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總比內向好?這些偏見該收一收了!

對於很多新爸爸、新媽媽來說,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看著自己的寶寶健康成長了。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形成自己的性格特點,性格大致可以分成內向和外向兩類。

如果你的寶寶是一個內向的人,你會為他擔心嗎?

內向所遭受到的社會偏見:

「內向」的人因為種種行為表現,常常被冠以「性格有缺點」的偏見。具體表現有:

偏見一內向的孩子木訥,腦子不靈光

理由:在課堂上、職場上活躍的大都是外向者。外向的孩子可以快速地對問題進行解答。內向的孩子反應相對會比較遲鈍,想不到答案,不知道說什麼。

反對理由:高速不等於高效。活躍的人第一時間說出了答案,但並不意味著第一時間說出了好答案。而內向者經過事先準備理清思路得出的結果往往是一個更好的結果。

偏見二內向孩子內心無趣,不善交際情商低

理由:內向的人總是讓人覺得比較無趣,因為他們不多說話。正是因為他們不多說話不善於表達自己,給人一種情商不高的感覺。

反對理由:實際上,內向的孩子往往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更容易愛上閱讀,喜歡鑽研一些感興趣的事物。內向的人或許不習慣在人群中隨意寒暄,卻擅長進行實質性對話,而後者才能真正建立關係。

而且,內向的孩子往往更懂得聆聽的意義。對於需要傾訴的人而言,聆聽往往比話語更有慰藉的力量。先耐心傾聽,而後適時進行理性分析,這何嘗不是高情商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所以內向的孩子情商並不低。

偏見三內向的孩子害羞,不自信

理由:內向的孩子往往給人留下「害羞、缺乏自信心」的印象。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更容易被認定為是一個失敗者。

反對理由:其實害羞和內向是兩個概念。害羞是一種害怕被別人否定的焦慮情緒,內向的人只是不和人群打交道。其實很多科技公司的總裁、優秀的科學家,都是內向性格的人,他們更專註於實幹與實事,因為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感到很自信。

內向和外向的區別:

外向者的能量來源於外部世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

他們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於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會產生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但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

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比如同樣的參加社團活動這件事,對外向的人來說可能是休息,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是消耗能量。

形成內外向性格的人體機理

1、多巴胺

要分析為什麼產生外向和內向性格,首先要了解下什麼是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由腦內分泌,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

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傳遞興奮、開心的信息。例如,吸煙酗酒帶來的快感、愛情的幸福感,都是因為相關的事物或人促使腦內產生大量多巴胺的結果。

2、D4DR基因

D4DR存在於被稱為「人格染色體」的第11條染色體中,D4DR的長短會影響人腦對多巴胺的敏感程度,也由此影響著所謂內向和外向的性格,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外向:

D4DR較長 ? 對多巴胺不敏感 ? 需要高水平的多巴胺 ? 需要興奮、刺激、腎上腺素 ? 越活躍越快樂

內向:

D4DR較短 ? 對多巴胺高度敏感 ? 安靜環境下就擁有足夠多巴胺 ? 在興奮和冒險狀態下,刺激源過多,多巴胺水平過高,引起不適

3、神經傳導通路

人類的基因遺傳包括大概150種不同的大腦化學物質和成分,從而形成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信息,指導大腦機能。這些神經遞質在大腦中都有確定的神經傳導通路,它們隨著這些神經傳導通路移動,引導血液的流向,並調節流到不同大腦中樞的血液流量。血液的流向和流量對「接通」大腦和神經中樞的部分產生影響,進而決定我們的行為,大概路線為:

神經遞質 ? 神經傳導通路 ? 血液流向、流量 ? 接通、產生刺激的部分 ? 大腦反應、如何行動

在一項對大腦機能的研究中,有兩組被試驗者——內向組、外向組,向他們的血液中注射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掃描其大腦中最活躍的部位,發現兩組人員在大腦中的血液流量及流向都不同。內向者的血液更多流向大腦中與內部體驗相關的部位,外向者更多流向與感覺輸入相關的部位。

內向者與外向者除血液流動的通路不同外,每條通路中佔主導的神經遞質也不同。

內向者的神經傳導通路中佔優勢的神經遞質是乙醯膽鹼,外向者的神經傳導通路則是受多巴胺的刺激。

神經遞質會在大腦中釋放,並進入自主神經,對如何行動和反應產生影響。內向者與乙醯膽鹼、精力儲備、副交感神經相聯繫;外向者與多巴胺/腎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經相聯繫。

如果孩子內向,需要改變嗎?

雖然內向和外向性格是由一定的先天因素決定的,但經過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改變的。

內向者需要變得外向嗎?有兩種典型的看法:一種是鴕鳥派,一種是鬥雞派。

鴕鳥派認為內向者無需改變,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

內向者的神經更敏感,這使他們對細微之處有更多覺察。敏感有時候會造成麻煩,但有時候也很有用。比如可以對美更敏感,更樂於助人,更堅守道德,更願意事先做好準備。

鴕鳥派就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自身優勢的沙堆里,他們覺得,社會的要求是社會的偏見,既然內向的人有這麼多的優勢,為什麼不安心做個內向的人呢?

另一種是鬥雞派。他們永遠鬥志高昂,對變外向有「打雞血般」的熱情。他們認為既然外向的人看起來更成功、更快樂、更能獲得社會認同,內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設法變外向些,簡直就是不思進取。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性格從來都不是競爭力的主導因素。專業技術、敬業精神、持續學習的意願,要比性格重要得多,這些特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推薦閱讀:

現在的世界存在使命召喚中的粘性手雷嗎?
金鈴子和苦瓜是不是同一個物種?
最新修正: 首個發現的跨星際天體並非彗星, 而是小行星

TAG:科普 | 性格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