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來越淡,可能是因為少了儀式感 | 儀式感的心理意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儀式感提醒我們生活之外,還有詩意。

生日,總是會吃塊蛋糕象徵一下。

結婚,至少會辦個婚禮紀念一下。

過年,還是會互發紅包安慰一下。

......

正如年俗民謠所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 春節就是由這些儀式動作和儀式行為構成,使其與另外的普通日子區分開來,進而產生所謂的「年味」。如今,嶄新的衣服、美味的年飯早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嘆:年味去哪兒了?如果說,經濟的增長和物質的富足是導致年味消逝的直接原因,那麼儀式感的缺失則是其根本原因

新年打卡也是一種儀式 | 儀式的分類

儀式是人類社會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早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祀活動上,儘管到了現代文明,儀式現象仍然存在於社會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一次人生事件的表演(比如成人禮、畢業典禮),一類節日的慶祝方式(比如春節的紅包、端午的龍舟)、一種心理的訴求形式(比如跪拜觀音求姻緣)等等,都是儀式的範疇。根據其目的,儀式可被分為積極儀式(促進與神靈的接觸,比如求子求財求學)和消極儀式(消除厄運躲避災害,比如本命年「扎紅」破太歲)。也能根據時間重複性,分為個人生命轉折儀式(比如成人禮)和歷年再現儀式(比如重大節日習俗)。

此外,Rook把所有儀式行為的原因歸納為五個方面,宇宙論(比如,大自然的不可控性促成的宗教儀式)、文化價值(比如,過渡儀式和文化儀式)、群體學習(比如,社會學習和傳播形成的節日慶祝)、個人目標(比如,紀念重要事件的打卡)和生物論(比如,孔雀開屏的求偶儀式)。

尋找年味,跟我做 | 儀式的內涵

儀式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學者們基於不同的視角,從不同類型的儀式中整合出三大特徵:(1)流動式動作;(2)象徵意義;(3)非功能性動作。首先,流動式動作要求儀式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和重複行為(學堂君立刻就腦補出茅山道士英叔作法前的一套禹步),春節肯定免不了一頓折騰,寫對子、貼窗花、掛燈籠……紛繁複雜但又年年相似。其次,這些儀式動作不具備直接的功能性目的,通常攜帶的象徵性意義往往超越動作本身,比如,過年最喜歡的環節——壓歲錢,在民俗中有著美好的寓意,給小孩子壓歲錢來壓祟驅邪,祝願新年平安。在一定程度上,過年就是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儀式的堆砌。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儀式的心理學意義

情緒與認知是人類兩大重要的系統,直接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活動。一方面,情緒是產生儀式行為的關鍵因素。早期漁民出海捕魚時,如果天氣惡劣則會舉辦相關祈福儀式,而天氣狀況良好時則會省略。相關研究發現,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人禱告的頻率上升。近些年的研究結合了運動捕捉技術,發現焦慮的演講者會表現出更多的儀式動作。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某些情緒(比如,對自然變化莫測的恐懼、參與儀式行為後的情感體驗等)會直接影響人們是否發起或維持儀式行為。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認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對儀式的信念。生活中許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也會不自覺地參與到儀式活動中,即使是唯物主義的科學信徒,走到寺廟也可能會「虔誠」地拜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儀式可能會存在「安慰劑」效應,有研究者將實驗參與人員分為三組,一組進行儀式動作,一組進行隨意動作,一組不進行任何動作,然後安排三組人員參與數學測試,結果發現,相比於其他兩組,「儀式組」表現最好。究其緣由,這種神奇的儀(huang)式(yan)能夠改變人們的態度和信念,進而影響實際的參與意向和行為表現。因此,何不妨懷著敬畏之心和熱忱之心,跟著世俗參與到過年的儀式活動中,說不定新的一年,真的萬事如意了呢?這一點可以學學錦鯉大王的1000w粉絲,願一定是要許的,萬一實現了呢?

儀式的影響後效

1.儀式是一顆定心丸 | 情緒撫慰

從進化理論來講,早期人們參與宗教儀式是為了在不可控制和難以預測的大自然中求得心安,比如,帶了護身符就不怕牛鬼蛇神,拜了孔子就信了清北隨便選。經過長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儀式逐漸能激活人們大腦中多巴胺獎勵機制,可以撫慰不安情緒、激發愉快情緒。一些臨床的案例也發現,儀式可以解決夫妻衝突、渡過危機、告別父母等方面的問題,正如河合隼雄所言,「許多心理問題與儀式的消失相關,而心理諮詢所做的,可能是利用心理諮詢這種特殊的方式讓來訪者完成其需要的儀式」。

2.儀式是一個人的打卡 | 提神醒腦

從具身認知來講,身體體驗與所處環境的互動構成人們的認知活動,儀式恰恰包含一些特定和程序性的動作,進而可以促進人們對自身的認知,比如,注意力。儀式可以作為一種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比如,上課的「起立」能提醒學生分清課上課下的界限,提高注意力,同樣,成人禮能宣告他們邁向成熟,促進自我認同。國外的實證研究發現,天主教的大學學生在誦讀經文後會表現出更高的專註力。因此,「你好,2018」打卡,算是「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會讓人重振旗鼓,愈挫愈勇。

3.儀式是一群人的狂歡 | 人際和諧

根據互動儀式鏈理論,儀式過程中需要統一的互動符號和成員的情感共享,通過現場聚集後的互相分享和相互感染,共同的關注可以拉進成員之間的人際距離。人們在這一場儀式的狂歡中獲得身份認同和自我認同,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增多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學齡兒童的研究中發現,非功能性的群體儀式可以使得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和融洽。所以,新的一年,燥起來吧,那麼就從給學堂君發個紅包開始。

馮驥才說:「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沒有集五福,感覺不到年味;不搶搶紅包,感覺不到年味;不吐槽春晚,感覺不到年味)。」因此,與其直接拋棄所有的舊儀式,不如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過年儀式,在這個雜亂而無序的世界,加一點儀式感,如同在生命的長河裡做個標記,日後回首,滿懷感激,熱淚盈眶。

文/學堂君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參考文獻:

[1]Rook, D. W. (1985). The ritual dimension of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251–264.

[2]Brooks, A. W., Schroeder, J., Risen, J. L., Gino,F., Galinsky,A. D., Norton, M. I., &Schweitzer, M. E. (2016). 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decreasing anxie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7,71–85.

[3]冉雅璇, 衛海英, 李清, 雷超. (2017). 心理學視角下的人類儀式:一種意義深遠的重複動作. 心理科學進展, 26(1), 169-179.

相關原文:年味越來越淡,可能是因為少了儀式感 | 儀式感的心理意義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學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


推薦閱讀:

童年弗洛伊德(下)|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五
簡.奧斯丁無意識地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父親形象----觀影《愛瑪》
如何調整休假時的不安心態?
如何優雅地維護一段長期戀愛?
猶太之子(上)|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二

TAG:心理學 | 儀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