爭力,無法以出口拉動經濟。 直到有一天,全球金融機構突然醒悟,認識到希臘與歐元區是兩回事,歐元區可能不會為希臘債務背書。於是全世界向希臘斷貸。 借出來的危機,這就是希臘危機的實質。 東德的勞動力成本不是借出來的,而是德央行給出來的。所以不會出現希臘那樣的債務危機。推薦閱讀:
※【史圖館】中國各省區市歷年GDP變化
※委內瑞拉那筆糊塗賬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通脹貨幣引物價上漲 10年後100萬還能買什麼
※中國不可能再出現一個35歲白手起家的首富?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