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史上的今天:和平號空間站,遠去的輝煌

摘要:

1986年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發射升空,拉開了建設的序幕。

「和平號」是前蘇聯建成的人類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以艙段模塊為基礎的大型空間站。其在軌道上運行超過15年時間,從蘇聯時代一直到俄羅斯時代,它創造了一個時代。

飛行於地球之上的蘇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來源:wiki

「和平號」(Mir) 是前蘇聯建成的人類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以艙段模塊為基礎的大型空間站。

在軌道上運行超過15年時間,從1986年開始,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仍然在俄羅斯管理下繼續運行。

「和平號」是對於人類長期太空駐留以及大型空間結構建設的一次重要經驗積累,為今天的「國際空間站」(ISS)打下了重要基礎。

01

蘇聯另闢蹊徑

「和平號」空間站

來源:wiki

本質上說,「和平號」空間站被認為是蘇聯「禮炮」(Salyut)空間站系列的後續型號。

作為對比,美國在1960年代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登月項目上,而在1970年代又轉向太空梭研製,而在此期間,蘇聯避開了和美國迎頭碰撞,而是另闢蹊徑,在大型空間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蘇聯開始不斷積累長期太空駐留方面的經驗,並逐漸意識到建設一座大型空間站的意義。1976年2月 ,「和平號」空間站項目得到批准,到1978年,正式明確了建設一座大型模塊式,且擁有多個可以與「聯盟」(Soyuz)號載人飛船以及「進步」(Progress)貨運飛船對接,以便輸送人員物資補給的介面的空間站。

"質子"火箭發射升空。和平號的各個艙段基本都是由這種火箭發射完成的

來源:wiki

空間站的在軌建設工作從1986年正式開始,當年2月20日,第一個艙段「核心艙」率先升空,拉開和平號建設序幕,一直到1996年,又相繼有6個艙段被加到空間站上。

當1996年完全建成時,和平號一共包括7個加壓艙段和幾個不加壓的艙段。是當時地球軌道上最大的人造物體,直到被後來的國際空間站超越。

1989年,建設中的和平號空間站,可以看到在最初核心艙基礎上已經對接了兩個新艙段

來源:wiki

所有這些艙段都使用俄羅斯「質子」火箭發射升空,除了其中的「對接艙段」。這是一個專為美國太空梭對接設計的介面,由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1995年執行STS-74次飛行任務時運送到「和平號」並安裝。

空間站的電源來自兩側的太陽能帆板,軌道運行高度在296公里~421公里之間,平均飛行速度大約2.77萬公里/小時,每天圍繞地球飛行大約15.7圈。

02

探索人類長期太空駐留

俄羅斯宇航員瓦萊里·波利亞科夫(Valeri Polyakov,1942-),世界最長太空連續停留記錄保持者

來源:wiki

和平號空間站是人類第一個長期有人值守的研究性質大型空間站,長期保持著連續有人值守時間最長的記錄(3644天),直到2010年10月23日才被國際空間站所超越。

另外,在和平號上,俄羅斯宇航員瓦萊里·波利亞科夫(Valeri Polyakov)在1994年到1995年期間創造了437天零18小時的世界最長人類在太空連續停留記錄。

在整個和平號15年的運行期間,有長達12年半都是有人值守的,其能夠支持三位宇航員長期生活和工作,或者更多宇航員,更短時間的值守。

03

政治風波與美蘇合作

和平號空間站與美國太空梭對接

來源:wiki

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建設期間(1986~1996),蘇聯發生了嚴重政治危機並在1991年最終解體。

蘇聯解體發生時,宇航員謝爾蓋·科里卡寥夫(Sergei Krikalev)正在和平號上執行任務。這樣一來,他出發時還是蘇聯公民,可是返回時卻莫名的成了一個新國家:俄羅斯的公民。

於是,科里卡寥夫也就成了迄今唯一一個升空時屬於一個國家,返回時屬於另一個國家的宇航員,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宇航員謝爾蓋·科里卡寥夫(Sergei Krikalev,1958-),他是迄今唯一一個升空時屬於一個國家,返回時屬於另一個國家的宇航員,這是時代的悲劇

來源:wiki

而在美國和蘇聯激烈競爭的那個年代,和平號也成為美蘇兩國嘗試國際空間合作的平台。

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自己在大型空間站建設方面的不足,美國在積極推進建設國際空間站的時候與蘇聯-俄羅斯展開了積極合作。

美國方面還與俄羅斯方面達成合作,讓美國宇航員登上和平號空間站與俄國宇航員一同工作。這樣的共同工作也為今天國際空間站上美俄兩國宇航員之間的共同工作積累了經驗。

根據美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協議,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宇航員

來源:wiki

1993年,美國與俄羅斯達成協議,並在1994年~1998年期間安排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進行對接。

這一合作是雙贏的,美國能夠藉此獲得一些空間站建設與長期太空駐留方面的經驗,而對於蘇聯解體後國力崩潰,為了維持和平號運行而苦苦支撐的俄羅斯來說,與美國的合作為他們帶去了急需的資金。

04

一個時代的終結

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燃燒焚毀的和平號空間站

來源:wiki

隨著國際空間站項目逐漸成為美國與俄羅斯兩國政府之間的合作新方向,加上和平號長期服役後各種故障開始頻繁發生,維修和維護費用讓俄羅斯不堪重負,難以騰出精力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

最終,由於資金嚴重不足,俄羅斯下定決心,在2001年3月23日指令和平號空間站受控墜落。按照這一指令,和平號空間站在運行15年之後,主動墜入地球大氣層,焚燒解體,殘骸墜落於南太平洋的萬頃碧波之中。

和平號的歷史翻頁了,但這一項目在人類載人航天與長期太空飛行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和重要貢獻將被永遠載入史冊。

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空間站代表了和平號探索使命的繼續

來源:ISS


編者按:

《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是老嚴的一次個人歷險,試圖通過堅持365天,完整記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在人類漫長的天文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這裡是「星空早知道」微信公眾號的鏡像站,轉帖其中的精彩內容,目前正連載更新《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其宗旨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呈現一年365天不一樣的天文史。

跟蹤老嚴的更多作品,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早知道」。

weixin.qq.com/r/qinZwX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鑒別俄料,這幾種方法最有效!|小白學玉
天文史上的今天:俄羅斯隕星墜落事件
俄羅斯海軍沒有了航母就真的會走向衰敗嗎?
俄羅斯發現外星人向地球發信號求救是真的嗎?
【讀書筆記】一些人的「愛國」,愛的是誰的國?

TAG:空間站 | 航天 | 俄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