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專門從事翻譯工作的翻譯官嗎?

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那時的「譯」專職從事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工作。《禮記·王制》如是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其中寄、象、狄鞮乾的也是翻譯的工作。

與今天相比,那時的翻譯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負責將大王的話傳達給周邊藩國。如果「萬國來朝」,自然也負有教授禮儀和給大王翻譯的職責。

在古代當個翻譯可不容易,不但要會多種方言,甚至還要出生入死,當然一些多才多藝的翻譯官還能平步青雲,比如——和珅。

王剛老師飾演的和珅

乾隆第一寵臣和珅就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翻譯官。

在古代,精通多種語言的翻譯人才同樣是鳳毛麟角。在《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這麼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稚。」「三象重譯」就是連翻三種語言。越裳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地區。

可以這樣理解:為了向宗主國國君進貢白稚,越南使者的語言經歷了越南話到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再到周文王能夠聽懂的陝西話的傳遞過程。這隻白稚隨後被貢於文王之廟,周公也一時興起鼓一曲《越裳操》流傳千年尚是後話。但轉了幾手的朝貢馬屁被翻成啥樣就不得而知了。

外邦來上貢,皇帝自然高興,翻譯的角色因為能上達天聽,有時還能得到皇帝寵愛,家喻戶曉的滿清大貪官和珅就是這麼一位不可多得的語言天才。

王剛老師飾演的和珅

和珅自小聰穎,10歲左右被選入咸安宮官學讀書,博學強記,精通漢、滿、蒙、藏四門語言,滿朝文武,也僅此一人。野史總說和珅是因為貌美,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成為朝中「第一寵臣」。事實上,八面玲瓏的和珅也的確有出眾才華,為大清朝廷干過幾樁漂亮的事。

由於具備獨特的語言優勢,和珅常常用多種文字幫助乾隆擬定詔書、翻譯少數民族地區呈朝廷的奏文。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之後還多次負責接待朝鮮、英國、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緬甸、琉球(沖繩)和南掌(寮國)等國的使者,畢竟「陳宮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惟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一行共八百多人,攜帶英王喬治三世致中國皇帝的信件和豐盛的禮品訪問中國,期望與大清建立正常邦交,進一步擴張對華貿易。

和珅作為大清方面接待的主要負責人,忠實貫徹乾隆「不可意存玩忽,不可過於優待,轉為所輕」的指示,與洋人百般周旋。

雙方在覲見禮節上爆發衝突,英使團堅持以謁見英王陛下的單膝下跪代替「三跪九叩」,雙方爭持不下之際,還是和珅說服乾隆免了英國使團「三拜九叩」,當然,洋人想親吻御手的禮節也萬萬不可。可見,和珅不僅懂得英文,對於西方禮節也略知一二。

有時翻譯官還需要武藝高強,能達到特種兵的水平最好。

雖說伴君如伴虎,但和高居廟堂之上的官方翻譯相比,隨從外交使節到遙遠異鄉的翻譯官大多由民間招募而來,工作風險係數不是一般的大。大漠戈壁、雪山草地,風餐露宿簡直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翻譯官,不但需要強壯的體魄,還需要武藝高強,能達到特種兵的水平最好。

公元前126年, 38歲的張騫帶著匈奴妻子以及一名隨從回到闊別十三年的長安城,當年聲勢浩大的百人探險隊凋零成二人生還,後人記住了張騫,卻忽略了那位一路身兼翻譯、護衛、嚮導多重職務的翻譯甘夫。

張騫

根據史料零碎地拼湊,我們可以猜測原是匈奴軍人的甘夫大概是在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的一場戰役中被漢朝軍隊俘虜,並被作為奴隸賞賜給了漢文帝女婿堂邑侯陳午做家奴。到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的公元前138年,甘夫已經在堂邑侯服役二十多年,早已熟悉了漢朝的生活,成為堂邑侯府一名地位較高的忠誠老奴。

因此當張騫招募西域使團的時候,漢武帝立馬想到了岳父家的老奴甘夫。千萬別小看他,這位仁兄不但精通西域語言,還是一名特種兵水平的狙擊手,《史記》中明確記載甘夫「善射」,身強體壯還有武藝傍身,甘夫就這樣成為了百人探險隊伍里的重要成員。

只是誰都沒想到,大部隊從隴西出發才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騎兵隊俘虜,並遭軟禁十年之久。張騫被迫在匈奴王庭娶妻生子,隨行人數銳減。當難得剩餘的一行人趁著匈奴內亂逃出來,重新踏上西去道路時候,還面臨著缺水缺食的困境,不少隨從因此途中倒斃。

但至少還有他——狙擊手甘夫,甘夫能夠在絕境之時射殺禽獸聊以充饑,幫助張騫渡過難關。可以說,如果沒有甘夫的忠誠護主,張騫極有可能就此命殞高山荒漠之中,玉門關以西的世界對於漢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會是一片空白。

馬歡

馬歡憑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與波斯語創造了著名公號《瀛涯勝覽》。

一陸一海兩條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外貿的兩條大動脈。同為外貿道路隨從翻譯,與甘夫在史記上寥寥數筆的記載不同,隨同鄭和下西洋的明朝通事馬歡,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事迹。

馬歡是回族穆斯林,因為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曾隨鄭和船隊三次下西洋,同時肩負外事翻譯以及中華文化傳播的重任。

1432年,在他最後一次遠航來到古里國(今屬印度)時,適逢古里使團要前往天方國(今屬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聖。於是,太監洪保就派了馬歡等7人組成天朝使團小分隊,帶著麝香、瓷器等器物航行3個月,一併前往。

在麥加生活的3個月里,馬歡見識了莊嚴華麗的天堂禮拜寺、各種前所未見的奇珍異獸,那裡的「國人悉遵教規行事」,「民風和美」得讓他甚至覺得來到了「極樂之界」。臨走前,他不僅購買了深受天朝王公貴臣喜愛的麒麟(長頸鹿)、鴕鳥等奇珍異寶,還摹繪了一幅天堂圖真本,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份麥加地圖,

1416年,馬歡開始動筆記錄親身經歷的20個國家的航路、地理、政治風俗。辛苦耕耘35年後,驢友馬歡終成大V,其公號《瀛涯勝覽》也成為介紹亞非航路國家的重要資料。

書中詳盡地描繪許多稀奇古怪的外邦民俗,如古里國人每天早上洗臉之後用牛糞灰調水塗額頭、大腿各三次;暹羅國青年男子行割禮,並鑲入十幾顆錫珠,有錢人則嵌空心金珠,行動有聲並以此為榮……

為了紀念這位知名驢友大V,南沙群島北部有一個島嶼就被命名為馬歡島。


推薦閱讀:

【乾貨】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
《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導言-Part I
【我譯網講座聽課筆記】擊破翻譯腔的乾貨,都在這裡了
《楚喬傳》火到國外 老外為看趙麗穎苦等翻譯更新...

TAG:翻譯 | 翻譯官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