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時要多賺錢? 這才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一>

我有一個同學,大學期間是個才華洋溢的人。當年我和他在宿舍樓的電視機房,就著啤酒,指點江山,暢談夢想,何其快哉。

曾經我以為他會走上從文(他是中文系專業,對文學、影視往往有較為深刻的見解),或者從商(大學時跟我在同一個創業實驗室)的道路,可誰也想不到,在企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居然去了考公務員。

以他的才華,結果並不讓人意外,他毫無懸念地以非常高分的成績考上了,在走馬上任之前,他還特意飛到廣州和我們幾個朋友見了一面。

當年,他意氣風發,放眼世界,皆是可以大展拳腳之處。

對於他的這個選擇,其實我並不看好,我的爺爺、父親、叔叔、嬸嬸都是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的人,我深知這個地方對於沒有政治才華,尤其是沒有政治資源的人來說,競爭究竟是多麼地不公平,對於思維的禁錮又是多麼地嚴重,所以我自己在大學畢業那年,在班裡是少有的連公務員考試都不報名的人。

對於他,我當時還存有一點幻想:以他的才華,在清閑的工作之餘假如寫寫文章的話,說不定在未來能夠成為某個起點文學大神呢?

然而十年過去,現實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那個曾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才華青年;那個曾經心懷夢想,胸有丘壑的有志青年。

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在柴米油鹽的生活面前,沉淪了。

日常的工作,要麼是給領導的發言準備PPT,要麼就是在評選年度十大好人好事的時候,杜撰出幾件,然後把好朋友的名字胡亂改一改冠上去。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畢竟平凡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

假如不是後來發生的婚姻問題,或許他會沿著這條路線走一輩子,即使偶爾回想起往年的時光,除了懷念,也只會淡然一笑。

笑自己年少太輕狂,笑自己弱冠多夢想。

但他畢竟曾經是一個那麼有才華的人,我一直認為他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對自己天賦的極度不負責任。

所以對於他離婚的這件事情,我是持正面態度的,說不定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契機呢?

因此,我還特意幫他做了一次職業能力測評。

1項120+

4項100+

6項90+

2項80+

這已經是我見過最好的天賦之一了。(另外一個是門徒俱樂部的楊娜)

可是,當他把今時今日的境況歸結為「就是因為我沒錢」的時候,當他一面嚷嚷著「我要重振事業」但又對自己過往十年的沉淪時光自怨自艾的時候,當他一邊中年危機焦慮症發作一邊又擔心自己沒有市場競爭力不敢跨出那一步的時候,

我的心瞬間涼了半截,我甚至感覺他這輩子就這樣了,一手好牌打到爛。

錢沒錯是很重要,但對於我們來說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而走到今天這一步,也不是因為你沒錢,而是因為你的不思進取但又不甘平凡。

<二>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標題是:《為什麼年輕時要多賺錢?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講真,如果這篇文章的受眾是那些覺得錢多錢少無所謂,錢有錢沒也無所謂,每次一被上司罵就辭職,每次一遇到困難就逃避的年輕人,那是挺好的。

至少可以扭轉一下他們的金錢觀,不要覺得有錢是一天,沒錢也是一天。

可以,對於其他人來說,這篇全文都是故事的文章,就只能說是溫熱的雞湯了。

原因很簡單:錢很重要,可是獲取金錢的能力更重要。

這個時候你會問:假如我有錢,難道不也意味著我有賺錢的能力嗎?

確實不一定。

譬如有可能我十年前在深圳買了房子,今天賣掉,身家瞬間幾千萬。

譬如有可能我在創業初期剛好碰上了某個大客戶,成就了我的第一桶金。

譬如有可能只是因為我的年資比較長,其他同事離職之後,把客戶資源都留給了我。

譬如有可能只是因為我趕上了某個風口,譬如跨境電商,譬如指尖陀螺,躺著就把錢給掙了。

如上這些情況,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1)成功多數因為外部因素;

2)往往並不能夠進行複製。

這就意味著,即使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能夠再一次抓住嗎?

所以,先有賺錢的能力再有錢,而不是有了錢就意味著有賺錢的能力。

因此許多公司老闆在破產之後,會瞬間不知道自己可以幹什麼,然後被迫去開計程車,往往都是因為職業路的戰略目標與規划出現了問題。

上過我MBA課的同學都知道,戰略目標可以簡單分解成為:業績目標、能力目標和社會貢獻目標。

所謂業績目標,在職場的角度,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金錢收入。

所謂能力目標,指的則是為了在未來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為了推動自己向更高的層次攀登,從而必須從現在起積累的能力。譬如為了能夠在三年後升任CEO,我今年需要培養管理管理能力,明年需要學習戰略規劃能力,後年必須具備財務分析能力等,這些都是能力目標。

至於社會貢獻目標就不說了,和咱們今天沒關係。

對於那些過份追求業績目標,而忽視了能力目標的人,這種不平衡在順境的時候可能不會出現問題,可一旦外部環境變差,瞬間就會發現自身的能力並沒有辦法駕馭得了逆流中的大船。

就例如之前我們在門徒俱樂部里討論過的:

假如你作為老闆離開了現在的公司,

假如你作為業務離開了當前的平台,

你,還能東山再起嗎?

你,還能複製成功嗎?

所以對於職場前十年的人,我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說,千萬不要只為了業績目標,而忽略了在當前階段更為重要的能力目標。

<三>

然而追求業績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平衡,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職場初期(例如前十年),對於絕大多數崗位,絕大多數人來說,要滿足職場需求其實並不需要多大的創造力,更關鍵的其實是執行力,又或者說熟練度。

譬如,我相信大多數工作了5年以上的人,你們的工作,甚至你們每天說的話,都是重複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客戶打電話,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話:

Whats your target price.

When you would need the products.

No we can not do that.

甚至我還有一位曾經的同事說,他已經幾年沒學過什麼新辭彙了,因為根本用不著。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賣油翁「熟能生巧」的故事。

然而,我們日常工作中的許多「重複」並不會帶來「巧」,譬如一個做了半輩子箱單發票的人,不見得就能夠成為發票界的大神。

這就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下,當我的能力已經足夠滿足崗位日常需求的時候,我就進入了舒適區,而不會想著如何壓縮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也就是說,我的思維已經僵硬了,我的能力也被凍結了。

這種情況,在大公司很常見,在體制內更為普遍。

但是,在本公司的本崗位夠用的技能或者能力,一旦換了個環境,還一樣繼續夠用嗎?

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又或者意識到了,於是根本就不敢換工作。

從這個角度出發,重複的工作本身其實並不能提升你的能力,思考才可以。

最後,大多數人的CPU都是單核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在打工的時候,有一個客戶問我,能不能在業餘時間,幫他做一些sourcing的工作,付費。

我當時居然拒絕了,理由是:工作太忙了,沒時間啊。

同樣道理,有多少人下了班之後,是連書都不想看的?

真的是因為沒有時間嗎?

我覺得未必,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許多人即使下了班,都依然沒有辦法從忙碌的工作狀態中切換出來。

此時就算你攤在沙發上,其實也不是一種真正的休息。

所以身體疲憊是一回事,精神疲憊才是最要命的,它會影響我們下班後對於能力提升至關緊要的6小時。

綜合如上,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命中注定只會是普通人的原因。

他們都在靜靜地等待中年危機的來臨,卻又無力改變。

<四>

假如我們不想到了45歲時不得不去感受無力回天的絕望,那麼我們今天就必須做點什麼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今天,不是嗎?

2017年8月,本叔曾經在門徒俱樂部的線下活動時,提出了1+1+1的概念。時隔5個月,我們再次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化討論之後,我真心覺得: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職業設計框架。

第一個1是主業,也就是我們用於謀生的手段,一般最好是我們擅長的事情。

第二個1是副業,但不一定指我們在公司之外的兼職,公司之內的「非本職工作」也可以。

第三個1是興趣,指的是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沉浸和研究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能讓我感到快樂。

但是在討論這三個1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職業階段。

第一個階段:職業成長期,我的建議是1+0.5+0.5。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找自己。

找到自己的擅長,找到自己的喜愛,發現自己的職業方向與路徑,明確自己的戰略與使命...etc,這個階段,保守估計需要5-10年的時間。

怎麼找?

靠的就是後面的兩個1,不停地嘗試新鮮的事情,即使某些工作並非我的本職,我先做了又何妨?

譬如我曾經有一位上司,是我見過最有銷售天賦的人之一。然而他剛畢業時是在技術部上班的,然後被缺人到紅眼的銷售部抓了壯丁:「你是想改變世界,還是想每天在電腦前畫圖紙?」

假如他當時選擇了不,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銷售天才。

前段時間在門徒俱樂部有過一次關於「跨領域應用能力」的討論,有同學說自己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因此在考慮跳槽的時候,要麼不敢跳出自己的本專業(例如銷售,採購,營銷等),要麼不敢跳出自己的本行業(例如家電,3C,LED等)。

歸根到底,缺乏跨領域應用能力的本質原因,我認為在於第二個1的缺失。

我們來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假如你每天上下班,都走著同樣的一條路,搭著同樣的一班公交車,在同一個站上下車,甚至看到的都是同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不可能知道是否有另外一條路線也可以通往目的地,而且交通更順暢,時間更短,沿路的風景更好玩,公交司機更有趣。

所以,我號稱外貿界最斜杠的CEO,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不管是銷售,採購,營銷,運營,管理,創業等專業,還是家電,照明,新媒體等行業,我全部都有涉獵過,而且還不是淺嘗即止的那種涉獵。做的多,想的多,自然能夠提煉出適用於多個領域的底層邏輯,也更容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職業成長期這個階段我們的首要精力依然還是得放在第一個1上面,因為這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前提。

所以,第一個1,必須是我們在當前階段最擅長的事情。

譬如我其實並不喜歡外貿,並不喜歡做銷售,但這是我擅長的事情,所以我一做就是十年。

同時,不停嘗試新鮮的事情,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像小熊掰玉米一樣,撿一個丟一個。我們始終是要選擇其中的某一些事情,在更加深入研究的同時,帶入我們的職業第二階段。

第二個階段:職業穩定期,我的建議是1+1+0.5。

所謂職業穩定期,意思是我已經不再需要像第一個階段那樣,全身心投入到主業裡面了。

就跟我們開工廠一樣,前期的機器設備已經全部投資到位了,客戶也相當穩定了,那麼此時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單,僅此而已。

此時,我們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從主業中釋放出來,投入到我們精挑細選的第二個1上面。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1、必須確保第一個1足夠穩定,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2、第二個1的目的並不是錢,而是提升能力的考慮,或者補全戰略拼圖的目的。也就是說,做不做,並不取決於它能夠帶來多少錢,而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提升什麼領域的能力,或者實現我們的什麼戰略目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業餘時間做家教,做微商,開滴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能夠算作第二個1。(當然作為第三個1可以)

另外,在職業穩定期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開始將更多精力釋放到第三個1上面,但是我並不建議在這個階段做1+0.5+1,在興趣上釋放大量時間與精力。原因有很簡單:任何所謂的「穩定」,都是有時效性的。譬如今天你的外貿業務很穩定,保不齊幾年之後突然生意就不好做了呢?而假如此時沒有第二個1來做補充的話,生活可能瞬間就會陷入困局。畢竟興趣變現,可能是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個階段:職業自由期。我的建議是:1+1+1。

財務自由的概念,指的是即使不工作也會有足夠維持正常開支的被動收入,這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困難的。

但是職業自由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意思是:即使我們丟了一份工作,一門生意,一個公司(第一個1),都不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切換到新的領域,或者馬上有其他的項目(第二個1)進行補充時,這個就叫做職業自由期。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第三個1上面了,去沉浸一些我們真正喜歡的事情。不管是畫畫、書法、太極、運動、寫作、收藏,甚至遊戲。

這一個1,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某一個領域內的達人,專家,甚至是大神,甚至不排除在未來有興趣變現的可能,譬如在遊戲界,有許多紅人,主播,簽約選手,都是從一個非常熱愛的遊戲的人開始的。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人生是圓滿的,幸福指數也是相當高的。

第一個1,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物質保障。

第二個1,給我們帶來能力的提升和戰略的多元化。

第三個1,給我們帶來精神財富和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這三個1,構成了一個非常堅固的鐵三角,而且相互之間可以轉換,主業可以變成副業,興趣也可能成為主業。

這三個1,也將貫穿我們職業人生的40年,幫助我們安然度過中年危機,直到退休的那一天。

<五>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一是想借朋友的經歷警醒大家:選擇真的大於努力,有許多事情在我們按下確定鍵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因此,別忽略了在起跑之前的職業設計。

二也是想告訴我這位朋友:職業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快不快不重要,能否跑到終點才是關鍵。就算你已經失去了十年,就算你不能和別人比生命的寬度,那就和別人比生命的長度,想像自己比別人長命十年,回到起點和新選手們一起跑,那又怎麼了?不要讓年齡僅僅只是在增長你無謂的尊嚴。

該醒醒了。

最後,年輕的時候不是要多賺錢,而是要多培養賺錢的能力,這才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以上。

P.S.1我司招人,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年工作頂別人三年,歡迎戳這裡了解。

P.S.2.微信公眾號:丹牛。過往三十萬字公開文章都在這裡了。


推薦閱讀:

如何走出對選擇工作時的迷茫期?
你如何過春節,就如何過一生...
如何快速了解一個行業?
ENFJ如何用興趣愛好賺錢?
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

TAG:職業規劃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