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活著了,然後呢
鏡頭定格在他的臉上。
《海上鋼琴師》裡面最揪心的一刻,是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渡輪的鋼琴師、一隻腳快要踩到陸地的那一瞬間。一個樓梯搭在陸地和輪船之間,1900提著行李箱,走在樓梯上。突然,他停在半路。他就站在那裡,站得越久,作為觀眾的我,心越往下沉。
走還是不走?
1900應該無數次思考過這個問題,站在梯子上的時候只不過是這個思考的一個結果。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問題會反覆出現。是做這個工作,還是選擇那個公司?是這個職業,還是重新開始?亦或者是,是留在家鄉,還是換個地方?
我們都渴望有一次征途。
小鎮青年想要更大的世界,城市少女想要流浪一番。在電話那頭的馬兒說,剛剛離開老家,回到了工作的城市。他說他有個表妹,前幾年已經成為了一個人民教師,在老家過著安穩的生活。馬兒說,每次回家,都會聽到表妹說要辭職,要出去工作。
在青年集體往城市遷徙的今天,留在小鎮,成為了一個更難的決定。
城市,這個遠方,究竟代表了什麼?
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就像是在土地上作畫一樣。一年一個環的修建,一環接一環地擴張。在城市工作,代表著上升的可能,發展的潛力,能力的顯示;在城市生活,代表著自由和浪漫,富裕和先進。社會製造的城市脈衝,彷彿把生活的美好嚮往都注入了剛勁鐵骨之中。而還沒有一頭扎在這個願景之中的,似乎被排在了最末端。
這個遠方,竟成為了美好的代表。
幾年之後,1900才說起他為什麼沒有下船。
當時,一整個紐約城浮現在他的眼前。他看見了無數的街道和無數的建築。他說,我要去哪條街,轉哪個彎,做什麼選擇呢?但是自己原本的生活就不同了,就拿那架鋼琴來說,白鍵和黑鍵就那麼多,但是在這個數字上卻可以進行無限的發揮。船下的生活,不是他的。
那是他一生中離陸地最近的一刻,他和那艘船最後被炸藥銷毀了。
可是大多數人沒有1900那麼幸運:那麼確信自己的歸路。至少我清楚我自己,還走在尋找的過程中,還在堅定的旁邊徘徊。可能,對於這個城市還是那個城市、對於回家和出發這個問題, 我思考的要早一點。從小學開始在異地讀書,我體會到了那種寬鬆和自由感,大學在國外讀,我品嘗到了那種在異國文化中的流浪感。也許過早的經歷的自由,反而讓我對於自己追求自由的心看得稍微明白一些。
這個問題我會反覆問自己,是要自由的形式,還是要真自由?
也許城市,是托起自己的夢想的唯一空間。也許鄉鎮,是自己理想安放的不二選擇.....也許,我們在為自己打造一個姿態,一個不媚俗的姿態。
縱使我們都渴望征途,但並不代表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踏上征途。
推薦閱讀:
※怎麼能學好語文
※看看我想過的生活
※只願你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10、媽媽,讓我長大好嗎?(原創)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