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類文,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有一類文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新青年: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實用」文
1.號稱「實用」,實為功利,這是其一大弊病
原《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作者 @新青年 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與《怪誕行為學》《影響力》是不夠恰當的。
他所批判的文學書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分屬人文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都值得我們的尊重。而《怪誕行為學》和《影響力》等書籍卻是筆者在此批判的「實用」書。這類書號稱「實用」,卻實為功利,助長了這社會物慾橫流之氣,總讓我想起小**階級的狂熱性。
@新青年 此文主張「實用」,主張看書的首要目的是「真正對改善生活質量起到幫助」,與那「實用」書也實乃一丘之貉。
引用一下他的引用:
卡夫卡死後成名;
麥爾維爾寫《白鯨》時不被人重視,自己活得馬馬虎虎;波德萊爾一輩子寫詩的稿費才掙了3萬5法郎;曹雪芹中年後很窮,經常舉家食粥...
實際上大多數文學家,只要不是門德爾松、托爾斯泰之類祖上富,生前大都窘迫。(摘自張佳瑋)(摘自 @新青年 )
觀其引用的事例,其讀書的目的可見一斑。追求功利是這私有制下的社會使然,主張「實用」不難理解,可是這類書、這類文真的實用嗎?私有制下的社會,「實用」的真是這些書、文嗎?有些話不可多說,希望這社會還是紅色。
還有,用文學家的生活質量不好來論證文學書讀者應該是「不愁吃穿的殷實子弟」,還有這種操作?就這裡的邏輯推理而言,他的文章還是挺有文學性的嘛。
2。看多了「實用」文,人容易得病,雞血病,欲求功利而不得
@新青年 所鼓吹的「實用」書其實也是可以看看的,這類文也是一樣,看完了之後會不會覺得精神振奮、熱血沸騰,想要一往無前,勇攀成功高峰呢?
有這種影響,可以激勵讀者奮鬥,固然是好事。可這也給了讀者一種錯覺:你不成功說明你不夠努力,你努力了還沒成功說明你沒有堅持……
去問問一天工作12個小時的人們,去問問月薪一兩千還討不了工資的人們,去問問一年3天假期還領不到加班費的人們, @新青年 所鼓吹的「實用」書以及他所寫的「實用」文對他們來說真的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嗎?他所鼓吹的「改善生活質量」真的是努力、堅持幾字就可以實現的嗎?資本在背後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們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在資本的手掌心裡翻跟斗罷了。
這類文就愛給人打雞血,讓人振奮一段時間,過後總不過是陷入更大的絕望。那些三和大神、佛系青年難道是生來就」百無一用「嗎?不,他們奮鬥過,打拚過,他們在希望與絕望中不斷往返,可最終他們鬥不過資本的大磨盤。
這類文引發雞血病,其目的只有一個,把按資分配的世界拉上一個按勞分配的幌子,讓人民忽略資本在背後的上下其手。
對此,我只能給予一句忠告,放棄幻想,準備鬥爭!
3.為文學書做一點辯護,真正的實用性與文學性並不矛盾
@新青年 認為文學書是和打遊戲看片本質相同的精神消遣,也需要讀者的生活閱歷來領悟體會。下面分條批駁。
- 文學書可以成為精神消遣,當然,那是對庸人而言。就像他在其文中反對的《紅樓夢》,庸人去讀,那就只是一本言情小說,學者去讀,那便有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藥學等多個學科,正所謂: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魯迅
由此可見,是不是僅僅是消遣,全看個人啊。(當然有的文學書書確實沒什麼實用性,那些狗血言情小說不在討論之中)
- 文學書需要讀者的生活閱歷來領悟體會,這點倒是事實,但這不構成不讀文學書的理由。
看過的書,自然也可以成為自己的生活閱歷,不應自認水平低下就不去讀,筆者別處做不了榜樣,這裡倒是可以,水平低下也同樣敢於和」人生導師「 @新青年 叫板。筆者十二歲讀《資本論》什麼名堂都沒讀出來,雖然這不是文學書,不過道理都一樣,不能消化並不妨礙重讀啊,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沒有哪本名著是可以一遍讀透的。
綜上所述,那一類「實用」文,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筆者水平低,言語不通、論證不謹之處還望知友多多批評指正。
謹以此拙文致敬 @新青年 神文《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新青年: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推薦閱讀:
※夜讀書 | 四月二十日:他好像條狗啊
※如何通過快速閱讀,提高你獲取信息的能力?
※20170509&20170510教學札記
※夜讀書 | 四月二十二日:深夜讀這種書就是自虐
※634.讀書41~《零售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