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孩愛攀比」大人都喜歡這樣評價90後和00後,其實青少年攀比的定義是什麼?這樣評價真的合適嗎?
遇見一叔叔,見我用手機,問我是什麼手機,我說4s(那時5s都出了),他就走去大人堆里擋著嘴說這是攀比啊!(那聲音不大不小,超級可惡)我是90後,但我一直不認為青少年向大人要比較昂貴的東西,比如NB鞋,蘋果產品之類的就是攀比。在我高中時,根本就齒於向同學顯露出炫耀自己買的「名牌」,一次我買了樂扣的保溫杯,她硬是問我多少錢(通常我都含糊的說很便宜的,不想別人說什麼酸我),她說她也想買,我總要實話說了吧,我就說160元,她就說嚇得我都怕摔了。這樣的事例不少,我很小就明白每個人買東西的消費水平不同,不會故意擺出來說這是我新買的什麼什麼…還有,比如說我看見別人穿NB鞋,我也想買一雙,也就是因為別人我才了解有這個牌子的東西,而且款式好看鞋子舒服,所以我想要,會請示媽媽,到了獎勵時媽媽買了我會很開心,但不會去跟別人炫耀(我認為就是單純的開心)如果媽媽真的不買,就把它當作生活中的幻想追求,想像如果擁有,會怎麼怎麼樣。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請問這樣還算攀比嗎?我覺得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是這樣,至少我身邊的是,但總有這麼一些叔叔阿姨跟我媽說我攀比攀比之類的。這些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大神糾正指教,謝謝!
《孩子愛攀比亂要東西怎麼辦?要受教育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家長》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兒子八歲了,喜歡騎自行車。最近,他看到同學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就覺得自己買了兩年的自行車過時了,纏著父母,要換一輛。
很多年輕人認為騎專業自行車出門是一件很拉風的事情,一輛好一點的自行車也非常貴,三四千元是等閑事。此時,李先生覺得,孩子的自行車還能騎,有些性能還不錯,完全沒必要買新的。
於是,他直接告訴孩子,其實新的自行車也沒什麼好的,舊的還不錯,還是不要買吧。可是孩子不肯,認為新的就是好,於是開始鬧情緒。
面對這父子之間的矛盾,李先生也有點惱羞成怒,「就是不買,小小孩子要求這麼高,互相攀比,喜新厭舊,以後怎麼辦?」權威姿態出現了,父親開始「以老賣老」,兩人不歡而散了。
從孩子剛剛懂事的一兩歲開始,我們作為父母的就會常常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喜新厭舊,愛與其他小朋友攀比,老是想買新的玩具;有的父母受不了孩子「鬧」,或者為了在大庭廣眾前顧全面子而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而理性的父母則認為,不能永遠無條件滿足。
面對這種矛盾,父母應該怎樣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孩子攀比亂要東西的原因。
價值比較能力必須從父母灌輸到孩子心裡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同儕壓力」,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美國有一個叫艾琳的女孩,出生於中產家庭。家人好不容易才讓她上了貴族學校,但是她一上了這個學校,迅速地變得愛攀比、甚至跟家人鬧矛盾。父母和她的對立越來越嚴重。
她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例如穿性感衣服,要美容、減肥等等,如果有一次要求沒有被滿足,就大吵大鬧,甚至認為父母把她給毀了。就這樣16歲時她就因為嚴重心理問題,加上結石併發症去世了。
誰是殺死艾琳的真正兇手?答案已經昭然若揭,其實就是「同儕壓力」。我們有時不能判斷出一件東西對自己的價值,只能從與身邊人的比較中,獲得短暫快感。這是大多數人為什麼追求當下的快樂甚於追求長遠意義的原因。
艾琳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父母沒有價值比較能力。試問,為什麼要送自己的子女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貴族私立學校呢,中間是不是有這種攀比的意思呢?
價值比較能力是指通過對比,能夠識別什麼事情是對我人生比較重要,而這個價值的比較必須是從父母移植、複製、影射孩子心裡,是別人無可替代的。
就算把孩子送到學校,老師也只能從側面教導,真正對孩子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父母。父母的價值比較能力,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他們是否能平衡當下快樂,為未來目標延時滿足,直接影響孩子的財商,也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幸福能力。
要教育孩子財商,我們父母必須具備這個能力。我不妨問大家幾個問題:
第一,是今年買一部豪華轎車比較重要,還是能夠提早5年實現人生自由比較重要?本來50歲我可以實現人生自由、財務自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買完這個轎車,可能就晚了5年,要到55歲。這兩個事情,哪個對你的人生更有價值?
第二,時下很流行早教,有的早教是孩子的需要,有的則是因為父母出於「人有我有」的壓力,因為攀比心態而報名的。你覺得這種攀比式的早教重要,還是為孩子準備一筆高達200萬教育金,當孩子拿到普林斯頓、劍橋的錄取通知書時不用擔心費用問題,哪一個對我們的人生、對孩子的幸福比較重要?
我們不反對早教,但早教當中,有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來源於攀比的同儕迷思?這兩件事情的比較,我們嘗試去思考,才有可能談得上有價值評估能力。
家長應理解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一個懂得基本財商教育理念的家長,在孩子為了買不需要的東西鬧情緒時,應該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
首先,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慾望,想要得到更好的東西,這是天性,可以接納。「兒子,爸爸了解你的心情,你很想要一輛自行車,因為新的自行車很酷炫,騎起來很帥,是嗎?」首先是理解孩子的願望,去爭論新自行車和舊自行車哪個更好,這顯然是一個愚蠢的問題。毫無疑問,新的當然比舊的好,沒有必要去否定孩子,非把白的說成黑的。
其次,與孩子溝通,陳述利弊,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你現在擁有的自行車,是你的財產,如果你想擁有一輛新的自行車,可以選擇將這輛舊的自行車拿到網上二手市場賣掉,不夠買新車的話,拿出你其它的零花錢,一起來換一部新車。這是你的選擇,與我們無關。當然,如果你這樣選擇的話,零花錢會花掉一大半,你買其他玩具的機會就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父母並沒有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力,而是給了孩子機會,讓他來選擇,買不買這輛新的自行車。
用這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讓孩子明確與父母的界限,自己的財務自己負責。由擁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的人,來承受所有選擇帶來的利益和損失,他才會開始思考、學習如何負責。
財商教育,其實是一種控制和責任的教育。如果孩子能夠清楚購買新自行車後,自己可能會遭到的損失,還有其他無法得到滿足的遺憾,而選擇了不再去換自行車,這就是財商進步的表現。
我們作為父母,與其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暗示「爸媽不想給你付錢買你喜歡的東西,我們認為沒用」,還不如把一部分錢給孩子支配,讓他來負起責任,做出正確或錯誤的選擇。這樣做是不是更有教育意義?
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區分「想要」和「需要」
據我的觀察,包括我對自己孩子(6歲)的觀察,當給予他對零花錢的絕對支配權時,他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糾結中,然後衡量該優先買哪個。
樂樂的學校里有一個「merit store」,平時積攢的merits可以用來兌換禮物。樂樂並沒有一下子花完,而是比較了各個小禮物的價格,太貴的就主動不買了。老師覺得很驚異,還寫在了留言本上。
其實他也不是一個「鐵公雞」,平時逢年過節,媽媽過生日,他都會主動拿出零花錢,與爸爸媽媽一起請大家吃飯。因為他覺得這是值得做的事情。
其實需要和想要,本無絕對的界限,從小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很重要:這究竟是我一時興起想要,還是真正有價值我需要,孩子擁有這種平衡能力,正是我們想看到的。
網上有很多讓孩子擁有區分「想要」和「需要」能力的文章,坦白講都是毫無價值,萬般說教不如切身感受來得直接。
要讓孩子認識零花錢就是這麼多,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父母的界限已經劃得很清楚,孩子經歷多次的失望,自然而然就會思考,之前浪費的錢是不是買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還是一時興起想要的東西。
其實,區分需要和想要是個永恆的話題,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這個問題上搞得一團糟,最終經常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起而浪費資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標無法實現的人,往往就是從小沒有得到財商鍛煉的人。
所以,與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後,犯重大的錯誤,不如讓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覆磨練,與父母反覆溝通,建立區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維習慣。
在物質上與孩子劃清界限
這個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學會,什麼是真正地和孩子劃清界限。與孩子劃清界限,這是亨利.克勞德博士的一本書名,經過育兒作家小巫的傳播,很多家長都聽得很多了。但執行起來,很多父母還是不清楚,何為與孩子劃清界限。
作為一個財商教育倡導者,我認為,與孩子劃清界限最重要的就是,在物質上與孩子劃清界限。你用自己能夠駕馭的財富,滿足自己所要的物質追求,而父母的責任在於提供教育環境。
這個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歲開始劃清,相信孩子未來的獨立性會大大增強,懂得為自己下決定,減少對父母的不良依賴,開句玩笑話,將來「啃老」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總結一下,首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建立一套規則,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我們要劃清界限:哪些是孩子自己負責的,哪些是父母的責任。要與周圍的親人達成一致,不該支付的錢,就統一都不支付,讓孩子自行決定。
當孩子撒潑打渾時,父母和善而堅定地陪伴TA度過情緒的波動期,直到他能理性面對,自己做出選擇。
允許孩子在選擇中犯錯,父母只是加以引導,不作過多干涉。通過反覆溝通,反覆刺激,讓孩子提高財商,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在價值觀的建立中,打下良好的基礎。
http://weixin.qq.com/r/S3SosN-EhoL5rZvT9yF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攀比心理說不準,自我優越感是一定存在的。
相信我,大人比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愛攀比
題主,我同意你的觀點,
現在的大人和社會都喜歡用有色眼鏡來評價00後、90後
其實這種給別人貼標籤的做法本來就不對誠然我的衣服手機和零食希望用些好的但是我的目的不是炫耀給別人看是因為我想要生活得好點兒對現代人來說十四歲 女孩子 sophomore 。在北方八線省會來說 家庭狀況還可以自己在美利堅上學 爸媽倡導富養 大概少的時候一月一兩萬多的時候十萬這樣子的花銷(不算學費,住宿,吃飯。)生活完全不存在攀比,因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買一些東西也純粹是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質量,以前很多初中同學有挺多罵我的……和你叔叔差不多吧,甚至上升到人格層面....我也沒有炫富之類的……後來也覺得可能自己無意中傷害別人了,就用bv菲拉這種logo不大明顯的牌子了…吃飯也不搶著付賬。
問題是還是有人罵我
類似於和家庭條件一般的人也要aa 不要臉之流的話。直到那一刻我才如夢初醒所有不可能都人滿意,你也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有那麼高的道德修養。你做好自己 讓自己開心。不要在意別人。這就夠了。無關攀比 無關窮富 有一顆強大的心大人愛攀比所以看到孩子穿名牌就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牌子在注重真實感受的人來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真實狀況是不是真的吸引你.包括它的質量外觀而不是它的附加值.如你描述的,我並不覺得你在攀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