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覆滅的先兆

讀資治通鑒第519年。這一年,很奇怪的,幾乎沒怎麼說南梁,全是北魏發生的大事。的確都是大事,因為這些事,都是北魏即將出現巨大危機的先兆。

519年的洛陽

先來看看在公元519年,在洛陽究竟發生了什麼。北魏本來建都於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把拓跋改姓為「元」。遷都洛陽是北魏全盤漢化的開始,可惜的是,這種漢化並沒有學到太多漢文化中的精華,反而是許多漢文化中的糟粕將原本淳樸、善戰的鮮卑民族徹底腐蝕掉。

洛陽暴動

519年,剛過完年,北魏帝國首都洛陽就發生暴動。 事情的起因是征西將軍張彝的兒子張仲瑀向胡太后建議今後軍人都不能轉為文官,此事立即引發駐紮洛陽禁軍的強烈反應。軍人開始在各個要道路口,豎立木牌,張貼文告,號召軍人在指定的時間地點集合,採取共同行動,屠殺張彝全家。而張彝父子竟然反應冷淡,在家安住,毫不在意。

應該說,這種動搖軍人前途出路的重大政策,一定要極為慎重,在決定之前必須嚴格保密。如果國家的控制力很強,那麼有可能可以施行,但也必須要有相應的安撫措施。北魏皇帝還是個小娃娃,胡太后掌權,對軍隊的控制力不足。這種情況下,胡太后顯然應該更多的優待軍隊,從而加強自己的實力,怎麼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估計還是胡太后已經掌權已久,已經忽視了自己位置其實並不穩固。

暴動的士兵最後沖入張府,將張彝父子全部毆死。此事對北魏社會影響極大,無不恐懼驚駭。因為政府高官居然未經法律程序就被暴動的士兵死刑處死,那麼王國的統治、尊嚴何在?胡太后對事件的處理還算果斷,她下令逮捕變兵首領和最兇悍的暴徒八人,全部斬首,但其餘的人不再追究。同時在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大赦,用以安撫軍心;並撤銷了原定政策,准許軍人可以依照武官資歷,轉任文官。

當時一位叫做高歡的官員恰好目睹了暴動,他已經認識到政府的威信喪失,危機即將到來。柏楊認為胡太后的處理善後是「她這一生唯一的一次最正確、最智慧的措施」。

變兵一千人,誅殺領導八人,已經夠多,難道必須全體處決,北魏帝國才能有救?不立即大赦,勢將逼出更難控制的反擊,一千將士加上他們的同黨,在首都作殊死戰,恐怕將再蹈王允的悲劇(參考一九二年五月)。而立即廢除新法,更顯示胡太后應變的能力,如果她要堅決維持所謂政府威信,那可是埋下威力更大的定時炸彈。

洛陽暴動是中國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暴動之一,雖然它僅只停留在暴動階段,並沒有晉陞到政變層面,但亡國進行曲既起,北魏帝國尊貴的皇親國戚,就只好像豬羊一樣被屠被宰,別人既不能使他們身陷災難,也不能使他們免於災難。九年之後,胡太后跟小娃皇帝,被投入黃河,活活淹死;十五年之後,北魏帝國分裂;三十七年之後,兩家魏帝國先後瓦解。

暴動本身規模不大,並不能傷筋動骨。但是洛陽暴動在輿論上產生巨大影響,使得所有人都意識到,政府已經對軍隊失去了控制力,竟然有這麼多人都如此不滿,而政府竟然也不能把鬧事的人全部法辦。此時,統治者的威信已經蕩然無存了,而這對維持統治極為不利。

洛陽暴動,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暴動,這種形式的暴動,其實並不多見,原因在於,參與者並沒有太多政治主張,統治者無腦觸發眾怒,進而引發突然事件。但是事情的處理,造成政府的威信和尊嚴喪失。法制喪失,政治混亂一定是王朝覆滅的先兆。

用人靠排隊

人才是國家的根基,無論是誰當皇帝,都面臨一個大難題:如何選拔有才幹的人,同時又確保他的忠誠?

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所以不能得到統治者的歡心。但是治理國家、打仗禦敵又不能只靠馬屁精,所以中國古代發明了許多複雜的制度,既要靠有才能的人治國,又要依靠皇帝信賴的自己人監督這些人,防止他們造反。

從漢代的舉孝廉制度到後來的科舉制度,都是為了解決一個根本問題:究竟如何為國家選拔合格的優秀人才。但無論如何,總是要依靠才幹、特長確定一個人究竟能夠擔任何等職務。

一旦政治腐敗,用人制度就會被破壞,不再以才幹,而是以出身、階級、師承、派系、行賄決定一個官員的前途。但即使如此,這些貓膩都是檯面下的文章,面子上總是要說是根據才幹選拔官員的。

可是在519年,北魏政府居然就明目張胆的放棄了根據才能選拔官員的根本制度,轉而非常可笑的不問能力,只問資歷。吏部尚書崔亮制定了按照年資順序的辦法選拔官員,並且不多做解釋。當時的洛陽縣長、鮮卑人(代人)薛琡(薛,原姓叱干)上疏說:

「人民的命運,掌握在政府官員之手,如果負責考選的單位,只問年資,不問能力,把候補者像飛雁一樣排成順序,又像用繩索串起一串魚一樣,前後相接,主辦人手拿名冊點名,做這種事,只不過數數人頭而已,一個小職員就夠了,怎麼能叫做考選詮敘(原文如此,但應為「銓敘」)!但是奏章呈上後,如石沉大海,久久沒有批示。後來,薛琡請求胡太后召見,再報告說:「請下令親王、公爵、高階層官員,推薦賢能人才,去當郡長縣長。」胡太后命交三公及部長級會議討論,事情也不了了之。

崔亮下台後,這項制度竟然得以維繫:

之後,甄琛等接替崔亮當吏部尚書,覺得排隊制度對自己有利,也就繼續實行。北魏政府再不能得到新的人才,從崔亮開始。

用人排隊的問題,值得深思。排隊是心照不宣的,總要排隊的。無非是按能力還是按年齡。哪個單位,哪個朝代不排隊。不過像北魏這樣乾脆從制度上按年齡排隊,不記得在中國歷史上有先例和後來者。一旦國家不能再得到優秀人才,長期以後,危機必然爆發。

元雍元琛鬥富

519年的北魏,皇親國戚、當權官員都互相比賽奢侈。高陽王元雍號稱是第一富豪,王府與皇宮相差無幾,擁有奴僕六千,婢女五百。

河間王元琛也很富裕,屢次和元雍鬥富。他養有駿馬十餘匹,馬槽用銀鑄成,門窗上雕有口銜銅鈴的玉鳳和口吐旌旗的金龍;喝酒用水晶酒杯和瑪瑙酒壺、碧玉酒瓶。元琛曾對章武王元融說:

「我不恨看不到石崇,只恨石崇看不到我.」

這話深深刺激了元融,竟然嘆息三天,甚至病倒。

這二位的錢,哪一文不是百姓的血汗、哀嚎與嘆息。柏楊將其稱為:「凶錢」。

資治通鑒沒有記載當時百姓如何貧苦,可能認為不值一提,但是我們看到皇親國戚如此腐敗,已經可以才想到平民百姓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貧富差距如此之大,定然導致社會動蕩。

胡太后篤信佛教,在北魏到處興建佛教寺廟,一座連一座,永不停止。還下令各州都要興建無層高的佛塔。

胡太后屢次舉行吃素誦經大會(齋會),施捨給和尚、尼姑的財物,動輒以萬為單位計算,賞賜左右侍從官員的,更是沒有節制,費用龐大,卻從來沒有把恩德普及到平民身上。

如此折騰國家,北魏國庫很快空虛,只好減少文武官員俸祿。為了修寺廟,竟然可以不顧整個國家文武官員的日子,也真是前無古人了。

覆滅的先兆

用人制度的毀壞、法制的破壞、上層社會的極度腐敗,任何朝代,任何國家只要出現這三條問題,都可以肯定,危機即將出現。如果最高領導者不下決心採用果斷措施予以糾正,往往將導致覆滅。但可悲的是,由於利益的綁定,當局者往往陷入深深的無力感,覺得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採取。其實不是沒有辦法,只是他們下不來決心捨棄既得利益。

1) 法制失衡,賞罰不明,造成政府公信力喪失,這就使得當權者很難在一個自洽的制度體系中維持法理上的有效統治。如果法律可以朝令夕改,那麼誰都不會遵守。因此,法制失衡,造成社會的巨大不公。2 )腐敗超過一定限度,造成平民階層的極度不滿。財富分配的失衡,會在經濟上造就大量的造反派。3 )用人制度的失敗,使得國家不能選拔出優秀人才,從而使國家失去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的能力。逐漸就不會再有人及時發出警告,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第1和第2點問題,從而陷入死循環。

維持統治,還有一個效率問題。依靠暴力維持,成本太高,所以要靠法制。洛陽暴動,導致巨大的輿論效應,大家意識到,已經有這麼多人想造反,而且政府並不能怎麼樣。這樣一來,就導致統治者後續不能再依靠低成本的威懾控制整個社會,這就危險了。暴力機構本身就容易自己造反,所以依靠暴力維持,是絕對不可以持久的。明智的統治者,一定會短期靠暴力,儘快建立法制。劉邦也是這麼乾的,不約法三章,人心不穩,無法實現穩定。如果破壞制度來勉強維持穩定,長期來看,都是飲鴆止渴。

但是制度是人制定的,所以必須保證優秀人才能夠選拔出來為統治者所用,這是人才制度的重要性。用人制度、法制和腐敗問題,這三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對於現代國家,也同樣是致命的幾件大事,它們同時出現問題本身就意味著社會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政治變得相當不穩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災難即將來臨。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大保簋銘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牧師王季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克商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
如何看待某人關於其曾祖母餓死於1958年的言論

TAG:中國歷史 | 資治通鑒書籍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