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評議:現世、理想,還是烏托邦?

引言:

這是一篇論證推導的文章,從解剖城市出發,結合分析當前城市的病症,經過價值導向與邏輯推導,直至得出不同層面的,解決城市問題與城市發展的思路。同時包含了對當前火熱的城市更新改造活動的評議。

問題引導與脈絡解讀(目錄)

了解城市與認知城市,提出以下的疑問,讓了解從疑問開始:

A.現代城市發展不可忽視的原有基礎有哪些?B.現代城市發展不可背離的規律有哪些?C.現代城市發展中的病症有哪些?如何根治?(共性與特色性疾病)D.現代城市的發展理想與目標有哪些?以及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成功與否?(共性與個性的目標與價值觀)E.現代城市中隱藏力量與城市形態的關係?綜合的作用機制有哪些?

基於以上的疑問,本文的解讀從「城市本質」、「城市健康發展模式探索」、「治療城市之病與發展城市之理想狀態」三個方面進行結合思考:

1.城市本質: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什麼是城市,城市的內涵是什麼——城市應該是有共性也各有特色的,即存在個性的,我們應該從城市本質(共性)與特殊性(個性)了解城市。通過解讀國外城市成長的典型案例等等,增加了解城市的本質,並映射到中國城市;可以通過解讀對象城市的發展歷史與脈絡、地方志等等,了解城市發展的特殊性。

2.城市健康發展模式探索:

其次,現實是基於當前城市現狀的——現代與傳統舊城混合共生的現狀(另外建造現代城市是一個十分純粹化與理想的模型,暫不討論)。在引導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城市的健康發展,其次再去達及其理想狀態。應該理清與把握現代城市發展過程的各類關係,正確引導對發展中背離理想目標的誤區、失誤與彎路加以避免。

3.治療城市之病與發展城市之理想狀態:

把城市比作一個有機體或者不斷成長的生命,現代城市首先應該是健康的。而在城市已出現各類病症時,如何把握好時間、空間的要素,組織一次針對具體城市的具體病症治療行動?這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面對的城市疾病治療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診斷、制定方案、實施方案,這是一系列的邏輯過程與步驟。

除了從問題出發的分析與行動策略(問題引導試),還應該有其他的邏輯作為行動出發點——即為了實現城市的轉型與更新,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與針對性(如奧運場館)的建設、保護及改造行為,對舊城進行了特別的處理,這大部分屬於城市發展之理想,也可一併進行討論。

針對我們所處的絕大多數城市與現實,如何處理這個混合體?如何在形態層面統籌解決混合體中現代部分、傳統部分、兩者交接部分?正是城市治療與達到理想狀態,如何落於形態層面的重點及核心議題(也是本文的核心)。

城市本質

可以在不同層面借鑒國外的現代城市發展,人工干預計劃和活動、宏觀政策、個別案例中處理手法,包括:傳統部分的保護性改造專題、城市新舊如何更更替與結合專題、新城如何發展專題。

打個比方,做個比喻。正如人性,對城市本質是共通的,城市本質也是隱含與表象之下的,隱藏在其後的各類關係的處理與調整都離不開城市本質的影響(也因為城市形態是人建立起來的一張有型的有尺度的關係網的外殼)。

而不同時代反映出的表象是不同的,正如人的外表一樣,城市形態的更新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城市發展是動態的,一方面是各方關係、利益的是動態變化的,另一方面城市的表象是不停地更新的與動態變化的。

同時,回到我們的城市,最必要的仍應該是了解(共性方面)中國城市的發展主要矛盾與和國外的區別、差距,最終在個性方面應走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而這一部分就應該更加「接地氣」——契合中國城市發展的各種現狀與歷史背景。

尊重城市個性的整個過程,即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基礎與格局不同,自然演變過程不同,加上現代化過程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發展新曆程,而這些特殊的一段經歷,應該取代最終的結果,成為我們重點與最先討論與分析的對象,這段經歷應該拿來與成功、經典的案例做對比與比較。這裡容易出現的誤區——即極易忽視成功案例的背景與演進的過程,而只關注於經典案例的最終結果或者其成果現狀。

城市健康發展模式探索

我們究其根本,其根本原因是喪失地區多樣性和活力,喪失差異性、豐富性及整體性。

1.主體抽象利益關係層面:

物體抽象的關係的層面,城市發展最終極的目的是什麼?城市的關係本質是什麼?是否應該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保證,其他人或者特殊團體的利益,若是那麼什麼是城市中公眾環境品質的最低保障?

保證城市發展的公共性及公平正義,是城市的底線,也是城市提升與發展的主幹、主脈絡、主要方向。

同時城市的發展規律,要求城市發展要保證城市的多樣性、城市活力,也就需要一個地區更加支持公共性與開放性。包括其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可達性、其建築區園林景觀綠化的公共開放度。增加城市的公共性與公平正義,是保證多樣性與活力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保障其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性,也是城市發展的保證(現在城市的問題出自不均衡的發展,城市地區如人一般,人與人的差異越來越大,社會結構呈現出「金字塔型」的框架)。

2.主體與城市互動層面:

城市多樣性與城市活力的表徵方式有哪些,即有哪些指標數據可以用來表徵城市活力,(正如步行指數一樣,也是可以被衡量與測度的)?

城市活力表現為人口基數及活動量,(可與步行指數相關聯,並類似)。一個地區的「綜合活力指數」,為其地區的整體綜合吸引力,也即為支持人們多樣化的各類活動的支持程度。

「綜合活力指數」,包括城市活力(人口基數、活動量及頻次)、城市多樣性(舉例並分類活動),可以一步行指數類推其公式,並作定義。

應該注意的是——類似於「綜合活力指數」的步行指數,在其計算公式中的參數,是否已經包含了多樣性?從解釋方面講是獨立於人口基數與活動量的。

應該思考的是——活力,應返回到廣大群眾中去,即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支持不同人的不同類型活動;多樣性,回到廣大群眾,便是需求與行為的多樣性,是否是獨立於城市活力?

應注意的是——以上兩者即人口基數及活動量都是有限的,也即步行指數和「綜合活力指數」的值是有限的,有一個數量級的限制。

3.城市設計、城市形態、城市本身層面(層層推導):

共性:城市的發展的公平性公正性——城市均衡發展及特色化發展——基本功能均衡發展+基礎資源的合理分配,包括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及商業、交通衛生設施以及相關民生的資源。同時也包括「人」這個資源本身(人力資源與消費人群本身)——地區要有混合的功能,同時應控制吸引力的強度,控制擁擠、中心分散一控制規模、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控制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均,周邊地區資源與活力被某一中心搶奪而進入衰敗,並引發一系列惡性循環。

城市之間、地區之間的形態及關係的個性:正如人類創造的城市,城市反應不同的人群需求。承載不同的人類活動,並以特殊的城市設計的語言去轉譯,並形成城市的特定形態與狀態(動態平衡),所以不同地區的城市形態,是有共同也有不同的。

結合歷史、地理、人文的特地傳統,可以找到很大的差異性,而全球一體化現代化浪潮又以極快的速度傾向於把這些差異給抹除。這裡存在個性與全球化一致性均衡性的矛盾。關鍵是現代的城市如何去尋找個性?這是一個發展城市之理想狀態。

城市與人性一樣存在共同點,現代不同的城市地區仍有其一致性,如城市不同地區的民生設施及基礎設施建設、管網系統、軌道及其他交通系統等,基本屬於並能做到均衡分布的狀態,以上的全球化、高效率、標準化、工業化等等,使得現代城市趨於一致。而古代城市建造建築技術的限制,更易於造就其城市形態的共性,同時也存在諸如自然地理環境等的個性。現代的技術可以解決地理環境的限制,眾多的限制。而解決的手法與過程恰恰是這個城市唯一的、特有的個性之一。而進入現代,建築語言及規劃語言的匱乏,造成了了巨大的不平衡——極少的中心區域,廣大的邊緣區域,沒有人為正確的引導,導致了中心的彙集而不是帶來整體的差異性;同時技術的巨大進步以及技術的濫用,造成了城市的重構與特徵消除。

故而現今廣大的城市,喪失地區多樣性和活力,喪失差異性、豐富性及整體性,而這也正是城市保護性更新議題中城市形態需要把控的。

治療城市之病與發展城市之理想狀態

1.從城市布局角度而言,現代城市存在以下疾病:

1.自然村鎮的衍生——不曾有規劃的自然散亂生長狀態,或者舊的規劃失敗出現不可控的自發行為,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爛攤子的現實。2.歷史舊城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歷史遺產保護問題、現實生活問題及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此類問題也成為了城市舊城保護性改造的一個出發點。3. 現有城市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問題、能源問題等現代城市的特殊病症。這既屬於結構性(城市布局)的,也屬於非結構性的疾病。顯而易見的是在許多方面的現代城市之成就,但是出現的問題也是史無前例的、與時俱進的。4. 抽象的說現實,現有城市出現了均質化、單調化、碎片化三個方面,城市語言差異性、多樣性豐富性以及整體性的喪失。

而以上的城市疾病,同樣促使我們去思考診斷、制定方案、實施方案。自然而然,在此處涉及了城市舊社區保護及改造議題。在其議題中,既有保護的一面,也有改造的一面,保護什麼?改造更新什麼?如何去看待這個議題重點兩者的關係?

2.現代城市的失敗教訓:

城市的現狀,從形態學來說,現代城市表皮(形態層面)的基本元素都有了——包括新類型的建築、現代化的道路、綠化等,包括在建築、社區的高度、尺度上,都是原有的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時這樣的現代城市的表皮還在不斷地擴大與更新。但一味的發展現代城市,對城市進行改造對舊城進行拆除替換,是否已解決原有的問題,是否有新的問題產生?同時現代城市的失敗案例,包括著名的社區拆除,城市中心的衰落,出現各類較小層面的現代城市疾病。所以結論就是——癥結不在舊城,恰恰相反替換舊城的過程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所以針對舊城的保護工作是應該被認可的,但我們還應繼續往下摸索。

3.更新改造的目標以及理想狀態:

城市形態結構即社會結構。努力去形成日本武士階級般的社會階層結構——相對穩定均衡的社會與城市狀態。

4.更新改造的內涵:

舊城區舊社區換不換外殼、保存不保存原有形態、保存多少等問題,不是最根本的。應該從城市整體及地區的多樣性與活力入手去思考問題,以及從「綜合活力指數」來進行考量。

一方面應保持整體的綜合指數不下降並增加,同時地區之間應有一個長期競爭與互補的機制和關係,交替循環上升,使得城市整體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另一方面應統籌考量——包含公平性與等級性,也應有地區、區塊個體性的、群體間的統籌考慮。公平性是指應避免出現,立即損人、利己損害整體的發展情況與案例。等級性是避免城市發展進入靜止的狀態——死結。

(未完待修)

結語:

發展是動態的,可能向著好的,也可能向不利方向發展。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一個相連接的方式,互相搭橋而不應自相矛盾。所以「大拆大建」的口號是粗糙的,除非和微更新之自下而上的更新方式是在不同層面的。

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活動應該針對最民生基礎設施的更新建設;而城市功能遷移重組、城市形態的改變、地區關係網的變化,這方面應該是漸進的,是自下而上的,是假以時日——政府應該對其加以引導,從政策等各方面進行導向與引導,通過不同的手段與策略,而非直接式的干預。


推薦閱讀:

城市更新系列:再讀「趣城」
全世界都在抄襲OMA?
研一結束了1,關於城市更新
城市設計之鄉鎮規劃(東涌鎮大穩村案例)
「公共空間——公共生活」課題,及其研究方法

TAG:城市設計 | 更新 | 建築學 |