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香型接力是一部中國消費簡史

清香型、濃香型和醬香型的接力側面反映了70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的變遷,中國消費市場自1949年建國以來陸續經歷了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供給瓶頸被打破消費市場需求潛力釋放的時期,以及追求個性化、標籤化的消費升級時代。中國的白酒市場的香型輪動從一個大的消費品類的視角見證了消費市場的變化:初的計劃經濟時代,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並在短的時間內提高白酒供給的清香型勝出,山西汾酒一時風頭無二;80年代消費市場由管制向市場化過渡,提供高中檔全價格段產品、工藝技術快速進步的濃香型放量,五糧液市場份額登頂;進入21世紀後供求關係逆轉,具有稀缺屬性的醬香型力壓群雄,貴州茅台獲得行業定價權。

20世紀50-70年代,清香型依靠解決「喝不上酒的問題」風頭無二,從建國到70年代末期,以山西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一直主導中國的白酒市場,由於清香型白酒工藝特徵具有生產周期短、出酒率更高的特點,因此在糧食的供給十分匱乏的年代清香型是白酒產業具效率的發展選擇,時期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70%-80%。但進入80年代以後市場影響力則逐漸下降,到2016年份額僅剩10%-15%,這是由於80年代是中國消費市場逐步由管制向市場化過渡的時代,而在這一時期清香型白酒在價格策略上出現失誤、工藝技術發展和產品創新的節奏較慢、以及1998年山西朔州的假酒事件衝擊導致份額步入下行通道。

20世紀80-90年代,濃香型依靠解決「喝更好酒的問題」份額登頂,濃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從80年代開始上升,取代清香型成為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到2016年仍然在所有香型中市場份額排名,在全國範圍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需求層面上看,濃香型在歷屆評酒會上表現均較好,另外川菜的大範圍流行對源於四川的濃香型白酒的全國化起到了正面影響。從供給層面看,由瀘州老窖的80年代濃香型工藝發展使得濃香型擺脫了地域限制,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量產,而且濃香型工藝流程決定了其可以在提供高檔酒的同時提供中低檔酒,產品的價格帶覆蓋更廣,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能力人群的需求。

進入21世紀,醬香型依靠解決「喝更具稀缺性酒的問題」掌握行業定價,由於醬香型白酒具有生產周期長、出酒率低的特點,在80年代以前糧食匱乏、白酒價格受到國家嚴格管制的背景下生存非常艱難,龍頭貴州茅台曾經在1962年-1978年期間經歷連續16年的虧損。但是也正是這些工藝特點使得醬香型白酒具有稀缺性強、健康屬性強和造假難度高的特屬性,而這些屬性在進入21世紀後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追捧,造成了長時間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的局面,生產和經營企業也因此擁有了產品的定價權,並進而影響整個白酒的價格體系。

推薦閱讀:

中國酒的【別稱】,你知道多少?
有人知道這些酒的價錢嗎?
如何鑒別高粱酒真假嗎?

TAG:白酒文化 | 釀酒 | 美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