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旅遊攻略——岱遊記(3)
書接上回,上次說到王士性來到了三天門外,進入三天門左折前行,道路平坦如砥,路旁有近三十戶人家當廬而市,或賣茶水或賣小面,走到盡頭可見桌子一個接一個排列,王士性漫步其中,低頭見金鋪朱石,耀人眼目;抬頭見貝闕飾樹,琉璃光澤的文石折射光彩。入目便是「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的碧霞元君宮。
入宮拜謁,楮池廣畝(一作紙錢之多,香火之盛;一作廣布楮樹的池子),香火四時不絕。有關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天孫說、華山玉女說等等。
禮畢,王士性便北上謁拜青帝宮。青帝宮是青帝廣生帝君的上廟,青帝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話人物之一,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位屬東方,故祀於泰山。王士性登上岱頂,倚靠三觀憑望遠方,望三朝舊都,即秦觀之望長安,周觀之望洛陽,越觀之望吳門。
處在歷史的軋輪下,有時會忘記它的力量,自命不凡,但當觀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或體會六朝舊事隨流水的時空變遷,才會恍然自己的渺小。
青帝宮後,便是數十仞懸崖峭壁,壁上刻字,此為磨崖碑。一為玄宗八分書《紀泰山銘》,字大於掌,經雨打風吹的洗禮,字減小,不能強半,有些字變得模糊不清,但也遒勁可愛。往右看便是唐玄宗時期的文章聖手,號「燕許大手筆」的燕國公張說和許國公蘇頲的手筆《東封朝覲頌》,但有閩人劃削的「忠孝廉節」四大字,覆蓋唐刻字之上,只隱約可見其手筆書法類晉,唐刻殆毀盡,實在是一憾事。
最右是孔子崖,相傳孔子與其弟子顏子登泰山到了這裡,孔子向東南而望,看見吳國都城門下的一匹白馬,於是此處就叫做孔子崖。
登上孔子崖,再往上走,就是玉皇殿了。殿前磐石聚集,石群擎突,一路走來,或遊覽、或攀登,乍見切雲崔嵬的景象,便是那「泰岱山頭一片石,影落滄溟浸空碧。鳥道捫星十八盤,峭壁回飈四萬尺。」
終於登上山頂了,舉目四望,隔天盈尺,王士性心裡樂呵著:若是晚上來,豈不是手可摘星辰了。廟宇被石塊磚瓦擁簇著,王士性爬到石頭上,望著遠山近石,感慨老杜那一句「齊魯青未了」。這時迎面而來一黃冠道人,王士性與之交談,道人因常年住在山上,對於山間壯美景象如數家珍。
他指著東方,只見白雲東來,群峰覆蓋盡失,卻也是非煙非霧,隱隱詭譎蕩漾,形成一片雲海。
他又指西南,汶水、洸水穿梭山脈間,蜿蜒的光粼如一縷乍明乍滅的光帶。
王士性想起附近有一山名曰徂徠,素稱與岱山不相高下,現在看來也是拱伏在岱山腳下。從岱頂看其他的山丘坐落四周,倒像是土礅滿地,點綴煙火聚落,明滅可見。諸如龜蒙、鳧、嶧等山峰皆是目光所不能及者,真乃一覽眾山小了。
玉皇殿前上立一石碑,浩大雄偉,表面理粗,但細看碑質如圭如玉,只是碑面並無一字,這就是山頂無字碑了。
有人說自有碑文在裡頭,有人說行至山頂建標為識罷了。然而這並不是泰山上的石頭,估計是當時有人拿著神鍾驅鐸,把這高大的無字碑用神力運來,不可說不可說。
殿後有一桃花洞,只見洞旁有一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狀似蒼顏老丈,迎風逆光屹立於此,千尺不動。
有個典故不知是否從此而來,說人們把祭壇旁邊的那個高聳入雲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稱作「泰山」,因為泰山又稱「東嶽」,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
玉皇殿東北處是黃華洞,傳說是玉女修真的地方,說起修仙尋仙,去山不遠處便是當初各朝皇帝親自禪祀的石閭仙山。大概是因為仙山飄渺,此時卻也杳眇不見。
登上岱頂的那一刻,王士性心裡不見激動,因為知道自己苦苦攀爬良久,終會見它一面。這種既定事實的篤定感讓王士性心裡踏實,這也是泰山給他的感覺——厚重且踏實。
時罡風獵獵,吹足起寸余,幾墮。幾乎要被風吹倒的時候,王士性心裡一片平靜,迎著風,他唱吟道:「俛仰置身輕一羽——天風颯颯引征衣——」
筆者小敘:說起來,王士性的文字毫無情感可言。他立志做一套理論型地理術書,但當我稍稍看到那一句「時罡風烈甚,吹足起寸余,幾墮」,這時我竟然覺得文字有穿越百年的力量,那天狂風,那天滾雲,那天烈日,那天你登上了岱頂,圓了自己一個夢,祝你下山一路順風。
PS.前幾天我們又迎來了一位小小讀者,有一份關注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又重了許多,總歸不能辜負,乾巴爹~
推薦閱讀:
※晚明將領系列——杜氏三將(五)
※這琉球船隻掛的旗幟都是什麼意思?
※明朝中國真的有過把火繩槍(佛郎機)當神拜的炮神廟嗎?
※大明所有武將中誰的戰鬥力最高誰的官銜最大?
※兵力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敗給了比自己兵力小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