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築的真善美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靜默的雕塑,也是首抒情哲理詩

一,前言

下面就談談本人對建築的「真、善、美」的一些思考及感悟。

二.關於建築的真:人詩意地棲居!---荷爾德林語

(1)關於建築、詩與哲學:

當我們討論建築與詩時,我們可以從表層,和深層來對建築進行解讀。

首先,從表層進行解讀:表層內涵就是人對建築的藉助文學體裁--詩表達,建築藝術是孕育了文學中的靈感,詩又描寫了建築藝術,詩的結構就是建築的結構,我過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就說過詩歌要有建築美,建築與詩雖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但是相通的,如風格的含蓄和豪放。如常常藉助於象徵表現方法表達。他們彼此融合,共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建築作為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必然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按照美學角度來講,就是客觀世界引發主體想像、等心理活動,主體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而深處內涵是指:建築具有詩的內涵,建築的本質是就是「讓棲居」。建築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著名現象學家海德格爾在《築 居 思》就這樣理解建築:築造=棲居=存在=保養+建築。意思傳達了以下內涵:(1)築造乃是真正地棲居(2)棲居乃是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築造」這個詞是有溫度的,是有情感的,這和王澍在《造房子》所說的「營造」這個詞一樣,王澍非常喜歡這個詞。所以,建築的世界是離不開人的。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荷爾德林的經典名言:「人詩意地棲居」。什麼是詩意呢?

某位哲人就說過:「哲思就是懷著形而上學的衝動去尋找鄉愁」,其實我們的靈魂同樣需要建築,我們在這茫茫的宇宙間,不就是要尋找安身的地方嗎?建築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場所,有時我真的很想哭,這個世界太美好了,我們都是需要溫暖的動物。

所以,在我看來,所謂建築的詩意,就是體驗著生命的悲喜離合,懷著形而上學的感動,回歸建築的「本體論」,尋找著我們人類的精神家園。當我們傾注愛在建築上,這是超越的。這就是詩意。我們不能淋雨,建築就為我們提供了,我們的靈魂同樣也不能吹風淋雨,我們就把建築超越了。我們本來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在一個洞穴躲避風雨,後來,我們文明進步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然而我們似乎越來越遠離建築的原始的意義了。這世界很喧鬧,這世界很快,我總是這樣想到。

我們也可以引申「建築哲學」這個概念,它是指關於建築文明的哲學,它的目的是揭示建築語言,對建築進行表層結構或深層結構解讀,來表達對建築的思考,把握建築。包括建築現象學,建築語言哲學等內容,建築哲學的一條重要原理就是實用--經濟--詩意。

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一切藝術的本質就是詩」,建築作為藝術當然也是如此,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知道按照哲學家杜威的看法,語言有兩種:一種是自然語言,比如烏雲表示要下雨,一種是人為語言,比如我們所創造的交通信號,言語,文字等,建築既然作為人為語言的一種,必然要傳達一定的內涵,表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心理等內容,所以,我們可以說,建築是對時代精神的思維,建築語言的語法是指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而成,比如我們造屋子時,就要從下而上造。此外藝術是相通的,建築藝術既有音樂的抽象美、也有繪畫的形式美、也有詩的意境美。而建築的語言的每一個象徵和隱喻就是一首微型詩。

第二,世界還有其他詩,比如數學詩,音樂詩等,詩在這的內涵其實已經轉化為美的代名詞了,建築作為一門美的藝術,當然也可成詩,它利用空間,自身獨特的語言符號表達美,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蘊。所以建築是詩,且是一首抒情哲理詩。

(2)建築的哲理:建築作為時代精神的體現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所謂時代精神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時代,某一個民族所體現的精神追求、文化涵養等綜合體現的非物質層面的東西。一個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從以前的井岡山精神,到鐵人王進喜精神,再到雷鋒的樂於助人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建築世界是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多重的「二元體」,而「當技術實現了它的真正的使命,它就升華為藝術」,它必然反映了或者映射了某種時代精神。我們可以通過建築追溯它反映的精神源頭。所以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哲學思潮,如解構主義都是西方「非理性主義」精神的體現。而我們知道「非理性主義」源頭已久,它的哲學思想源頭可以被追溯到尼採的哲學,尼采大呼「上帝已死!」,否定一切,重新評估一切價值標準就是尼採的哲學思想的精髓,所以滲透到主體中,就難免在建築活動染上「非理性主義」精神。

在我看來,解構主義建築一點也不美。因為他違反了和打破了秩序,違反了建築語言哲學的規律。

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建築,我們中國的哲學主流是儒學為主,其他哲學為輔。儒學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制定了許多「禮」,而儒家認為禮是宇宙間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是維持天地人倫,上下尊卑的宇宙和社會秩序的,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的核心。反映在建築世界中,就是以禮制性建築為指導,所以祭祀建築、宗廟建築就很常見,中國建築也就有「數」、「質」、「文」、「位」的限定,建築的空間布局、尺度、色彩、間架都要符合「禮」的規定。因為不同的建築可體現著等級需要。不同的建築語言可反映著尊卑。如懸山頂、硬山頂就在民間很普遍了。它以以小、以朴、以少而地位低貧了。而皇帝所居住的建築的就是以大為尊貴、以文為尊貴、以多為尊貴。

中國儒家的中和思想除了在建築群中所體現的以中軸線為貴以外,其實儒家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對建築也有很多的影響。

第一,導致建築類型的體制化,凡是同一等級,就用同一建築藝術形象。這使得建築千篇一律。

第二,導致高度的程式化,這幾乎會嚴重束縛對建築設計於技術的創新,建築很難有個性化,在實習期間觀賞中國古代建築,我確實也產生了審美疲勞。這是我們應該批評的。

但它也有有益的影響,它使得建築越來越趨向於「模型化」,會達到高度的成熟,從而保持風格穩定、使它延續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建築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一點都不過分,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精神涵養、就可以在建築有所體現。西方是海洋型文明,長期的冒險與大海的搏鬥養成了征服型性格,所以體現在建築上,西方是石頭的史詩。體現堅毅和勇敢,追求永恆。建築喜歡往『天空』,直插雲霄,不斷進取。而我們中國建築喜歡往「大地」,厚德載物。

三,關於建築的美: 建築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路易斯 巴拉干語

我們認為狹義的建築的美,就是單體建築的,所涉及的是單體建築的形式、語言、裝飾。這樣建築的美就是「美在造型,美在空間、美在抽象」。按照康德美學理解就是建築的「純粹美」。廣義上的建築的美是基於對建築的廣義定義上思考的,是把建築與周邊環境、文脈環境融合在一起所體現的綜合美。本質是「城市的」。按照康德美學理解就是「依存美」。建築的美常常涉及到「美因」、「美形」、「美感」、「美境」、「美意」。而美的建築常常就是以上幾個或多個的多元綜合體。下面,我就來重點談談「美境」,即中國古代建築的意境之美。一說到意境,就離不開中國古代的園林了。所以,我就談的都是中國園林(其實,意境是園林的專屬特徵)。

意境,是我們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本來是文學中詩歌里的一個概念,意境由各種意象而成,是意境的升華。意象包括審美意象,如果把他物態化成上實體就是藝術形象,反之,如果是觀念性,存在於主體的心理中,就是內心圖像。這兩者的聯繫就是意境是情與景、形象與情趣的和諧統一。意境的特點就是形象性、主體性、多義性、直觀性、與情感性。

運用到建築上,我們可以說建築意境就是一切蘊含著『意』的物象或表象。其實梁思成早就提到了,只不過是提出的「建築意」,是「建築意象」和『建築意境』的總和。另外由於建築本身的語言是形式的語言,常常通過幾何形態、空間,和抽象等象徵手法來表現。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建築意境的多義性、朦朧性、不確定性特點。這一點,與詩的意境非常相同。

在中國園林上,建築意境常常通過山水來表達,這是康德說的「依存美」的具體體現。

當本人走到頤和園的佛香閣時,眺望昆明湖時,再想到王勃的詩句:「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時,我就連連發出感嘆:這是多麼美啊,簡直令人窒息!

三,關於建築的善:人如建築,建築如人--沙里寧語

在我看來,所謂建築的「善」就是符合一定的科學技術,符合人類居住審美需求。儘可能符合人類居住需求,換句話說,在符合建築力學、聲學、光學等基礎上,就是讓建築有人文關懷。比如阿爾托的建築「人情化」就是對建築的「善」最好的詮釋。

所以,要看一所建築是否是善的,就要看它是否有人性化處理、有人文精神。總之,要為人服務。到故宮時,每個人確實驚嘆它的美,然而,隨著轉念一想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被壓迫,故宮正是耗費了那麼多的人力、財力,你就不自覺對故宮感到有點「惡」。尤其是遊覽頤和園時,慈禧太后當年挪用公款,把當年軍事費用用來修建頤和園時,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祖國的土地被割讓,你的心就不免就「痛」了起來。英雄鄧世昌的故事彷彿在你耳邊繞響。你就不能不嘆息,不悲痛。確實,圓明園裝飾過頭了,才會被英法聯軍掠奪。但我們應該理性認識想如果一所建築如果一位追求建築裝飾藝術,不能解決建築的居住功能,那簡直就不算什麼建築。這是建築的「善」的體現之一,另外我認為建築的「善」還體現在建築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即「建築的藝術美育功能」。我們知道美育有認識、教化等功能。

建築作為一門藝術當然也不另外。當我走到圜丘上,仰望蒼天,我就頓時覺得人生渺小,豎起了對蒼天的敬畏的心理,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種建築藝術正是體現著善。引發了我們對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思考,這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無疑具有重大啟示。

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缺乏敬畏心理,不敬畏自然,不敬畏天地,認為人就是宇宙的主宰,人可以隨意破壞自然就導致了各種生態危機。若干年後,我們的地球難道是滿目瘡痍的嗎?

四:總結

另外附上我零星瑣碎的思想記錄:

1古人的「天人合一」與崇尚自然理念,在當代無疑是具有重大且深刻的意義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越來越受到人類的破壞,我們必須警醒,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正所謂青山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建築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2建築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我們去傳承,而人類一邊注重繼承傳統建築藝術等內涵,一邊在創新,不斷搞新的建築。這是人類的「通病」。

3建築是會說話的,它有表情,有思維。

4人類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上,反映在建築上就是我們得以進步,不斷前行,不斷探索的的方向。

推薦閱讀:

中國古建築之 · 柱礎
客家土樓
拍不盡的故宮

TAG:建築 | 中國古建築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