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言旻語】第十四期:傳統節日中的家庭教育

作者丨付麗旻

春節假期已然結束,無論多麼不舍,遊子又將出發。過團圓年,始終是國人心中美好的一個情結,於是每年都有壯觀的春運大潮,每個地方、每個家庭都有一些世世代代相傳的過年習俗。那些習俗,不僅寓意著祈福、團圓和吉祥,其實背後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積澱。

在闔家團圓的喜慶日子裡,在輕鬆愉快的家人相處中,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好時機,藉助這樣的機會,把一些美好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田,慢慢的孩子的心中就滋養了一塊福田,種花種草種未來,長滿希望和幸福。

今天就讓付老師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如何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家庭教育,就當是提前祝福朋友們春節吉祥,喜樂安康,闔家幸福的禮物吧。


舌尖上的文化傳承

過年過節的時候,應該讓孩子知道,所有的節日食品背後,是對未來美好的期盼和祈福,那麼節日中的祈福、納福、惜福,這些傳統美德就會潤澤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一起參與到節日食品的準備過程吧,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這種影響力深遠,在以後的日子更能彰顯其作用。

維克多在美國的第一個春節,我簡直就是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心中想著大洋彼岸的孩子,是怎樣的孤單,家人準備的所有美味在我眼裡都視而不見,走出家門透口氣,城市的空氣中都瀰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更讓我愈發牽掛。

一直等到跟孩子通話,終於懸著的心可以放下了。維克多說,他提早一天去了中國超市,買了各種過年的食品,大清早煮了湯圓,用這種正宗的中國節日食品招待留學生宿舍的其他國家的孩子。

恰好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他沒有課,還做了一桌子的中國菜,還包了水餃,晚餐的時候宿舍里擠滿了人,已經沒地方坐了,甚至還有不認識的外國朋友過來拜年,跟維克多先生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更不必說華裔,韓國留學生等這些本來就過中國年的孩子們。

那天晚上,大家吃光了維克多先生冰箱中所有的食材。我好奇地追問他在沒有擀麵杖的情況下是怎麼包餃子的,維克多哈哈大笑:「媽咪,你要是看到我的餃子形狀會吃不下的,各種形狀的都有,我提前買了幾種看起來能替代擀麵杖的飲料瓶,還是可以擀麵皮的。」

一個十九歲的大男孩在美國古老的大學城裡,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像模像樣的帶著朋友們過中國年,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對外輻射吧,不僅讓我感動,更讓我欣慰。那一瞬間,我覺得孩子真正長大了,可以很好的獨立生活了。也說明他從小到大的生活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熏陶已經深入到骨子裡,所以即使在陌生的國度,不同文化氛圍中,他依然能夠利用傳統節日交朋友,也讓父母安心。


節日里的幸福密碼

我還記得有一年暑假,維克多回國度假的時候我們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國》,他悠悠地說,在美國的時候,單獨一個孩子是沒有勇氣看這檔節目的,必須是幾個留學生聚在一起,才敢看那些在國內看起來平常的食品。

有一次據說是看到山東的大煎餅,一個來自濟南的小夥子終於還是沒能忍住眼淚,衝進了衛生間掩面流淚,那些食物對這些孩子來說意味著鄉愁和思念,是家的味道。

親愛的朋友啊,付老師講了這樣的故事是想說,過年帶著孩子一起準備節日食品吧,這個過程,那些家常生活的場景,會不經意的定格在孩子的生命年輪里,無論以後走多遠、多久,這些東西都滋養著他的心靈,哪怕有一天孩子都老了,但是只要開始準備這些節日食品的時候,他就會想起跟父母在一起的那些幸福的日子,那種幸福的味道。

所有好的教育都必須是有溫度的,這種閑話家常、帶著孩子洗手作羹湯的環節必不可少,既能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又能在過程中加深孩子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

這也是一個愛的儲蓄過程啊,培養一個心裡有愛的孩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這種培養,不需要多少說教,只是需要帶著孩子一起用心面對生活的細節,需要生活的具體場景作為載體。

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就會更有歸屬感、安全感,更有擔當,更有勇氣,更有責任感。讓父母跟孩子的感情更融洽,家庭氛圍更和諧,是奠定親子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那麼這麼重要的日子千萬不要忽視了。


過年了,一起去尋找文化的根基

傳統習俗中浸潤著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家庭倫理,通過傳統文化的力量加深血脈相連的感情,過年的時候,在難得的家族團聚、輕鬆交流的過程中,指點孩子必要的禮節,遵循一些習俗,其實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過年,實際上就是一次文化尋根的過程。

北方過年的時候要「守歲」,大年三十我們會半夜吃年夜飯,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等待新年黎明的到來。守歲的古老寓意就是守護父母的平安和健康,跟父母一起守歲的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關愛,感念父母的養育恩情,這是一個親子溝通絕佳時機。

試想一下,寒夜溫暖的屋子裡,無論多大的孩子和父母、家人圍坐一起,洗去平日征塵,放下學習和工作中的壓力,聊聊輕鬆愉快的話題,那些家長里短,那些外面的新鮮信息,也是一次心裡充電的過程,親情的滋養,讓生命更有力量去面對以後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衝擊和壓力,而父母長輩也會更寬容對待孩子跟自己不一樣的想法,雙向的主動溝通更容易達成。

這裡順便說一下最近幾年,人們似乎有一個吐槽央視春晚的習慣,我也曾經就這個問題跟孩子溝通過,維克多說,在美國看央視春晚,沒有電視機,幾個大孩子就擠在一塊看電腦屏幕,還得忍受美國古老社區的網速,有的看就很知足,那就是一種儀式感,過年了,吃年夜飯看春晚,那一刻覺得沒有離家萬里,覺得海外遊子跟祖國的親人緊密相連。

孩子們看的不僅僅是節目,品味的是文化的融合和家國的情懷。春晚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文化品位與期待,但是帶著平和的心態應該是不一樣的,過年總要有喜慶祥和,總要有儀式感。吐槽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這不僅是審美,也是給孩子獨立判斷的空間。


新年,其實並不簡單

全國各地都有拜年的習俗,給長輩請安,給平輩送祝福,也會遵從禮節帶一些小禮物,這些東西的操辦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操辦,父母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可以,這是難得的鍛煉機會。

懂得基本的禮節和人情,也是一種傳統美德教育。一個人情練達的孩子總好過於木訥、不諳世事的孩子。總要有獨立面對生活的那一天,而父母之前給予的鍛煉機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那些待人接物周全、遇到不同的人可以從容練達的孩子,相信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把握髮展的機會,就像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深入了解你美麗的心靈一樣,也沒有人有義務通過你的不諳世事去了解你的潛質和能力。借用節日的環節,培養孩子獨當一面的能力,何樂不為?


壓歲錢,也有學問

還想說說壓歲錢,指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和使用壓歲錢,真的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一課。幾年前一個母親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那天我乘坐地鐵二號線,一對打扮齊整、拖著大行李箱、估計是去浦東機場趕飛機的母子對話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聽到年輕的母親輕聲跟七八歲大的孩子說:「回到老家媽媽就不方便說這些話了,你是懂事的男子漢,一定會記住媽媽說的話的對不對?長輩給的壓歲錢是對孩子的祝福,無論多少都是心意,這份心意要珍惜,不可以跟其他小朋友或者兄弟姐妹攀比數量,拿到壓歲錢要道謝,還要提醒爸媽,因為爸媽不能忽視了禮節,一定要對親戚有所表示有回饋。我們在外面日子過得富足了,回到老家不是顯擺去了,是感恩家族對我們的培養,一個人長大了有能力了,不是自己的功勞,是祖輩的庇護恩德。」

孩子仰著乾淨的小臉認真的聽著媽媽說的話,不管當時這個孩子有沒有完全理解媽媽說的內容,但是這種教育就是給孩子的一筆精神財富。

一個斤斤計較的母親是沒辦法培養出一個大氣有作為的孩子的。所以從自己做起,言傳身教,相信你的孩子會越來越明白事理,也會更有擔當。指導孩子好好利用壓歲錢真的是一門學問,不僅僅是提高財商那麼簡單,背後是人文精神和家族觀念的傳承。

長大之後能恩澤鄉里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的人。就像最近網傳京東總裁劉強東回鄉發放五百萬年貨,我看到這個新聞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僅是京東的宣傳手段,更重要的是需要心中有這份感念故鄉的情懷,否則五百萬完全可以砸在廣告上。這份情懷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彌足珍貴。

怎麼合理的支配壓歲錢一定要跟孩子達成共識。讓孩子有計劃的支配,鍛煉理財能力,讓孩子充分考慮壓歲錢的支出方向和目的,也是歷練。沒有人與生俱來就懂得感恩,沒有人無師自通就懂事,一定是生活中的小事件的鍛煉、提點、指導,讓孩子慢慢成長,變得懂事而有擔當。

過一個吉祥、有意義的中國年,是對孩子教育的好機會,也是父母自身反思與成長的好機會。用心的父母會發現,你的孩子也許真的跟從前不一樣了。

小哈有感

付老師本期文章可以說是送給各位父母的一份「新年大禮」了。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從未細究過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教育之道?春節真的只有走親訪友,拜年賀歲如此簡單嗎?

讀罷全文,小哈不禁感嘆,過春節是一門大學問!

如果說平日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那麼春節的教育真可謂是「紅紅火火」,從春節晚會,到團圓佳肴;從齊家守歲;到壓歲紅包,每一件事可以是簡單地「例行公事」,但只要願意花點心思、動點腦筋,就能像付老師一樣把家庭教育完美地融入傳統節日中。


推薦閱讀:

361.與喵共舞191~春節D9-初七
743.與喵共舞368~春節8看演出
一口餃子一口酒,大家新年啥都有
「DR」世俗的春節/簫凌
再談熱依扎事件~

TAG:春節 | 家庭教育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