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堯

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1]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慶都與父母坐上小船於三河之上遊覽,正午時出現了一條飛舞的赤龍。第二天又出現了形體小些的赤龍,晚上,慶都睡不著,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畫上寫著:亦受天佑。之後,她就懷孕了。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一個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孝子帝嚳的母親卻在這時候去世了,帝嚳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之後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完全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受封於唐

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布範圍來講,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定都平陽

唐堯建唐國初都太原,千百年來在太原一直有豐富的口碑傳說,當地的志書、碑石多有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中引《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都城記》說:「晉陽城北二里有唐城,堯所築」朱熹的《詩集傳》還在講,唐城是帝堯所築,唐城地處太原晉陽一帶。

唐堯初都太原,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說文解字》解釋為「唐,大言也。」《白虎通·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布的命令,堯就是這樣的人傑。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

堯和堯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有關學者認為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或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的臨汾盆地———平陽。鄭玄在其《詩譜》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閻若琚所著《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於是,又有了「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了「堯始都晉陽,後遷平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遷都平陽後,因太原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禪位虞舜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葬於谷林

「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堯王墓,是帝堯的陵寢,因葬於鄄城谷林,又稱谷林堯陵。谷林堯陵,曾隨鄄城的歷史沿革先後隸屬於濟陰郡成陽、濮州雷澤,今屬鄄城縣,位於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城南7公里處富春鄉趙仟庄前。谷林堯陵雖經數千年滄桑風雨,但墓冢猶在,碑謁尚存。

關於堯葬谷林,史書上多有記載。

秦朝呂不韋《呂氏春秋·節哀》篇:「堯葬於谷林,通樹之。」

魏晉時期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載:「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谷林。」

晉《地理志》成陽條下載:「雷澤,舜所漁,堯冢在西。」

《通鑒輯覽》載:「堯即位百載,崩於成陽,葬谷林。」

《宋史·禮言》載,北宋熙寧元年(1068)濮州知州韓鐸言:「堯陵在本州雷澤縣東谷林山。」

明《濮州志》載,谷林山,「在州治南40里,有高阜見存,元學士吳律構富春園於其下。」故後世亦稱谷林山為富春山,富春園衍化為富春村名,延續至今。

《清史稿》載:「濮州東南谷林,古雷澤也。乾隆元年,修葺釐正,定谷林堯陵為舊址。」

《大清一統志》「唐堯陵」條載:「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八丈。」據清《濮州志》「堯陵古圖」所示:堯陵為坐北朝南三進式長方形陵園,山門前立有「石門」牌坊,四周圍磚牆。進門內兩側有東西更衣亭。二進院門為一正兩偏,門內左右是東西偏廂房,其後建有「享殿」。殿後是第三進院,古松柏掩映下,陵墓巍然屹立

推薦閱讀:

孫悟空兩次大鬧地府:四大菩薩地藏王為何置身事外,顧忌這些
三皇五帝·人皇
十二本紀·五帝本紀
西荒經

TAG:中國神話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