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醫生,家屬為什麼會感到彷徨?我們知道么?
花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才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看完,看完之後,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好,作者以一個病人家屬的身份,把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一一記錄了下來,結局是不好的,岳父大人終究抵擋不住重型流感魔鬼的步伐,轟然倒下。
家庭的變故,對一個人的打擊是沉重的。關於這篇文章,其實要吸入分析的點非常多,要接受的教訓和經驗也非常多。比如,為什麼感冒會死人?感冒就只是感冒么?為什麼所有的親戚一到都在問感冒死人了?保險買了沒有?買了多高保額的保險?要不要入ICU?要不要ECMO?要不要提前立下遺囑?為什麼醫院床位這麼緊張?等等。
作為一個ICU醫生,讀這篇文章的感觸最大。因為作者在外面,而我們在裡面。
ICU醫生每天的工作是繁忙的,每天花幾分鐘跟家屬解釋病情是不夠的,作者也感慨,這個醫院什麼都好,就是醫生跟患者家屬溝通這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溝通的時間可以進一步延長。正因為醫生跟家屬溝通少,作者不得不把所有醫療細節都學習了一遍,大到ECMO,小到吸氧管,作者似乎都瞭然於胸,所幸作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否則常人真難以消化。
醫生和家屬都是普通人,但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家屬的期盼遠遠超過醫生的想像,醫生可能三言兩語,但家屬要聽的是事無巨細,至少要讓家屬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病變,為什麼需要目前的治療,目前的治療周期估計要多長,預期的費用有多少,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能達到理想目的的概率有多大,也就是說,勝算有幾成。
是的,沒錯,家屬真真切切想了解上述訊息。試想一下,一個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岳父躺在病床上,每天的開支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月收入(沒算醫保,算醫保的話可能沒這麼誇張),而且目前的病情到了哪個地步,有沒有好起來的機會,為了達到這個機會,我們需要等待多久?折磨多久?中年人是糾結的,岳母和太太整天也是抱頭痛哭,那種感受,一輩子不要再有第二次。
但醫生告訴他了么?
我想是不充分的,或者說是不夠的。從他跟住院醫師的對話可以看出,他聽到的回答時是失望的,儘管他沒有在文字上表露出來。
為什麼他會失望,可能是因為醫生沒有坐下來跟他好好談,而且不是談一兩次,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地談,因為病情在持續不斷的變化,或者說,惡化。
家屬這個願望過分么?情理上來講,不過分,而且非常在理。我親人躺你們床上,真金白銀花出去,家裡亂成一鍋粥,最起碼我應該知道前方有幾個士兵,彈藥是否充足,敵人攻擊是否猛烈,戰士們能不能扛得住啊.....
醫生這邊呢,對病人的醫治是非常上心的,任何一個醫生都不希望自己手上的病人出事,都希望自己能化腐朽為神奇,所以醫生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查看病人,從頭看到腳,包括神志是否清醒,瞳孔對光反射,球結膜是否水腫,口唇是否發紺,呼吸是否急促,雙肺聽診是否有乾濕性啰音,是否有心律失常,心率多少次,為什麼心跳快,是血容量不足還是發熱或是疼痛等其他原因,腹部是否柔軟,是否有腹水,各種深反射、淺反射如何,是否有病理征,四肢肌肉力量如何,是否有水腫.....昨天出了多少尿,入量有多少,吃了多少,有沒有胃瀦留,有沒有反流,血氣結果是否有改善,為什麼會有CO2瀦留,為什麼缺氧加重了,內環境是否穩定,為什麼會有代酸.....感染指標怎麼變化了,肝腎功能還行么,需不需要補充白蛋白,需不需要輸血.....
一切的一切,都在顯示著醫生真的非常在意病人的情況,有時候我會蹲在床沿,看著急性腎損傷患者的尿液一天比一天多,甭提有多開心;看到心肺復甦術後的病人瞳孔開始有反應了,胸中也會有一腔熱血上涌;看到病人血壓開始好轉,心率開始緩和,皮膚溫度開始轉暖,意識開始好轉,甚至能睜開眼了.....我彷彿看到了新生!
沒有人會懷疑醫生對病人的認真,蓄意鬧事者除外。
但是,醫生對病人、病情認真就足夠了么?應該是不夠的。當今社會情況,決定了我們醫生,絕對不止在醫治病人,更重要的是要安撫家屬焦灼的內心,有時候,我們花在家屬身上的時間甚至多於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是悶悶不樂的,甚至是暴怒的,因為家屬可能會拍照,可能會惡語相向,可能會磨刀霍霍。
即便現實是矛盾的,醫生仍然應該更好地跟家屬溝通,更好地告訴家屬,為什麼病人心臟不行了,為什麼肺臟不行了,為什麼要抽動脈血做血氣,為什麼要做深靜脈置管,為什麼鼻導管吸氧不夠用了,胸部CT都說了什麼,為什麼要用無創通氣,無創通氣是必須的么,為什麼會繼續惡化,為什麼需要氣管插管了,插管之後還能說話么,能吃飯么,能清醒過來么,為什麼要長時間鎮靜,鎮靜之後會不會影響智商(家屬會考慮的),這些治療到底給了病人什麼樣的幫助,有沒有更好的方案,花費要多少,醫保會報銷多少,自己要出多少,有沒有用到自費葯,自費藥費用有多高......
所有問題,家屬都想知道!
我們醫生可能認為無關痛癢的,比如病人呼吸衰竭了,需要氣管插管,不就是一個氣管插管么,幾分鐘就搞完了,不做這個病人會死,你幹嘛不簽字呢?
恰恰是家屬最為無助的。
因為家屬不知道這個氣管插管到底是什麼,電視上也沒有見到過,插這個會不會對病人有更大的影響,會不會導致病人一命嗚呼,要插多長時間,什麼時候能拔掉它,什麼時候能出來ICU,有時候更重要的是,插這個東西要花費很多錢么?
錢到用時方恨少。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經濟條件不錯,ECMO開機費6萬,以後每天2萬,加上ICU的其他費用一天估計也要1-2萬,他算了下他們家在還沒賣房的前提下能夠扛40天!但他沒有說這個東西能不能入醫保,醫保報多少?換做是普通人呢?別說一天一萬,即便是報銷後一天一千,很多家庭都是吃不消的。
所以,該文給我的警示是,當與家屬溝通時,充分地體會對方的難處,盡量用簡單的語言把事情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這樣,這樣做會有哪些好處哪些不好處,這樣的方案需要多長時間,花費多少.....盡量主動說清楚,不需要等家屬問,家屬在經歷天塌式打擊時,內心是凌亂的,人是懵的,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醫生!
如果不信任眼前這個醫生,那他必須尋找他自己認為信得過的醫生。
反正他必須得信任醫生,如果想有機會的話。
想一想也挺艱難的。曾經有個家屬指著深靜脈穿刺知情同意書,跟我說:這個東西,如果我簽了,肯定所有的過錯都與你們無關啦,是不是這樣的意思。
一時之間,我無話可說。
許久,我才緩緩說:假如今天你不簽這個同意書,為了救病人,我私下把深靜脈穿上了,如果順利那就好,因為你覺得是我應該做的。如果不順利,病人非常罕見的,死亡了,你會放過我么?你肯定會說,是誰賦予了我穿刺的權利?家屬事先知道的么?家屬同意了么?為什麼醫生要偷偷摸摸地做?然後,我和你兵戎相見,各請律師,我可能敗訴,因為我沒有徵得你們同意,最後,我身敗名裂。
為了治病,我在給病人做操作,平時順利的99次大家都覺得是應該的,最後這一次失利了,我要付出沉重代價。這是不是可以換一句話說,醫生治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所以,這個知情同意書必須簽。這個穿刺可能會出血,可能會感染,可能會穿不上,更可能很少見的導致病人死亡......如果家屬肯承擔這個風險,醫生就會馬上行動。如果家屬認為不應該承擔風險,進了醫院就肯定給我治好,那我們就沒有繼續聊下去的必要了。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作者,他充分相信醫生,這點讓我非常感動。
我們應該是戰友,應該是同一條戰壕上一起奮勇殺敵的戰友,不應該互相猜忌,不是麽?但現實因素往往很複雜,我們會遇到不一樣的病例,不一樣的醫生,不一樣的家屬,不一樣的醫院,不一樣的環境,會讓人有不一樣的心境。但任何時候,請充分相信醫生,如果不信任醫生了,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及早轉院。
而我,應該更加懂得體諒病人,體諒家屬的無奈,彷徨,無助,渴望,焦灼,掙扎與痛苦。說再多沒用,當自己的至親躺在病床上時,自然會懂得。
我們都不是神仙,我們都是普通人,都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進步。
感謝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他是我這10年看到過的,最震撼內心的醫患方面的文章。
沒有之一。
推薦閱讀:
※癌症晚期病人的感受?
※寄生胎:出生三隻腳,他被父母遺棄,投身靠努力娶妻生子獲人尊重重
※送住院的病人《我與地壇》好不好?
※醫生如何面對候診病人的抱怨?
※痛風不能吃的食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